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214(1 / 2)

他再立功,也是一种保护自此以后,李昌国完全可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不必再刀头舔血,这也算对得起李昌国了

李隆基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压着李昌国的爵位如此保护李昌国,就是要重用他

“照你的意思李昌国是最适合统兵击破大食的人了”李亨沉吟着问道

“不错”李泌再度重重点头

“依我说,王忠嗣也挺适合的呀”李亨眉头紧拧着道:“李昌国善谋,能征善战,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良将,我很欣赏他然而,论到打仗,王忠嗣也不比他差呀”

王忠嗣号称李隆基朝第一名将,其军事才干不需要置疑的,他打了一辈子的仗,大大小小数十上百仗,就没有一次败仗由他统兵出战,不会有人怀疑

“重要的是,王忠嗣与殿下亲近,你们一起长大,少有情谊王忠嗣口口声声,要为殿下保驾护航若再击破大食,王忠嗣的功劳就大了,有利于为殿下办事”李泌眼国精光暴射,盯着李亨问道:“我说得可对”

“没错王忠嗣与我一长大,我们两人自小一起玩,一起睡,一起吃,一起喝,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若是让他统兵出战,他的战功大,能为我办事”李亨对王忠嗣的情谊非同小可,谁叫他们两人是从穿开裆裤就认识的呢

“是以,殿下倾向于王忠嗣,可对”李泌再度发问

“李昌国善于用兵,我很赏识若我成为大唐的皇帝,也不会亏了他可是,我与王忠嗣数十年的情谊,我还是以为王忠嗣统兵好”李亨在李泌面前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王忠嗣好运道呀,竟然能得殿下如此情份”李泌有些眼热,却是话锋一转,道:“然而,殿下如此想如此做的话,固然全了情谊,却是误了大唐”

“误了大唐”李亨脸上变色,盯着李泌,有些不悦道:“李泌,此话怎讲本太子是真心为大唐,何来误国之说”

不再称“我”,而称“本太子”,李亨心中有些着恼了

“太子,李泌有一问”李泌微微一笑,道:“太子可知伞与殿的差别何在”

“这有何难知伞是用来遮阳挡雨的,殿是用来住的”李亨被李泌给弄糊涂了,不解的看着李泌

“太子所言差矣”李泌这李亨释疑,道:“伞与殿的差别在于伞只有一柱,而殿却有很多柱是以,伞柱折断,伞也就废了而殿柱折一根两根也不会倒塌,因为殿有很多根柱,一根两根出了问题,还有别的殿柱支撑”

说到此处,略一停顿,接着道:“为帝者就是要打造一座永不倾覆的大殿,而不是一把伞王忠嗣固然了得,已然立下大功,李昌国虽有平定吐蕃之功,仍是与他有差距若击破大食这一战由王忠嗣统兵出战的话,所有的功劳都为王忠嗣所得那么,大唐就不会是稳固的大殿,不过是一把伞罢了”

李亨眼里精光暴射,似有所悟

“生老病死,福兮祸兮,人生之常一旦王忠嗣发生意外,大唐不是折损一根擎天之柱么而太子为了全情谊,恰恰把大唐打造成了一把伞,而不是一座大殿,王忠嗣这根伞柱一折,整把伞就无用了,大唐也就危矣”李泌的声调转高,具有振聋发聩之效

李亨额头上冒出了冷汗

“大唐之所以兴盛,就在于大唐有很多人才,太宗皇上时,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开元之际有很多贤臣良将,这是大唐强盛的根源所在,还请太子谨记”李泌的声调有些尖细了

