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65(1 / 2)

送走了刘志丹,周毅的作战计划也报了上来。这家伙还真有两下子,作战计划制定得很严密。刘一民看后很满意,叫来曾中生,要他按照自己向中央汇报地战役设想,修改周毅的作战计划,制定部队秘密调动路线和时间表。要曾中生安排罗延率侦察营立即出动,兵分三路,对陕甘边界地马家军、潼关一线的中央军和河对岸地晋绥军进行全面潜伏侦查,一定要摸清晋绥军可能出动的兵力、渡河点,摸清中央军和马家军兵力部署情况。

交待完,刘一民对曾中生说:“参谋长,这个战役计划和部队秘密调动是我军团最高机密,仅限我们两个人知道。如果泄密,后果不堪设想。你弄好后,马上向我报告,等候我地命令。”

曾中生走后,刘一民就什么都不干了,一门心思督促参谋处和政治部组织部队大练兵和屯垦。

3月5日下午,一路风尘的张群终于赶到了西安。

当天晚上,陈诚、张治中也从洛阳赶到了西安,与张群、邵力子汇合,国民党的谈判小组终于凑齐了。

等前来拜会的周恩来、走后,张群对邵力子说:“仲辉兄,你在这里蒙难受屈,委座十分挂念。现在见你无恙,总算是可以放心了。”

邵力子说:“谢谢委座挂念,谢谢同志们挂念。其实,我在这里没什么,红军很客气,对我照顾也算周到,没有吃什么苦。”

陈诚着急问刘一民的情况,就说:“邵主席,这周恩来是老熟人了,虽然过去不熟,但大名早已知道。唯有这刘一民和罗荣桓两位代表,陌生的很。不知道你在这里接触过他们没有,了解他们的情况不”

邵力子说:“辞修,刘一民我没见过,但罗荣桓多次打交道。他们两个一个是红七军团的军团长、陕西省军区司令,一个是政委。刘一民的详细情况不清楚,这罗荣桓么,以我观察,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沉稳凝重,雍容大度,有大将之才。”

陈诚又问:“邵主席,那依你观察,这红七军团是刘一民当家还是罗荣桓当家”

邵力子因为做过黄埔军校秘书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陆海空司令部秘书长,陈诚很相信他的眼光,所以才有此问。

邵力子摇摇头:“不清楚。这的部队按理说是政委有决定权,但我感觉这支部队又不像是那样。据说,罗荣桓是刘一民在成都遇刺后才调到七军团的,原来是刘一民任军团长兼政委的。”

陈诚见邵力子不了解刘一民,就叹了口气,说道:“好期待和刘一民的见面啊”

几个人都理解陈诚的心情,同情地看看他,各自休息去了。

各位书友大大,谢谢支持山人求票、求订阅,谢谢大家谢谢谢谢

第一四一章谈判一

三月份,西安城里迎来了第一场春雨,雨过天晴现,柳梢长出了新芽。接着,桃花、杏花竞相开放,春姑娘就是这样在人们不经意间走进了古城西安。

张群等人为了给蒋介石调动部队赢得时间,有意拖延。方面因为根据地初定,正值春耕时期,加上部队长期转战,需要休整补充整训,也不急于坐到谈判桌上。双方心照不宣,竟出奇的默契。在的陪同下,张群等人把西安风光游了个遍,甚至还跑到汉武帝、唐太宗陵前去凭吊一番。

一直到了3月25日上午,双方才在华清池五间厅坐了下来,开始了国共第一次谈判。

谈判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

国民党代表提出,军队必须退出川北、川东,这是谈判的先决条件。

代表提:,国民党必须撤回部署在潼关一线的中央军主力和在德阳一线的薛岳部队,否则,就显示不出国民党方面的谈判诚意。

双方就在这一个问题上枪舌剑、你来我往,争的不亦乐乎。

刘一民坐在里一言不,眼睛打量着国民党的几个代表,心里暗笑,明明没有一点诚意,还偏偏装出一副寸土必争的架势,这戏也演得太真了吧

再看看这几个名人,那是后世电影电视经常出现的形象,差距不大。

想国民党的这几个谈判代表,在历史上都是有上乘表现的人物,张群别的不说,就促成东北易帜一件事,那就是大贡献。邵力子历史早有定论,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标志人物之一。张治中沪抗战有大功,最后又走向了革命。只有这个陈诚,看上去矮小精瘦,行事处世,刻意模仿蒋介石,人称“小委员长”。不过陈诚此人虽然积极,但很清廉,他的土木系部队管理比较民主,在抗战中也是立了大功的。如果蒋介石不动内战,而是维护北伐初期国共合作的良好局面,这几个精英人物恐怕在治国理政方面都会有更大建树吧

就在刘一民默默打量张治、陈诚地时候。张治中、陈诚也在默默打量刘一民。原来这个让屡遭败绩地红军战将是个风流倜傥地小伙子啊

看谈判进行不下去。周恩来提议休会。下午接着进行。张群同意。双方代表离开五间厅。各自回住处休息。

周恩来把、刘一民、罗荣桓叫到一起研究对策。

认为可以采取两个办法:一个是作适当让步。以使谈判能够进行下去;另一个是拖。拖下去固然有利于蒋介石调整部署。但也有利于我军休整补充。特别是正值春耕大忙。拖一拖有利于根据地军民生产。

刘一民知道。眼下日本人正紧锣密鼓地策划华北事变。到5月份事态就会升级。而蒋介石尚不觉悟。还闷着头一味准备打内战。想想历史上此时中央红军尚在云贵川边界转战。蒋介石无暇顾及华北事变。只好一味退让。华北事变结束后。36年又爆了两广事变。蒋介石处理完这些事情。不是积极应对日军挑战。而是调集大军准备围剿红军。才导致了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