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使用权评估折价大约三个多亿,扣除银行负债之后,账面上真还有俩亿多一点的资产,可是现状是那些固定资产设备老旧不说,而且对于杜克来说完全没有用,拆除出卖估计也就是卖一废品的价格,能够回收一俩千万就顶天了。
而土地使用权这块是完全抵押给银行的,也就是说如果还不起银行2亿多的贷款,这个土地使用权也不归凌丰厂所有了。所以说这个2亿多的净资产真的很扯淡。
杜克虽然不像占公家什么便宜,但是也不能闭着眼睛吃大亏啊,这么重的负担搞不好还会拖累到i母公司的发展,做好事将自己搭进去,这可不是可持续的发展之道。
因此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进展还是比较艰苦。对于厂里现在的设备资产,杜克是一件都用不上,因此强烈要求将这部分资产剥离出去,工厂负债已经不少了,如果再加上这部分不良资产,杜克接收这个工厂的负担实在太重了。
搞不好厂子还没有发展起来就夭折了。所以这块杜克是坚决不同意留下来。
要知道接收厂里的俩个多亿的贷款,对于杜克来说已经非常吃力了,现在i公司虽然赚钱,可是市场千变万化,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进入低潮期,没有一点现金储备,到时候杜克拿什么去渡过企业的冬天。
不错,这个厂的土地是值一些钱,但是别忘了这些土地基本上都抵押给银行去了,欠银行中俩亿多的贷款不还,这部分土地连政府都没有办法收回去。可以说,这个价值是账面上的,但是银行的债务确实非常现实的,每个月都要还一些的。
所以这个凌丰厂不能就这么完整的接下来。
因为这不完全符合在商言商的商业之道,不是长久的做法,所以在这一点上,杜克以及背后的舒雅等人,都坚持要求将设备资产剥离,然后以承担厂里所有债务、权利的方式接下工厂,三千二百多工人其中退休职工六百多人也全部接收安置。
通过几轮艰苦的谈判,市里最终还是同意了以杜克他们提出的意见为主的改造方案,没办法,这三千多工人别说丢给东城区负担不起,就是丢给市里,市里一样傻眼。
i公司承诺全部安置这批职工,这已经是合资项目近年来少有的条件了,以前多数一谈起合资,都要求下岗多少多少比例的,大多以减员增效为目的。因此合资越多,搞得下岗工人就越多,使得几个合资项目一谈下来,一时间弄得遍地都是改制下岗工人,给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不稳定因素。
所以在将固定资产剥离给其他同类企业之后,再次找资产评估机构的新评估值,凌丰厂大约有六千万左右的净资产。考虑到i公司同意全员安置凌丰厂在职和退休员工,区政府同意最终i以近乎零价格取得了这个工厂,六千多万的净资产算作三千多员工的安置费用。
这样,政府以剥离一亿多设备资产为代价,平稳的将凌丰厂改制成为了一个独资的企业。条件是二亿多的银行贷款要求i公司在三年内还清,加上工人的工资,i公司每年这一块就要付出将近二亿。
这还不算i改造工厂需要投入的新设备投资。
所以为了获得这个工厂,i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巨大,如果没有形成月产销二十万套以上的产能规模,i公司连盈亏平衡都做不到。
不过有了这个场地,按照克莱门特的勘测估算,最多能够扩充到二十五条生产线,也就是说这个基地的极限生产能力可以达到惊人的月产百万套。这个产能应该足够支撑i公司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了。
在麻省理工的日子第一百二十七章合资计划
更新时间:20126141:24:23本章字数:4886
合作协议签订之后,杜克才发现这不过万里长征走到遵义,后面的事情还多得一塌糊涂。如果后续的这些事情都要他亲力亲为,恐怕自己根本就走不掉了。
还有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就是将凌丰厂接过来后,这个人力资源好像一下子多出了很多,按照一条生产线美国标准配备一个班次50人计算,加上管理维护人员等一条生产线人员不超过60人。
如果计划一期工程上10条生产线,每天按照一个班次正常生产需要五六百人,饱和生产安排俩个班次也不过消耗掉一千多人。而在饱和生产情况下月产量就将高达40万套了。按照现有的市场来看,短期内这个产能已经超出了市场需求。
凌丰厂现在有职工3000多,除去退休离职的,在册工人现在都还有2400多人。除去行政后勤、销售,如果仅仅是规划10条生产线,那么这个脑波产品生产在现有人力上能够用到的还不到一半人。
虽然说现在凌丰厂的订单要半年左右才能完成,暂时不用担心这个人力资源浪费问题。但是半年之后呢,如果杜克在脑波产品方面的产能不再扩充,那么光是这个规模的脑波产品的生产可消化不到这么多的人力。
虽然说美国那边的工厂可以在中国的生产量起步后考虑减少班次,甚至关闭掉一个分厂,但是就算这样,如果仅仅是现有的市场,i公司全部产能移到中国来也用不了这么多的员工。
这是一个大问题,另外工厂的管理也是一个大问题,将克莱门特留下来肯定是不行的,连中文都听不懂,克莱门特留在这里根本就是一个摆设。所以这个管理团队还必须是本土找人。
所以当杜克回到自己的窝,躺在自己房间的床上一想起这些问题,杜克就不禁头大。他将整个事情考虑来考虑去,想了半天还是没有多少主意,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说实在的,杜克在商业方面的天赋比起情商来说更加不如,这么复杂的事情对于他来说简直如同天书一般。
在这个方面,就算他脑海中存储了海量的工商管理书籍也没有用,克里在这个方面显然也是没有基础,虽然现在他可以根据杜克提供的资料写成无数本东拉西扯的商业书籍来。
但是那些不过都是前人论述的综合而已。对于解决杜克当前的困境来说基本上没有多大d参考价值。
可以说,杜克现在一切商业知识都还是是纸上谈兵,如果按照传统的书本知识来说,现在他需要建立起一个可以信赖的管理团队。三千多号人跟三人,三十人在管理上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没有一个严格的管理体系根本无法管理运转下去。
好在杜克有一个优点,既然自己想不清,就把这个问题抛出去。
所以当蔡思强同董锋、赵建武丢开手中的事情来得杜克小区附近的一个茶楼的时候,杜克已经优哉游哉地在那里喝着茶。
看到三个老兄弟出现,杜克不紧不慢将自己的这俩个问题简单地说了一下后,然后就等着听答案了。
蔡思强一听是这么一回事,不禁眼睛都直了。
“杜克,我的哥唉,听你这么一说,好像你们对于这个收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蔡思强摇摇头叹口气问道。
“也不能这么说,我们就是觉得需要扩大一下i的产能,而且中国市场也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所以我就回来办这个事情。凌丰厂地方和工人素质都没有问题,所以就收购下来了,只是没有想到收购下来后,这个工人会多出了不少”
杜克轻松地说道,这点算是杜克的一个优点,拿得起放得下,反正他想不出好办法,也就不再自寻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