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39(1 / 2)

锉刀、钳子、刨子等小工具,也在短时间内,制造好,运用到家中的各个作坊里。

小作坊的工作很重要,待遇自然很好。张涵从家中各处要来的人手,都是年轻力壮手艺好的工匠,自不会亏待他们。他给他们预备的住房都是红砖房,还普遍安置了沼气灶。其他方面的待遇也要超过以往。

若若有孕在身,张涵是小心再小心,马车要老王赶的很慢,一大早出发,却直到下晚时分,才到达张坞。

安顿好若若,张涵又花了点时间,把其他事务安排妥当。族学有张涧负责日常事务,仆从训练有,小作坊有管事李胜忠,冶炼作坊有张廷芳。

“这些是送给你外祖的礼物;这些是送给你外祖母的;这些是送给你两个舅舅的;这些是送给你丈人的;这些是给阿眸带的”

张王氏指着地上摆着的几十个箱笼,一一给张涵解释。阿眸是张涵的未婚妻,据说,她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所以王烈名之为眸。

“还有这些,是给你随身携带的替换衣服,以及一些必要的用具。”

张涵大汗,这么些东西,他可怎么带。

“母亲大人,你要把张家都搬回王家去吗”

张涵作出一幅悲痛欲绝的模样,小声说道。

“哦,也是,要不,这些就别带了”

张王氏随手一指给王烈和阿眸带的礼物。

“呃算了,张家、王家还不是一家人,搬去就搬去好了”

张涵大手一挥,很是豪迈。

“梆”

张王氏又好气又好笑,用力敲下张涵的脑袋。

“别人都是娶了媳妇忘了娘,你这媳妇还没娶到手呢”

“嘿嘿嘿”

张涵装傻中。

“唉,宝宝长大了,要娶媳妇喽,为娘也老了,没人要了”

张王氏装模作样叹息一声,伸手在儿子的头上乱揉起来,就像在他小时候常做的那样。张涵也不阻挡,听凭张王氏摆布,自他搬到卞南,母子间已很久没有这么亲昵的时候了。此刻,张王氏做出这样的举动,张涵心里一片温馨,微笑着看着张王氏。阳光斜照在她雪白的脸上,晶莹如玉,不细看连眼角皱纹都看不出,哪儿有一丝老态。

熹平三年174年四月初,张涵十六周岁,正式离开家门,外出游学。

做人要厚道,看书要砸票

as:晚上还有

第三十五章 女婿上门上

“外甥张涵,拜见舅父大人。”

张涵犹豫了一下,做了个大揖,还是叫了舅父,对于如何应付老丈人,他还欠学。

“哦,起来吧”

王烈是很和蔼,笑眯眯地看张涵行礼,然后还了个平揖。这个,张涵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王烈是他舅舅,又是他丈人,见了长辈,行大揖是应该的。王烈还了个次一级的平揖,已经是很客气了,就算是拱拱手,张涵也不能说什么的。

张涵是五月十六抵达平原县王村的,他先去外祖家里,又令人投了帖子到王烈府上,都是实在亲戚,张涵也没有那么些穷讲究,第二天就来登门拜访了。

王烈的个头不高,张涵估计与他自己差不多,约在七尺三四上下,三十多岁的年纪,身穿一袭半旧的细布青杉,简单地用玉钗将头发挽起,但仪容俊朗,容止有度,自有一番气度。

张涵在打量王烈,王烈也在打量张涵。巧的是,张涵也穿了一身丝绸青杉,宽袍大袖蛾冠博带,身上干净利落,没什么装饰,只在腰上悬了一块玉佩。一张圆脸平凡普通,唯有眼睛温润有神,目光流转间,颇有几分气概。张涵手底下几百号人使唤惯了,言语不卑不亢,气度沉稳,神态自若。

王烈看了,很是满意的。男人嘛,长相不重要,关键是要看气度。言谈举止中,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格局来。王烈在自己的学校里,便很注重这方面培养,从他学校出来的学生,说话走路都与常人不同,别人一看就能分辨出来。他看人的眼力自然也是有的。

平原王氏乃是张王氏的娘家,有了露脸的事,张王氏自不会忘记自己家人。古人云,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张王氏第一时间就把张氏子娱母故事集送回了家中。加之,张王氏与王烈时有书信往来,近两年张涵也时常给王烈写信请教一些问题,王烈对他也有一定的了解。

两人说着话,就进了堂屋屋子很宽敞,正对着门是一排大屏风,画着几幅人物画,张涵匆匆看了一眼,似乎是论语中的故事。屏风遮住了去内院的门,王烈引着张涵来到上首,背屏风而坐,左右各摆了五张矮几,坐着七八个人。张涵坐定,才有空打量在座诸人,这才注意到,原来都是十几岁的少年人,其中最年长者,也不过二十几岁。右首边坐的少年尤其年幼,只有十四五岁,面容尤有几分稚气,个子却比张涵还要高出二寸。以幼年而居尊位,又如此出众,张涵就好奇地打量了几眼。

“这位是我的外甥,姓张名涵”

“这位姓管名宁,北海朱虚人氏这位是华歆,平原高唐人氏”

王烈逐一介绍在座的诸位给张涵认识,张涵也一一与之见礼,这在座的诸位,却是以年幼的两人为尊。原来,北海管宁有事经过此地,几天前登门前来拜访,王烈与之交谈后,大感惊奇,遂特地请了平原的少年才俊前来作陪,主陪就是高唐华歆。

书生聚在一起,谈的自然是书。张涵自幼熟读典籍,五经都能倒背如流,说起这个来自然没什么为难的。虽然他志不在此,近两年又分心于其它,对经学谈不上特殊成就。在易、尚书、诗、礼、春秋中,只有左氏春秋牵涉到了军事、法制、历史等众多内容,张涵研读较深,颇有心得。其余不过泛泛而已,不过,张涵博览群书,极为熟悉典籍,随口即能大段大段的引用原文,使得他在讨论中,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