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62(1 / 2)

本人还被弹劾过回乡养病呢,这仅仅是其一而已。

这些习惯了大明的官员到了新地地界,定然是将这种习惯再次传播至此。而这不过是辽东以往边墙一带文武官员勒索女真人的再次重演。如今苏翎的一部术虎,已经将海西用武力掌控在手,这试行府县,那可是大事,是苏翎,以及袁应泰能够名垂青史的大事。让这帮子官员这么一搞,那可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袁应泰如何能让这种情形发生

这也不行,那也不可,到底如何是好

袁应泰望向苏翎,见其却不像自己这般左右为难,便问道:“苏将军,你到底有何主意,说出来听听”

苏翎看了看袁应泰,又撇了眼凝神细听的李永芳,然后才缓缓说道:

“袁大人,你的奏书中提及的试行,也要包括这用人的法子。大明朝开科取士,此时用在辽东、海西一带,已不是最好的办法。”

袁应泰反应很快,忙问:“苏将军,这不以科举取士你的意思”

苏翎缓缓点头,说道:“所以,袁大人这份奏书,可得好生斟酌。千万要明述试行的好处,以及辽东、海西等等实情迥异与关内。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启用我们最需要的人。”

袁应泰说道:“你的意思不要那些关内来到官员”

“正是。这海西、东海一带,原本的部族首领,当然不能一下便都改变其部族首领的地位,但按我们适才说的,也不能用其为官。这决不能再用以往任意封赏卫、所官员的法子。所以,设置府、县,也就是在明面上杜绝了因封赏部族首领而形成的阻碍。想那些部族首领也不完全明白府县的官员到底是如何一回事。我们安排过去的官员,也才能放心地执政。”

“那人呢”袁应泰问。

苏翎的这个说法的确巧妙,女真部族对卫所指挥等武职都已熟悉,但府县官员却甚少知晓,可以说,完全是两个系统的事情。解决这些女真部族首领的问题,算是绕了个到抵达的。

“人,”苏翎注视着袁应泰,说道:“由我们选。就在辽东本地,也别说招募这个招人诟病的名义。掌管农事的,便从通晓农事的人中去寻找,掌管税收的,便到那些算账精明的商人之中去寻。至于巡检司等等,则仍然由武官担任。”

袁应泰良久没有回应。苏翎这个说法,完全改变了大明朝的用官制度,这难度,可想而知。但其好处,也是明显的。按苏翎的说法,这可从根子上杜绝了文官的那些毛病。可这如何在奏书上写明呢

袁应泰迟疑着说道:“这试行府县的法子,我详细奏明朝廷,不过,这知县等等的官员,先换个名称管事,人就按你说的办,我就对朝廷名言,只是暂管,等朝廷有了人选,在做调换。”

这变通,便是这般学会的。

第一卷 辽东轶事第四卷 铁骑夺金

第五十九章 将军赐名

既然袁应泰已经表明奏书的态度,这海西、东海试行府县的文章,便由袁应泰去做了。这是文官的本职,咬文嚼字也好,是妙笔生花也好,想必袁应泰做起来不会有什么难度,至少比起担任辽东经略要容易得多。而且,袁应泰有着治理民事的良好口碑,且经验也算丰富,这份奏书送上去,便只等朝廷上大臣们与皇上去争议好了。而此事,便算进入商议的尾声。

至于朝廷若是同意了设置府县的试行,那么随后的鼓励农耕、兴修水利等等措施,袁应泰都不需什么人商量,自己便可拿出无数条施政方案来。当然,随后朝廷可不止是要给予辽东兵饷、粮草、器械,还得担负起支持海西府县的责任。不过,这可比供养数万大军要简单得多,也就是提供农具、耕牛,以及一些粮食、种子等等。当然,官员一事的阻力,比起设立府县来更大。

但不论朝廷是否同意,只管做便是了。等朝廷能定下赴任的官员,怕是时间上就不会太快。一拖数年,也是不奇怪的。重要的是,由袁应泰开始,将给大明朝廷一个崭新的治理边疆的方案。变革往往其余事态一发不可收拾,如今辽事如此,难道还不能让朝廷改变主意不管是否有违祖宗制度,单是那上千万两的银子,便足以让皇上对任何可能予以关注。

这事若是成了,不仅袁应泰理所当然会声名鹊起,连天启皇帝。也会留下个开疆扩土的好名声。当初明太祖朱元璋创下的大明疆域,那努尔干都司早已成为过去,如今这辽东都司看着也岌岌可危,大有也会不保地趋势。若是海西、东海设立府县的事情可以成功的话,那山海关便等于是无用之举了。当然。这些都要等到袁应泰的奏书送回京城之后,由朝廷去烦心了。

苏翎与袁应泰说完此事,便又将目光投向做了很久地李永芳。

李永芳很敏感地感觉到了两道目光,随即将身子坐正。仍然微微低头,不敢平视。

“李永芳,你最先说的,还有数百汉人”苏翎问道。

“是。”李永芳大概是早就等着说这件事情,却因两位长官谈及其它地要事而不得不忍住不提。此时连忙接着说道:“那些汉人,有些是牛录中的阿哈。有些是编入八旗的战兵。”

“哦”苏翎一怔,是属于八旗便又追问:“这些人一齐归附,可是有武官带队的”

“正是。”李永芳好不容易盼到正题。

“是谁”苏翎问。

“领队武官。名叫刘爱塔。”李永芳答道。“刘爱塔”苏翎并不知此人是谁。从未听过。待看向袁应泰。见其也是一脸不知地神色。

“此人是何来历”苏翎问道。

“将军。刘爱塔原名叫刘兴柞。原本是辽东开原人氏。据说其因当初因年少轻狂。未曾中举而穿戴举人服饰。被开原官员捉拿惩治。便闻风而逃。投奔了努尔哈赤。”李永芳自然是为此做了番功课。就等着这一时刻说出来。

“为这事而逃”苏翎有些不以为然。但袁应泰却知道这个罪名是实在地。虽然此时大明朝早已不那么严禁等级、服饰地限制。可毕竟在大明律令中载明地。是违禁之举。治罪也是理所当然。

“他带了多少人归附”苏翎问道。

“刘兴柞带着其兄弟刘兴基、刘兴治等共计七人。此次带着汉人八旗兵二百七十人以及其余跟随地汉人阿哈投奔将军。”李永芳答道。

“这个刘爱塔”苏翎皱了皱眉头,又问:“到底叫什么名”

“刘爱塔据说是努尔哈赤赐名。原名到了建奴之后便不再用了,不过,这回归来,仍旧恢复本名,叫刘兴柞。”李永芳说的清楚。

“这努尔哈赤这么喜欢给人赐名怎么没给你赐一个”苏翎笑着说道。

李永芳低头不答,袁应泰可愿意看见李永芳这幅模样。

苏翎随即又问道:“这个刘兴柞在八旗里是个什么职位”

李永芳这当然也问过,此时便答道:“刘兴柞被努尔哈赤任命为守备一职。”

“守备”苏翎说道,“努尔哈赤还有什么地方要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