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琢磨了半天,然后就在稿子的封面上署名为“郭敬明”。这郭姓人士,未来会成为沈红星的校友,他一直很擅长的是“借鉴”别人的小说内容。那他未来的校友“借鉴”一下他的名字的话,他应该不会反对吧大家都是同道中人嘛
这样以后郭校友大概都不能以自己的本名发书了吧如果用本名发书的话,大概会被沈红星的粉丝认为郭校友是“攀附名人”吧
于是沈红星就真的署名“郭敬明”,然后联系地址留成了自家的地址,他以前跟徐晓燕留的是自家便利店的地址,因此也不怕徐晓燕发现地址相同。把准备工作做好之后,他就抽了个空把稿子寄了出去。
徐晓燕第二天下午的时候正在办公室里喝着咖啡,看着秘书刚刚送到她这里的一份稿子。她看了看封面上作者留下来的信息,“郭敬明”她看到作者署名时想了想,基本确认是个新人。最近新人怎么那么多
徐晓燕有点漫不经心的看起了封面上的几百字的简介,她已经在这行里干了好几年了。而且因为眼光毒辣,经常是8万字以下的短篇小说她只用看两三眼就知道这篇小说有没有前途。五万字一分钟,这就是她徐晓燕审稿的速度。
看了简介的第一眼,她发现这潜伏是个谍报小说。等她把整个简介看完,她心中微微叹了口气,果然是个没什么亮点的故事。
不过虽然整个故事走向没什么亮点,但是毕竟还是要看这个新人作者在细节上的把握能力。如果叙述能力优秀的话,作者可以把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讲的很吸引人,这也就是大师级作者和普通作者之间的区别。
徐晓燕翻开稿子的正文,她快速扫过前几页,没什么亮点。一个叫做余则成的国民党被派去执行诛杀叛徒的工作而已。但是等到她看到余则成因为女朋友左蓝的关系而加入共产党的时候,她小惊喜了下。这种写法虽然不是那么“正经”,但是处理的好像挺可信的
她以前听她外公说过,老爷子当年在国民党军队里当兵,后来当了逃兵以后只是为了共产党军队的一碗面条就加入了解放军
她现在觉得手中的潜伏开始有点亮点了,她继续看下去,等她看到余则成到了军统天津站,然后组织上派来了一个叫做翠平的很“二”的女人后,徐晓燕开始觉得这书搞不好有戏。
这个翠平出来以后,明显就是一个为了喜剧色彩而创作的角色。这个练过功夫、枪法如神的翠平土到掉渣,不讲卫生,不会用马桶,不适应吃西餐、打麻将的官太太生活,还强烈要求离开,二人在生活细节和性格上也冲突不断。
光是这样的套路,徐晓燕就觉得像是游刃有余的大师出品,但是明明这个“郭敬明”又是个新人,再加上之前的沈红星也很给力,难道这年头的新人都这么强力
随着情节渐渐展开,徐晓燕看到1946年1月,国共双方开始“军调”。余则成发现中共派来的军调人员中竟然有左蓝。余则成把军统在中共代表身边布下的监视特务名单交给左蓝,并公之于众,首战告捷。
这个时候徐晓燕渐渐发现了潜伏中的另一个亮点,这就是办公室政治。书里开始渐渐展示老谋深算的吴站长的种种心机。
这个年代能这么光明正大把办公室政治写在小说里的作品不多,看到这里徐晓燕甚至觉得这个叫“郭敬明”的作者肯定是个40、50岁的中年人,他带着大半辈子对生活的感悟才能写下这么真实的情节吧
接下来小说中左蓝和马奎互射身亡,左蓝的牺牲让翠平第一次看到地下斗争的残酷,开始慢慢理解余则成的潜伏工作,两人渐渐有了默契。李涯出于私怨找余则成一同对付陆桥山,而余则成则利用这个机会几经争斗,陆桥山被迫调走,余则成晋升为天津站副站长。
徐晓燕看到这里感觉心中一动,不仅是翠平感觉到了地下斗争的残酷,连她也有点感觉到了。之前花了那么多篇幅描写的左蓝就这么死了
虽然专业的徐晓燕脑海里仍然留了一份清醒来关注整个小说的全局,但是她仍然不自觉的放慢了审稿的速度,是的,她被潜伏的情节吸引了,她放弃了一分钟五万字的审稿速度开始一边审稿一边“看”起潜伏来。
接着情报贩子谢若林开始出场,看到谢若林的种种表现,徐晓燕会意的一笑。现实中也有很多人是这样,在a公司里做着某种工作,然后利用此工作得到的某种资源或者信息来跟外人进行交易。
之后则是谢若林的老婆晚秋帮助余则成和翠平隐瞒了翠平仍然是处女的事实,后来则是谢若林对晚秋家暴导致晚秋自杀。被余则成救了,而且此时早就爱上了余则成的晚秋被余亲手送上了前往延安的架子车。看到这里徐晓燕倒是觉得有点唏嘘,不过好像战争年代就是这样,大家都身不由己啊。不知不觉间,徐晓燕自己都已经带入到了整个故事里面。
在往后,则是余则成跟陆桥山以及李涯的种种斗争,枪杀陆桥山。余则成为了“黄雀行动”的名单而进行的种种污蔑和胆大心细的侦查行动,让徐晓燕这个时候都觉得有点惊心动魄。
而最后,余则成被迫飞到台湾,和晚秋戏剧性的成为了新的假夫妻,而翠平则抱着孩子在山上空空等待的结局让徐晓燕潸然泪下。唏嘘啊,她心中这个时候只有这一种感慨了。
合上手中的潜伏稿件,徐晓燕擦了擦眼泪,冷静了下来。她全局的会议了下潜伏的整体布局以及各种桥段的分布,可以说这潜伏是极好的,甚至可以说简直不像是个新手写出来的东西。
也许真的跟她的想象一样,作者是个第一次写小说的中年人徐晓燕这么想到。她摇了摇头把这些无关的想法甩出脑海,现在她要考虑的是要不要签下这本书。
废话,当然要签下来虽然谍报小说徐晓燕不太懂,但是既然有沈红星的亮剑走红的例子在,证明这种很“男人”的小说也是有市场前景的。
而且徐晓燕她也发现了,潜伏这书和沈红星写的亮剑一样,极具有画面感,而且情节架构也非常适合改编成电视剧。
签,当然要签绝对不能让别的出版社或者文化公司抢到这本书
徐晓燕张口就想要秘书电话联系这个作者“郭敬明”,但是还没出口她就醒悟了过来,这种肯定要出头的重量级作者应该还是她亲自联系比较好。不仅仅是显得更注重对方,而且她亲自经手的话也不容易出纰漏。谁知道下面那帮人去做会不会有什么细节的地方出了错,万一最后弄的错过了这个作者,让他跟别的出版社签合同了怎么办
虽然说出版界都忌讳一稿多投,但是谁又能100的保证这作者没有把稿子给其他的出版社看过呢这个时候可以说是需要分秒必争啊。
于是徐晓燕抓起桌上的电话就按照稿件封面上留的联系电话打了过去。“嘟嘟”的电话铃声响了四声,没人接;七声了,还没人接,“不在家”徐晓燕暗想;然后是足足十五声都没人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