“谢先生教我”李亨双手抱拳,冲李泌深深一揖

按照李亨的想法,他想全情谊,让王忠嗣统兵出征,那样的话,对王忠嗣个人是好事,对整个唐朝却是没有好处一旦王忠嗣出事,整个唐朝都会受到震荡谁敢保证不生病,不英年早逝

没人敢说那个话

若是击破大食一战由李昌国统兵的话,就会在王忠嗣以外再打造出一根擎天柱那么,唐朝就会有两根擎天柱,即使一根出了问题,不是还有另一根么

这才是最好的处置之道

“父皇是在告诉我,要我与李昌国多加亲近,建立情谊,拉近彼此间的情份”李亨是个明白人,很快就明白了李隆基的用意

“没错,陛下是这意思”李泌重得点头,很是欣慰道:“正是因为如此,殿下为李昌国之事求见陛下,让陛下格外欣慰,才与陛下说了那么多话同时,陛下也在借这机会,传授太子帝王之道”

李隆基的帝王之道让人叹服,李亨大是折服,道:“我一定要多学学,定不让父皇失望走,我们去见李昌国”

“这个李昌国大名在外,我也想拜访呢好,就一道”李泌是个爽快人,痛快的答应

李亨一声令下,备下一份厚礼,与李泌离了太子府,直奔李昌国府第

李昌国府第外,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不少大臣挤少一团,求见李昌国

康德带着亲卫拦在门口,不准群进去

“我要求见李将军,烦请通禀这点小意思,请笑纳”

“我三次求见李将军,真心实意要与李将军结交,你就给我通禀一声,好不好”

群臣把唐德他们围住,说好话的有之,送礼的有之,威胁的也有不过,不管他们怎么说,康德他们就是不允许进入

没办法,自从李昌国回到府第后,就是门庭若市,前来结交的大臣多不胜数,这个还没走,后面的又来了;走一个来一双,走两个来两双,弄得李昌国无可奈何,只得下令谢客,不放他们进来

李昌国奇功薄赏,赏不及功,然而,群臣都看出来了,李隆基对李昌国的欣赏有增无减,李昌国高升只是时间问题,谁也不愿走,非要见到李昌国

如此一来,李昌国的门前就是这般热闹,比起菜市口还要热闹

三个读书人挤进来,为首的一个三十余岁,容貌清矍,给人一股清之感,冲康德见礼道:“烦请通禀李将军,杜甫求见”未完待续

第六十章群英聚

第六十章群英聚

杜甫身上的衣衫很破旧,补丁撂补丁,也不知道有多少补丁。唯一值得称道处,就是洗得干净,穿在身上,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纵然如此,让人一见便知这是个走投无路的穷读书人,不少官员喝斥起来:“哪来的酸儒,还不快快走开。你也不睁大眼睛看看,这是何处地方这是李将府第,也是你这等人能来的”

“这年头,酸儒们只会掉文,让人的牙都酸了。他们的眼睛没有长在脸上,而是长在裤裆里,看不清楚地儿。”

那么走投无路的读书人就会托门子,投递名剌,冀求为权贵欣赏,获得一条出路,这在唐朝非常普遍。更要命的是,杜甫这些年困居长安,忙着求生,今天找门路,明日托门子,让他心里难受。

听了这话,杜甫的脸一红,非常气愤。

他还没有说话,随他前来的两人就为他鸣不平:“你们狗眼看人低,子美大才,你们不识,有眼无珠。”

“什么你们敢骂我们有眼无珠,你找死”这些官员有身份,有地位,有爵位,哪会把杜甫三个穷读书人放在眼里,喝斥声响成一片。

“拿下,送交官府。”更有官员不打算放过三人。

一群如狼似虎的家丁,把杜甫三人围在中间,就要行凶。

“住手”就在这时,只听一声断喝响起,只见康德大步而来。

“康大人,他们在李将军门前喧哗,对李将不敬,我们代李将军处置。”官员们陪着笑脸讨好。康德是李昌国亲卫队的队长,很得李昌国信任,这些官员哪敢惹。

“李将军的事。用不着你们插手。”康德却是不领情,来到杜甫身前,眼睛瞪得滚圆,死盯着杜甫:“你就是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