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瑄违抗陛下旨意,不来陇州护驾,其罪不小。以臣看来,陛下当夺去张瑄兵权,另派大将统率大军于安禄山叛军相抗”
李亨眉头一皱。
他还没有说话,一直侍立在李亨身侧默然不语的李豫突然开口怒斥道,“胡说张瑄率大军急速开进关中,护卫长安,是为上策。若是潼关和长安不保,我等纵然北上灵州,又能如何”
“父皇,国难当头,再有佞臣构陷忠良,当斩之”
李豫拜倒在地。
他本来被李亨禁足幽禁三年,但因为安禄山叛乱,他就被李亨带出了长安,禁足令也就算是因此不了了之了。
李豫本与张瑄有仇隙,但在关键时刻,李豫却表现出了极强的大局观,竟然挺身而出为张瑄正名说话,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李豫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在李豫看来,不管张瑄以前如何,如今的策略却没有任何问题。他只有驰援关中,守住潼关,才能真正阻挡安禄山叛军继续西进。只要关中不失、长安城不落于叛贼之手,大唐朝廷就巍然屹立。
李亨微微点头,李豫的表现让他满意。
“正是此理。国难当头,若是再有人出于私利恶意构陷勤王大臣,朕绝不轻饶”李亨清冷的目光从杨国忠和公孙良身上扫过。
杨国忠默然不语,而公孙良则心里一颤,垂下头去。
“传朕的旨意,册封张瑄为平叛大元帅、天下兵马大总管,节制各路兵马抗击叛军,与安禄山狗贼决一死战”
“朕就与诸位臣工启程赶赴灵州坐镇等候。待朝廷大军大败安禄山叛军之日,再班师回朝”
李亨起身朗声道。
“陛下英明,臣等遵旨”杨国忠和公孙良率满朝文武大臣山呼万岁,只是这山呼万岁声远远不若在朝堂之上有底气,多少有些有气无力,中气不足。
李豫俯身下去,心里却大为失望。
本来在李豫看来,张瑄的十几万勤王大军都已经准备开进关中了,这一趟逃离长安奔赴灵州躲避的闹剧就该宣告结束,李亨本该率军即刻返回长安。
但他的这个父皇终归还是太过怯懦了一些,他还是有些担心张瑄会挡不住安禄山的叛军,决心还是去灵武安心等候。
反正灵州已经成为整个平叛的大后方,只要朝廷兵马不至于全军覆没,安禄山的叛军就打不到灵州去。灵州,是相对最安全的地方。
李豫心里暗叹,摇了摇头,心里却是拿定了一个主意。
一念及此,他突然出班大声道,“父皇,儿臣亦曾修习兵书战策,善弓马骑射,当国难之际,儿臣想率一军赶赴前线,为国效力,还请父皇恩准。”
第二卷步步惊心 第372章颜真卿被逼出战
第372章颜真卿被逼出战
第372章颜真卿被逼出战
李亨一怔,他有些不可思议地凝视着自己这个长子,良久沉默不语。
他匆匆逃离长安,也没忘了把李豫带出长安,而却同意了建宁王李倓留守长安的请求。由此,说明在潜意识里,在他的这两个儿子中,李亨其实还是无形中倾向于李豫的。
对于李豫,他更加看重。
这一点,可能李亨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李亨没有想到,李豫竟然要主动赶赴潼关前线,号称要为国效力,抵抗叛军。
他的这两个儿子,一个悍不畏死留守长安,一个临危不惧要赶赴国难,按说应该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但对于李亨来说,这却是迂腐之极。
李亨皱了皱眉,正要拒绝,却见李豫大礼参拜在地,慨然道,“儿臣当代替父皇赶赴前线,提振我军将士士气,不让叛军专美于前”
“请父皇恩准”
李豫这么一说,李亨就不好再拒绝了。
李亨犹疑了一会,终于还是无奈地摆了摆手道,“给你2000兵马,你赶赴潼关去吧。朕封你为平叛大军镇抚使,去张瑄军中做个监军吧。”
李豫大喜,连声叩谢,然后肃然离去。
他眼见李倓主动留守长安,在朝野上下的威望瞬间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而如果他此番赶赴潼关在张瑄军中效力,一旦平叛成功,他的功绩和威信都会稳压李倓一头。
李豫率2000骑兵昼夜兼程赶赴潼关不提。
且说张瑄率军行进中得到李豫从军赶赴潼关且还被皇帝册封为监军的消息,有些意外。李豫能有这份胆识和魄力,说起来也算不错了。最起码,比他的父皇李亨要强上几分。
不过,张瑄也没有太放在心上。
若是李豫识相,想博一份军功,他会给李豫一个机会;但若是李豫另有所图图谋不轨,那就不要怪张瑄不给面子了。
潼关。
在众将殷切的期待和变相的逼迫中,在来自于朝廷、民间和军中的多重压力下,颜真卿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分兵一万,自己亲自率领奇袭陕郡崔乾佑的四千弱兵。
若是不战,闭关不出,军心不稳。而皇帝的圣旨也还历历在目,催促出战。
基于种种原因,颜真卿决定冒险一搏。
目前他的标下只有5万兵马,他分兵一万进攻陕郡,留下四万守关。
中郎将范铮本想率军出征,但被颜真卿拒绝了。
众将并不知,颜真卿此番已经怀了死志。
若是此战落入安禄山的圈套,再吃败仗,颜真卿也不打算再回返潼关了,正如皇帝之言,就战死沙场罢了。至于他死之后,潼关能不能守得住,颜真卿也顾不上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