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230(1 / 2)

“臣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信任安思顺,另一方面是因为安思顺是最好的经略剑南的藩帅人选。目前朝廷以稳定为主,若是调离安思顺,必会引起剑南动荡,引起南诏和吐蕃的觊觎。一旦剑南乱,甚至是被吐蕃人抓住机会攻陷进来,朝廷危矣。”

张瑄声音低沉,但李亨能听出来,张瑄的声音非常真诚。最起码在这件事上,张瑄的态度秉公,完全是从大局出发。

李亨迟疑了一下,却是挥了挥手沉声道,“霍长青,派人速将安思顺传进宫来”

安思顺其实才刚刚出宫不久,还没有回到他在长安的府邸,正在路上就又接到了李亨的传召,不敢怠慢,立即扭头回宫。

因为安禄山的存在,安思顺在大唐官场上的地位非常尴尬。不仅是他,还有他的弟弟太仆卿安元贞,都受朝廷和朝臣的排挤歧视。

若不是有张瑄力荐,安思顺要想就藩剑南,难如登天。

安思顺与安禄山不同,安思顺没有野心,对大唐朝廷拥有极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与安禄山其实关系并不好,因为要避嫌疑,实际上安思顺是竭力在与安禄山划清界限的。

可惜,他终归是姓安的。这个安姓,注定了他难以摆脱安禄山的阴影。

安思顺有些不安地进了宫,在兴庆宫门外下马,然后通禀进宫。

一路在当红大太监霍长青的引领下进了李亨的书房,见张瑄与陈希烈也在场,他心里更加吃惊,不知道李亨召他过来所为何事。

“臣安思顺,拜见殿下。”安思顺大礼参拜。

与哥舒翰等其他藩镇不同,安思顺无论是对李亨还是老皇帝李隆基,都是行大礼的。他是在用这种实际行动表明他的忠诚,可惜他的苦心总是被李亨忽视。

“安思顺,起来说话。”李亨淡淡地摆了摆手道。

张瑄望着眉头有些皱紧的安思顺、举止异样恭谨的安思顺,心下一叹。

历史上的本原是,安史之乱爆发,大唐朝廷当即诛杀了安思顺和安元贞兄弟两个,他们的亲族要么被杀要么被流放。

“安思顺,本宫有意调你在京出任户部尚书一职,你意下如何”李亨轻轻道。

安思顺心里一颤,但脸上却没有敢流露出半分的失望情绪,立即躬身拜了下去,“臣遵旨”

李亨静静地凝视着安思顺,嘴角浮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容来,“但是子瞻和陈相,都反对本宫这么做,说是你在剑南安抚蛮夷有功,不可擅动。子瞻更是以身家性命为你作保”

李亨这话一出口,安思顺当即明白过来李亨这是在逼他表态

“殿下,臣受朝廷俸禄,受陛下与殿下恩典,愿意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臣对朝廷,绝无贰心,天日可表臣这就昭告天下,臣这一脉与范阳安贼断绝亲缘关系”

“安贼若反,臣愿意率剑南兵马,率先讨伐之”

第二卷步步惊心 第333章东宫储君人选

第333章东宫储君人选

第333章东宫储君人选

安思顺把话说得很直接了,也有些不顾一切。

李亨微微一笑,“本宫知你忠诚于朝廷,倒也不疑有他。安禄山拥兵自重,在范阳自成一国,不尊朝廷政令,迟早必反,这是天下人皆知的事情。”

“你在剑南,若是能为朝廷安抚西南,震慑南诏,范阳安贼若有异动,立即向朝廷禀报这样,本宫便也能安心了。”

“殿下恩宠,臣感激涕零。臣当为殿下效死”安思顺拱了拱手恭谨道,“此次进京述职,臣已经将家眷全部带回长安,待殿下登基大典和永宁王大婚之后,臣当孤身一人远赴剑南,尽忠履职,不敢有一丝懈怠”

安思顺的态度很诚恳也很坚决。

李亨心里的疑心终于消散了大半,他满意地点点头,“你的家眷留在长安也好,剑南一地处于蛮夷,终归不如长安富庶繁盛本宫听闻你那长子颇有文采,就留在京师待明年春闱,也取个出身为朝廷效力”

“朝廷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本宫当不拘一格降人才”

安思顺听李亨如此说,心里的不安这才稍减。

如果能换来李亨的信任,他借故与安禄山断绝关系并将家眷留在京师又能如何。他愿意这样做,只要能改变这种受排挤受打压的现状。

而事实上,大唐藩镇的家眷多是留在京师的,这是一种变相的人质。

哥舒翰如此,张瑄如此,程千里和杨錡如此。安思顺这一次主动带家眷进京,而颜真卿也提前将家眷运进长安,无非就是消除朝廷的猜忌。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张瑄就藩陇朔,肯定是要带着崔颖和一些家眷侍女的。

安思顺如此识相,李亨心里感觉很舒服。

尽管还是不能完全放下心来,但终归是疑心大减,不再坚持要将安思顺调进京来了。当然,他心里也是明白,在这个节骨眼上调动藩镇,肯定会引起大乱。这才是他不动安思顺的关键。

安思顺诚惶诚恐地拜别而去。

张瑄和陈希烈也要准备离开的时候,李亨突然开口轻轻道,“子瞻,陈相,本宫有一事相询。”

“殿下请讲臣莫敢不从。”陈希烈和张瑄一起躬身回道。

“本宫即将登基,为避免后宫动荡,当及时册立皇后嫔妃和东宫储君唯独对这东宫储君人选,本宫有些犹豫不决。”

李亨叹息道,“本宫有十余子,楚王李豫是长子,但李豫刚刚犯下逼宫重罪,自当不在储君人选之列。然除幼子李禧年纪尚幼之外,其他诸王都文才武功颇有建树,本宫一时间权衡不绝,难以拿定主意。”

陈希烈脸色一变,这种设立储君的大事,事关重大,他怎敢妄言。一个搞不好,便会置身于皇权夺嫡的漩涡当中不可自拔。

陈希烈犹豫不语,而张瑄则皱了皱眉,心道李亨又在打什么小算盘。事情已经很明显了,李豫不堪为帝,目前李亨的这些儿子里,唯有建宁王李倓表现非常突出,当立为储君。

张瑄沉吟着,明白李亨肯定是因为李豫逼宫的事情受到“冲击”,为了避免自己的儿子们兄弟阋墙骨肉相残,他还是决定早立储君,平息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