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大军绕过扎陵湖,奔袭纳木湖李光弼避开吐蕃迎击军马,绕道西进,逼近齐林错城。一路上歼灭吐蕃兵马数千,焚毁吐蕃粮仓戍堡十余座。据悉,吐蕃王赤松德赞正纠集兵马死守逻些城,准备与我军决一死战。”
张巡说着有些担忧地轻轻道,“王爷,以下官之见,李光弼大军孤军深入吐蕃腹地,既然目前战果辉煌,不若见好就收,退守两宁州。免得陷于吐蕃军马重围,导致”
张巡的话还没有说完,张瑄就笑了笑插话道,“张大人勿忧。吐蕃兵力分散,逻些城一线的吐蕃守军不会超过五万人。李光弼纵然不能胜,但全身而退还是没有问题的。”
“赤松德赞想要固守逻些城,与我军决一死战”张瑄嘴角浮起了一抹冷笑来,他沉吟片刻,猛然挥手道,“张大人,速传本王军令,命杨涟部徐徐折返西进,日进数十里即可。告诉杨涟,要大张旗鼓,声势越大越好,可以选择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合适的地点与吐蕃迎击军马正面作战许胜不许败”
张瑄声音慷慨,霍然起身,目光炯炯。
张巡一怔,旋即明白了张瑄的战略意图。他眸子中亮光一闪,向张瑄躬身拜了下去,“王爷用兵如神,谋略战术环环相扣,鬼神难测,下官钦佩之至。”
杨涟本是一支移动的疑兵,但战场战况瞬息万变,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张瑄一个军令下达,疑兵就变成了大张旗鼓的正面作战力量,对紧逼齐林错的李光弼大军形成有力的呼应。
吐蕃人绝对不可能让杨涟所部顺利西进,与李光弼大军两面进攻,对逻些城形成合围。
赤松德赞一定会分开一支重兵前往阻挡杨涟。而杨涟择机与吐蕃军马交战,胜则足以瓦解吐蕃军马的信心和勇气。
当然,也存在战败失利的可能。
可纵然是失败,也无所谓,不会影响这一场战役的整体大局。
杨涟部大不了退回青海,反正这一路进军,也起到了疑兵布阵和牵制吐蕃大量军马的目的,为李光弼与赤松德赞的正面大战,减轻了很大的压力。
张瑄淡然一笑,“张大人过誉了。兵者,诡道也。本王虽然谈不上饱读兵书战策,但也知道兵不厌诈的道理。张大人啊,咱们与吐蕃人斗,不仅要拼军力、战力,还要拼脑子。”
张瑄扬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我的脑子还算好使。问题的关键在于,李光弼、杨涟这两位大将军的脑子更好使。本王绝对相信,李光弼和杨涟会将吐蕃掀一个天翻地覆”
“至于安禄山反叛张大人以为,凭安禄山一个胡儿,率20万大军就能改朝换代篡国为王了难如登天安禄山叛军再强势,闹出来的动静再大,最终也不成气候,顶多是跳梁小丑而已”
“但吐蕃不同。若是给吐蕃人喘息和休养生息的机会,吐蕃人很快就变成猛虎和野狼。因此,本王宁可先趁吐蕃这头猛虎病体缠身要它的命,然后再应对安禄山叛乱的事儿”
“若是此战成功,半个吐蕃疆土都将纳入我朝版图将来,若是时机成熟,就算是灭了吐蕃,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张大人以为然否”张瑄声音凛然,却充满着无尽的自信,面上神光湛然。
张巡脸色一肃,抱拳道,“王爷雄才伟略,谋虑深远,下官鼠目寸光自愧不如也。”
第二卷步步惊心 第361章双喜临门
第361章双喜临门
第361章双喜临门
张瑄微笑道,“张大人不必过谦。张大人署理一镇政务,做事有章有法、张弛有度、井井有条,此等干练之才,我不及也。”
“本王标下,猛将如云,领军作战之人比比皆是,但为政者,却只有张大人一人。本王不及,封常清不及,郭子仪等诸人更是远远不如。陇朔藩镇能有今日之兴旺发达,与张大人的殚精竭虑分不开”
“一年多来,有劳张大人了”
张瑄的声音非常温和,也非常真诚。这还是张瑄头一次当面表扬某个下属,张巡是头一个。
张巡心里一热,又涨红了脸汗颜道,“王爷如此过誉,叫下官如何敢当下官能有今日,全赖王爷提携荐拔,下官敢不为王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巡肃然拜了下去。
张瑄笑着起身扶起张巡,沉吟了一下又压低声音道,“陇朔政务及大军出征的后勤保障,都系于张大人一人之身,责任重大。请张大人放心,他日功成,在本王的战功奏表上,张大人必位列前列”
张瑄这句话就算是对张巡的正式承诺了。
事实上,张巡一直躲在幕后当无名英雄,战场上的荣耀并不属于他。但是,这战胜的荣耀里,却有他留下的汗水。
张瑄这句非正式的承诺,张巡感激涕零心潮激荡地再次深拜了下去,却是声音哽咽着没有说出什么来。
张巡自打在长安投入张瑄门下,至今忠诚不二勤勤恳恳,虽然他并不计较封赏名利,但一个做官之人,哪一个不想封妻荫子荣耀等身
张瑄起身默默扶起了张巡,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也没有再说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张巡是一个有才干,讲气节、倾财好施、扶危济困之人,品德高尚,忠勇兼备。
历史上,至德二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十三万精锐军南下攻打江淮屏障睢阳,张巡和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杀伤敌军十二万,并坚守到至德二年十月,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但终究寡不敌众,最后英勇就义。
这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忠诚英雄。
严格说起来,在张瑄的心目中,张巡乃是第一心腹,是他最为倚重和信赖的人。
封常清、郭子仪、李光弼等人领军作战没有问题,但料理行政之能,远不如张巡。而在气节和忠诚度上,更是逊色三分。
当然,不是说封常清等人不可靠,只是相对而言。
午后时分,天气炎热。灵州城中街道两侧的白杨树上,知了不知疲倦地鸣叫着,让人有些心烦意乱。
张瑄一身单薄的便袍,带着几个随从准备出府在城中绕一圈。
自打来到灵州就藩之后,张瑄就养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习惯:只要政务军务不忙,他便会微服出府私访,在城里转一转看一看,体察民情民意。
张瑄一向认为,从下属官员那里得到的信息有些肯定是掺杂了水分的,只有自己亲眼见到的才百分百真实客观。
为了避免自己的决策失误,他从来不偏听偏信。
与青海一线的唐蕃大战的紧张气氛相比,灵州显得非常平静。来自于长安、北庭和安西、回纥的各族商贾在城中往来如梭,而城中百姓则悠闲地各自忙活着自己的生计,城中商贸繁荣,一派平和的欣欣向荣之相。
张瑄就藩陇朔之后,由于他大力推进商贸大力发展工商业,先后三次减免各种税赋,一年多以来,灵州已经成为西北最大的商贸物资集散地和经济军事中心,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也是暴增。
就连之前很难见到踪迹的来自于遥远之地的大食人和天竺人,也在灵州街头上触目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