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244(1 / 2)

和正在勘探中的粤汉铁路构成的南北纵向铁路,将除了西藏、西北、蒙古之外的中国精华力量串联在一起。粮食、兵员、作战物资都会通过铁路运抵北方,同样若是南方有难,北方也可以调集力量火速增援铁路大大加强了陆军的作战效率,有了铁路的配合,十万陆军可以当成二十万来使用,当然这笔账不是简单的乘法,而是一种裙带效应。

沈静回到山东最主要的还是主抓一批工业和教育建设谭延闿在美国的资本已经开始大规模向国内转移,所投入的不仅仅是军事方面的需要,更多的还是工业和教育。天津自然是谭延闿的“老巢”,不过鸡蛋不能全部放进一个篮子的道理他还是懂的天津和上海这样的沿海经济发达城市都有着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一旦爆发战争,很容易被一些海军强国所突破防御,被迫签订城下之盟。

在甲午战争期间,坐落在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已经被列强国家的“中立”所制,不能正常保证军需供应,而日本也曾发出过要进攻上海的威胁。天津虽然不像上海那样就坐落在海岸边上,但现代战争水平已经使得天津不再安全,弄不好就会重演第二次鸦片战争那一幕。

正是处于安全的考虑,也是工业发展的需要,谭延闿对自己的资本来影响中国工业布局有着自己的想法不要一味的将产业重点集中在天津,可以尝试的将其分散到直隶三省的其他地方,尤其是经过两年巨大的教育投入和维新派的宣传后,直隶三省的社会风气已经有极大的改观,有知识的现代产业工人开始急剧增加,这也就为谭延闿转移工业布局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沈静所主持的山东也是临海省份,有了京济铁路和济南威海卫铁路之后,在山东发展工业有着天津很多不具备的优势作为一个省份,它比天津有更加充足的战略纵深,陆军所能够起到的保卫作用更加明显,而不至于在海军比别人弱的情况下,陆军还要承受敌方海军的压力。

不光是山东,像陈飞所主持的河南也是如此,只不过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资源分布情况,工业布局也更加有针对性而已。虽然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改变天津为中国北方重工业中心的地位,但是谭延闿对此绝对不能放纵资本在某些情况下是极为“盲从”的,在交通、政治和经济基础方面,相对于其他北方大型城市,天津无疑有着极为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会吸引更多的资本前来安家落户,这本身就是一种产业集群联动效应。

如果要是放在太平年景或是国家军事力量足以应对任何外国威胁和干涉的话,谭延闿还是非常希望看到这种联动效应的,毕竟这样最节省资源,尤其是现在中国的工业基础还非常薄弱刚刚开始学会走路的阶段,工业布局最好不要这么分散。不过摆在谭延闿面前的是一个残酷的局面,他能够看到的战争就有好几场,历史上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几乎将洋务运动在天津的发展成果全部尽毁,用“一夜回到解放前”来形容也不足为过。

好在以天津为中心的北方铁路网正在建设当中,交通的改善对于工业分散发展还是有着相当大的补偿作用的。而如何能够保证工业成果的安全,这也成为谭延闿优先考虑的问题,是以顾不上什么资源浪费不浪费,先将工业项目尽可能的安全创办起来,至于以后优化资源方面的考虑,那就要看他能不能让这个古老的国家获得足够的自保能力。

山东济南这边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火力发电厂和拥有资本两百万两左右的启新洋灰厂。山东济南发电厂是和天津发电厂同时开工兴建的,除了发电之外,它们还担负着中国军工研究蒸汽轮机的重任蒸汽轮机是和战列舰建造挂钩的,它的成绩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自造战列舰的水平问题。虽然现在的蒸汽轮机效率底下,根本不能用于战列舰实际建造所需,不过谭延闿可是非常清楚的记得,历史上无畏级战列舰就是采用蒸汽轮机的。在战列舰建造过程中,谭延闿对航速的要求都是划定在二十节的,现在的三涨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瓶颈区域,往后可就是在各个性能方面蒸汽轮机都能够满足的时代。

第二百四十二章 罢免

谭延闿不会跟自己的工程师犯别扭,他也曾多次登舰考察,三涨机的震动对于射击准确率有着明显的干扰,他也就不得不在海外谋求更加先进的战列舰发动机技术。天津和济南的发电厂应用了蒸汽轮机,目的就是为了让北洋的工程师们对新型动力机构有充分的了解,至于能不能实现小型化将其作为战舰的动力系统,谭延闿对此和射击指挥仪一样并不抱有太大的期望,只是作为培养工程师的工具而已。

如果以后出现可以实用的蒸汽轮机,谭延闿可以忍受暂时性的购买,但绝对不会允许这么重要的战争物资永远的依赖国外进口在三涨机的时代他是不指望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够有划时代的革新创造了,但是面临国外很可能日益高涨的技术封锁,作为一个上位者他必须未雨绸缪,尽可能的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争取早日在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慈禧太后目前在对维新变法的态度上还尚属温和,就算有光绪皇帝摆明车马争取权力,目前看来慈禧太后还没有采用过激的手段来应对。像谭钟麟和张之洞这样的老臣甚至都有些欣慰,不过谭延闿对此却没有任何期望就像甲午战争过后,李鸿章曾经试图邀请伊藤博文来华做宰相来实现中国自强一样,国家自强绝对不是仅凭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便可以做到的,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尤其像中国这样错综复杂的环境,维新变法从来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至少对发动变法者本人是如此。

李鸿章虽然邀请伊藤博文出任中国首相,心中到底怎么想的谭延闿不知道,不过后来这则消息传出来的时候,李鸿章的主张居然被很多人所相应,只是后来朝廷认真讨论此事的时候,李鸿章则选择了退却他致电伊藤博文说先前的邀请不过是玩笑之举谭延闿看得出来李鸿章此举的背后也许是出于真心邀请,但更多的是点明了中国政治体制的弊病就算再优秀的领导者面对这样的环境也是白搭。

康有为这伊藤博文相比自然是还差了八条街,从来没有从政经历的他根本无法应对中国复杂多变的政坛风波。而在谭延闿看来中国富强的前提条件便是推翻清政府,从根本上彻底扫清就制度的藩篱,重新建立一个适合当前国际环境的新制度,以中国的优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追赶列强。虽然这不是短期内能够达到的,但有个十来年成为一个二流国家不被欺负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中国需要做的只是稳扎稳打,相比之下日本的剑走偏锋将整个国家的命运一次有一次的置于赌桌之上,显然中国的优势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