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250(1 / 2)

杞人忧天。

高拱自己也是越说越激动:“我们要做的,是千年未有之大业要扶立一个,是一个千秋万载的圣王,而不是用一个李氏去换一个朱家我们要将镇海公大公之义、大雄之略提炼出来,而限其私欲,去其私弊。毕竟,天下人需要的,是一个大公的李哲,而不是一姓一家之篡逆雄”

这番话说将出来,连张居正也忍不住热血为之澎湃他在宦海也沉浮了这么多年,本来已修炼得不易动情,可高拱所说,也正是他心中所想,正如两口同质的巨钟,虽然厚实沉重,但其中一口忽然震响时,另外一口自然而然也就会产生共鸣。

高拱见张居正虽然没有说话,只是不断点头,但眼神中那种兴奋的神色却是假不了的,便庆幸自己果然遇到了知音。

许久,张居正才道:“道理是这个道理,可该怎么做,我却无主张。”

高拱笑道:“那个大公的李哲,得天下正气回护,并无破绽。但他若鬼迷心窍,竟而用私,则两大破绽可攻。”

张居正忙问:“那两大破绽”

高拱道:“其一,李哲个性散逸,不能如太祖皇帝朱元璋般刻苦于政务,故其理财则托于陈羽霆,统兵则托于吴平,朝政则用你我,凡琐碎之事,均不能亲理,故其当国,必倾向于有辅弼之宰相,从来拥大权久不亲政,大权势必旁落,倚宰相日久,则大权必不能专。内阁权重,则皇室权轻只要我们小心布置,渐进图谋,自能渐弱其权,而令相权实而君权虚,背靠天下士而治天下”

张居正道:“不错第二却是什么”

高拱又道:“其二,李公能爱民,”他说到李彦直的好处时,就用敬称:“知爱民,则行事有所忌,行事有所忌,则必兼听众人,旁采哲见,兼听旁采,久之则是分权矣。国家大事,动静需与哲人贤士商讨,既与他人商讨,则其权不能专矣。自古知爱民,心地皆不能纯黑。

其得天下倚赖此,将来失大权亦必在此刘邦与本朝太祖,所以能数百年,实在于嘿嘿”

他毕竟是成长于明朝的人,虽当此随时可能改朝换代之际,对朱元璋也不愿意过分地加以贬语。

张居正听到这里,抚掌笑道:“如此说来,却还是大公之李哲,误了大私之李哲了。”

高拱哈哈一笑,说:“这不是误了,是成全”

“不错不错,正是成全”张居正又道:“破绽是找到了,却不知成全之大略将安出”

高拱伸出四个手指,道:“除私兵、收边权、倡文治、重教育”

张居正大喜道:“妙哉除私兵,则兵为国用,非为私人,非为一党,非为一家收边权,则四海如一,天下更无私倡文治则人心思安,重教育则使士人明理务此四本,则皇帝姓朱姓李都无所谓了。”

高拱听张居正几句话便道破了他深思数年所得,显然张居正对这件事情也曾反复思量,否则不能如此,更是大喜,忍不住握住了张居正的手,道:“满朝文武,除叔大外,尽是无能之辈世唯叔大,能与我谋”

第六卷 之一零九 倾高拱

岁将尽,北京城却愣是不肯消停,又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镇海公回朝了

“四海来朝的大旗已经进了天津港口了”

与此同时,让人诧异的是:徐阶竟然上表请求告老还乡了。醉露网

其实,这一年徐阶还不到六十岁,以一个政治家来说,他的这个年龄并不算老,甚至可以说“春秋正盛”呢然而他偏偏就赶在这个节骨眼上递奏表告老还乡,皇帝、高拱、张居正等纷纷挽留,徐阶却就像吃了秤铁了心一般,说什么也要走了。

自“征倭廷议”以后,徐阶已经表现得相当低调了,名为首辅,实同摆设,可这次他却拿出了首辅的威风,连上三表,高拱要过问也被他挤开,大有“老夫的事情老夫作主、谁也别来掺和”之势最后逼得皇帝不得不下诏准许。于是,在李彦直抵京前夕,高拱就顺理成章地成了首辅。

今时今日的首辅,可不是嘉靖年间的首辅可比啊由于皇帝已被架空,首辅就是比皇帝还皇帝做了首辅,按理说该高兴才对,但高拱接任这个首辅时在八分乐意当中,竟还带着两分不满。

不满,是因为他觉得徐阶抽脚抽得太不对时候

“这个老滑头,全没半点担待”

当然,这话是不能公开说的,他只是私下里对张居正抱怨。而也只有张居正这个层次的人,才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徐阶一走,李哲一回,朝中群臣听说无不瞩目于天津,新任礼部尚书赵文华问该以何等礼节去迎接镇海公时,高拱说就派一个御史去,奉圣旨颁赏,再召镇海公入京。

赵文华问:“是否请内阁一位大学士去一趟”其实他是想说首辅大人不如你去迎接吧。只是这话却说不出口。

但饶是“请一位大学士去一趟”。也足以让高拱作色道:“镇海公也是大学士。大学士回京。以另外一大学士迎出百里之外。岂合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