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会典,本次廷推最多只应该由上述这些官员参加,是外朝官员的事情。太后和辅政内阁大学士都该靠边站去,在宫廷静等结果就好,不要随便直接插手外朝的事务,不然就是违反了祖宗法度
当然,内阁与太后绝对不是没有权力的,只不过内外朝分工不同。外朝廷推结果必须要上奏太后,并下发内阁形成正式诏旨,这才算完成全部程序。
但其余程序都是以后的事情了,李佑自觉马上就要被淘汰,哪里还顾得上思考以后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先把眼前现场这关闯过去再说了。
听到李佑捅破窗户纸,满殿顿时泛起恍然大悟后的嗡嗡议论之声,众臣互相七嘴八舌起来,也没人在乎礼仪不礼仪了。
李佑所说的这些,别人不是不知道。只不过这十年来,朝廷一直遵循着眼前这种廷推模式,并习以为常了。
十年不算短,时间久了,大家便渐渐淡忘了老规章,如今经李佑提醒,顿时都有所记忆了,除了入朝不到十年的新人。
看热闹的人啧啧称奇,这李佑是怎么想到这里的居然寻章摘句老雕虫去了,从几十年前修订的两百多卷会典里将相关条款搬了出来。
刚才跳出来指斥李佑“大胆”彭阁老被会典堵住了嘴,愤怒的险些失态。若都要严格按着大明会典,那么连内阁这个执政机构都没有还好没有失去理智,说出“会典不足以采信”之类大逆不道的话。
确实,在大明会典中,内阁只是翰林院的一个分支机构,相当于翰林院驻皇宫分院的角色,这就是内阁在国朝法理中的真实地位。所谓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实,有宰相之权,无宰相之位。
其实即使不参与廷推,内阁依然可以对结果施加影响,因为最后结果必须上奏并形成诏书才能生效。而且即便圣主御批了,他们内阁仍可以近乎无赖的执奏不从,阻止正式诏书的形成,这就是辅政大学士的特权。
只是遥控和事后补救终究不如在现场控制局面得心应手,廷推廷议都代表着朝臣的人心公论,内阁事后否掉结果,在名声上不是很好听。传扬出去,就是逆人心而动,一个不好就要被口诛笔伐。
化身法律卫士的李大人哪里顾得上别人如何想的,瞥了几眼立在身边不远处的彭阁老,又掂量一下轻重缓急,忍痛放弃了挑逗彭阁老的想法,重点还是要放在太后身上。
只见他举着会典卷五对着丹陛继续上前一步,神色愈发的肃穆,颇为义正词严的奏道:“此乃先皇钦定法度,未尝闻说本朝有修订之举。所以关于本次廷推,臣请依祖宗之制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与沸沸扬扬的殿中不同,珠帘之后,却是寂静无声的。
钱太后微微呆住了,本来已经一切尽在掌握,按着她的设想一步步发展。可是怎么也没想到,李佑突然搬出了会典压制廷推,他的花样为何总是无穷无尽
大明会典最后一次修订由先皇钦定,相当于常说的“祖宗法度”。若实际操作中遇到不合用的,可以加以变通,只能做不能说,更是不能公然否定祖宗钦定会典。
现在,有人拿着会典来质问,又该如何回答是好
换成别的时候,钱太后也不用如此发愁,下不为例也好,从谏改正也好,都无所谓的。但这次很关键,真是退不了。
说起景和朝的议事和廷推制度,在法理上也是个很模糊的事儿,由习惯形成的。本来君臣面议、朝议、廷议区别是泾渭分明的,廷推归根结底是廷议的一种。
廷议、廷推模式简单说就是外朝做出公论抉择后,送与内廷批准。在这个概念里,部、院、寺、大是外朝,天子与辅政内阁是内廷。不过实际上,在内阁势大时,常常能够控制外朝廷议。
自从先皇龙御归天,慈圣皇太后秉政后,一是为了出面镇服人心,二是为了强调秉政合法性,三是为了显示勤政,所以她不敢按照国朝传统上君臣相隔的模式治国。
故而慈圣皇太后养成了在武英殿视朝和象征性亲笔披红的习惯,但她性格又不喜轻易表态,只等群臣议论结束后做一锤定音。
结果十年来渐渐演变为朝议与廷议廷推相混合、内廷率领外朝大员御前议事的制度,大部分国策都是如此制定,成为景和朝的常态。
其实在国朝惯是因人成事,这种有利于朝政的变通比比皆是,倒也不足为奇。又例如内阁大学士一职,从法理上,国朝不设宰相,内阁大学士是天子身边的秘书,不参与外朝庶务,属于翰林院的分支,位在尚书之后。
但事实上,内阁大学士已经演化成秉持机要的半个宰相角色,在现实中也常被中外当做宰相来看待。
却说李佑抛出了会典这个隐藏武器,半晌不见珠帘后答话,渐渐的便感到,再没有新动静,就要后续乏力了。
现在只是将对方打了个猝不及防而已,只要钱太后回味过来,对他的问话避而不答,不去谈论会典如何。只强行下令照例廷推,别人有碍于太后权势从了,他又能怎么阻止本朝可是人治大于法治,法治很难扭得过人治。
“祖宗法度”四个字,连他自己都着重借用的是“祖宗”,而不是“法度”。心里有点惴惴,不知道“祖宗”能顶到什么时候。
第六集 名震京师 第461章 悲愤的李佑
此刻,次辅许大人心情复杂的望着李佑。这次李佑捧着祖宗法度的条文,打着厘清制度的旗号,要将内阁大学士扫出廷推现场,这让他这个建极殿大学士情何以堪。
难怪李佑奏事之前,给了他一个那么纠结而销魂的眼神,敢情李佑要展开无差别攻击,而他身为内阁一份子,躺着也要中箭啊。
不过许次辅不是心胸狭窄的人,他很理解李佑的苦衷。如今内阁成了阻碍李佑入选的两大障碍之一,今次不将内阁扫出去,廷推这关就过不去。
如果李佑真能进位检校佥都御使,对他而言也不是坏事,甚至可以说是极大的好事,必将成为党羽中的中坚了。
假设李佑得逞,许次辅对内阁在人事铨政话语权方面的损失考量一番,发现未必是坏事。
这次是六个大学士一起受损,相对于其他同僚,他并没有多损失什么。而与此同时,由于外朝吏部尚书赵良仁是盟友,对铨政的掌控相反还得到了加强。
李佑的同乡,赵天官虽然万年的面无表情,但却暗暗对李佑喝彩。这小同乡要是真有这个本事,一举掀翻掉目前现行的廷推制度,对他当然是天大的好事
随便想象就可以知道,当廷推中没了宰辅大学士,没了君上临朝监视,那在参与人员中,谁是引导风向的老大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吏部尚书
即便李佑今日不成事,但只要敢站出来抛出这个话题,引起朝臣议论纷纷,那也是相当大的收获了。有了开端,还怕没有后续
话说李大人当初是抱着研究廷推程序的态度借来了会典卷五,谁知道居然发现景和朝廷推与会典上不太一致,登时大喜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