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杜克小心翼翼保持与军方的关系不同,蔡思强的想法要实用很多,现在他们身家如此丰厚,而且每时每刻都还在产生大量的现金流进账,如此巨大的利益没有一个强力靠山支撑是很不靠谱的事情,所以能够同军方进行合作拉近关系,对于许多虎视眈眈的势力是一个有效的吓阻,这种双赢的事情蔡思强是乐见其成的,更何况这件事的幕后推动者是刘老爷子这种大佬。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比较赞成搞一搞这个东西,希望通过这件事能够给更多的军方大佬搭上线,最好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这样就更加牢固了。所以这个军工厂在蔡思强看来是一座很好的桥梁。
当然董锋和赵建武这俩人纯粹是军迷,对于这些高层次的大布局没有蔡思强看得那么远,现在主要将这个工厂当成是一个爱好来看待。反正大家都不是缺钱的主,比起烧名车和奢侈品什么的,他们觉得将钱花在这个方面更令人兴奋。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三个人看法角度不一,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大家有志一同来推动这件事。所以当第二天杜克愕然看到三个兄弟同时上门游说的时候,很快就抵挡不住几个兄弟的热情,然后认输同意了这件事。
况且蔡思强的理由也很强大,这次通过这个新公司能够同军方最上层大佬几乎都建立起联系一一尽管不会是直接出面,大多数通过他们旗下的企业,但是这种机会在蔡思强已经就是天上掉馅饼,为此蔡思强不惜这个公司sa这边就算不赚钱也要很好的维持下去,让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关系。
当然,以军火的暴利来看,不赚钱的概率也不大,虽然在国际市场容量有限,但是仅仅是国内军方的需求就够这个公司过得很滋润了,如果做好了,一年几十个亿收入那是轻轻松松,这笔钱对于杜克这种超级富豪来说算不得什么,但是对于那几大家族来说却不算少了。
要知道李副主席背后的启阳集团一年辛辛苦苦下来,好的时候也就几十亿收入进项。如果蔡思强策划巧妙一些,将这几十亿进账能够精巧地将大部分分配出去,既让这几位大佬背后的企业不白拿,又让几位大佬承杜克的情,最终以此为纽带建立一个多赢的利益共同体也不是一个梦想。
蔡思强倒是没有怎么想过研发出来的产品竞争不过国内同行,在他看来,有杜克这个无所不能的科技天才坐镇,怎么会输给国内的那些同行,就算再不济也是打成平手,同大家一起分一杯羹。
还是那句话,核电站都能够搞出来的主,要是搞不出几辆新型坦克出来才让人奇怪。何况最为基础的部分,原材料、加工工艺、电子系统研究方面杜氏重工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支撑基础和积累。
加上秦泰然透露军方将会把之前在这方面的设计积累以及部分关键人才折算入股,等于是凭空就拥有了一支完整研发团队骨干,以现在公司强大的经济实力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通过内引外联各种人才加盟,比如通过高薪从欧美、乌克兰或者俄罗斯这些地方挖掘一些相关领域技术高手过来也是可以操作的。
他们毕竟是民营,加上手中有大把的钱,比起军方做事要方便得多。
有了杜克的首肯,一个注册资金为一百亿人民币的杜氏特种机械系统公司悄然成立了,由杜氏重工注入51亿元人民币现金,军方以知识产权和部分生产线入股百分之二十五,启阳集团、龙威集团、天利集团分别注入8亿人民币现金联合成立。
没有收藏的兄弟们收藏一下,您们的每一个收藏对我都非常重要,谢谢
第四百一十六章紧锣密鼓
更新时间:201283112:39:13本章字数:3020
更新时间:20120831
新公司在川西平原边缘,圈下了十多平方公里的研发基地势力范围,包括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研发中心、一个试验性质综合加工厂和坦克及无人机的试验场地,这里距离中心城市只有百多公里,风景优美、生活环境也容易改善,对于研发基地来说,完全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
莲花基地的超级小型机集群系统极为成功,杜克要做的就是将那套系统重新克隆改造出一个更加适合坦克和无人机研制的信息化系统,这个工程不小,好在这件事不是特别着急,杜克可以从容抽调数百人先行研发这个信息化系统。
从云服务研究平台,到坦克和无人机模拟系统,以及相关辅助设计系统,有些东西是军方已经有了的,杜克需要进行一些改造,有些要全新构建,所以这个研发团队需要做的事情非常之多。
要不是sa现在麾下有数万研发人员,基本上覆盖了各种专业领域,从图形图像处理、网络、虚拟现实等等方面都吸收了一大批高水准人才,杜克可能要建立起这个团队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行,但是现在也就是分分钟的时间就抽调出来。
至于要停掉多少个正在研究的产品项目,那是赵建武要考虑的事情,杜克只是管提出人员需求清单,反正这事都是他们几个闹出来的,各方面的支持都不遗余力,少推出几个产品不过是少赚一点钱而已,现在他们真没有谁会将这个看得很重。
至于董锋这货如愿以偿地争取到了这个新公司老总的位置,通过从sa各个公司抽调出一套职能班子将公司的架子搭了起来,加上从几个合作伙伴那边过来的副总经理,有条不紊地在新圈下的研发基地上面绘画蓝图。
而从兵工兵装那边过来的一百多名研发骨干们,则暂时留在蓉城配合杜克的信息化系统研究工作,等待基地建设好以后再搬过去。为了吸引这批骨干过来,蔡思强他们可是花了不少血本。
因为这些专家骨干在兵工兵装那边等于是有铁饭碗,加上大多都是三十多四十多的黄金年龄,在原来的所在地已经结婚生子,习惯了当地生活,所以虽然总公司有了动员令,最初这些人是不愿意过来的。
新公司虽然资金雄厚,但是最终能不能做好,这可关系到大家以后的一家子生计问题,sa公司虽然名气很大,待遇也不错,但是他们研究的毕竟不是sa公司旗下各个系统的主流产品,能不能打开市场走上正轨谁都不敢打包票。
所以大家的顾虑很大。
蔡思强从秦泰然那里了解到这些顾虑后,很快就同杜克、董锋他们商量出解决办法:现在过来的专家,年收入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最少都是直接翻倍,有些关键性人才可能翻几倍,工作合同视不同级别和年龄,双方签署时间都在十五年以上,这样好多人都直接签到退休,等于是终身制了。
提供搬家补贴,每个专家视情况在蓉城提供不同面积的高品质楼盘商品住房,在公司工作满15年以上产权直接转移赠送。有小孩上学的,一律协调当地政府入读区间内最好的学校。
而在基地建设好以后,每人在基地附近免费再分配一套不低于90平方米的住房,家属可以在基地各种附属单位安排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