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年少轻狂,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骑上了“踏血”出去显摆,结果他不该昏了头骑马进了学校,结果触犯校规,被罚扫一个月厕所。不过,想起校内学姐赵国现在的学制是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每级分六个年级,鼓励跳级,辛弃疾因为有义父特别教授,连续跳级,再加上他入学也非常早,又是从小三起念,才十二岁就进入了赵国最好的大学轩辕学院学习军事,大概是学院里年纪最小的学生了。们眼冒星星的样子,小辛弃疾就算洗拖把时也是喜滋滋的。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所以当几天后辛弃疾骑着“踏血”出现在死党们面前时,大家反而显得没那么激动,令辛弃疾略感失望。
很快就轮到辛弃疾进行例行的骑射教学,结果因为他从来没骑过像“踏血”这样快的骏马,在计算提前量时出了不小的误差,结果前三箭居然有两下脱靶,引来嘘声一片。好在辛弃疾逐渐适应了爱马的节奏,在后来的骑马对射中表现神勇,十箭全中红心,总算挽回了他在死党中差点崩溃的威望。而在这段不长的时间里,“踏血”已经完全展示出了它绝对称得上千里马的实力,很多孩子直接就看傻了。对这些大部分都审美能力不咋地的男孩来说,“踏血”漂亮的外表对他们的吸引力有限,可来去如飞的速度却真的将他们深深吸引。于是很快就有人鼓噪说,每天都看辛弃疾玩骑射,早就看腻了,今天最好玩点新花样。至于玩什么新花样,大家众口难调,其中马上搏杀表演的呼声最高。
“这样啊,其实我也对骑射有些腻了,那就玩策马突进吧,不过我一个人是练不了的,谁跟我对练”,辛弃疾嘴角不经意地翘了一下,笑着问道。
本来还兴奋异常的男孩们一下子全哑巴了,某人嘀咕道,“我们哪儿打得过你啊”
“你愿意试试吗太好了,那就你了”,辛弃疾一脸认真地对那个嘴里嘀咕的少年说道。
那家伙立刻懵了,等到辛弃疾提着马槊向他冲来时,这家伙才反应过来,立刻惊恐地抱头鼠窜,嘴里不住讨饶,可辛弃疾显然打算藉此立威,可不会轻易放过他。这人跑得再快,短距离内又怎么比得上奔马呢何况“踏血”还是一匹千里马啊才一会的工夫,辛弃疾就策马从那个少年身后超越三次,也没见他手中的马槊怎么动,那个少年的裤子就被划破了几个大口子,连裤带也被切断了。而那个少年直到辛弃疾翻身下马,都没完全从惊恐中恢复过来,而一路上的尿渍则引来了同伴们的一片哄笑。
“怕什么我若连这点把握都没有,怎么会冒险玩这个”,辛弃疾不屑地一努嘴。大家这时才注意到虽然那个少年被吓得小便失禁,但身上却没留下半点伤痕,可见辛弃疾小小年纪,技艺已经精湛到何等地步辛弃疾当初在选择兵器时之所以挑了现在已经很少人用的马槊,自然不是为了向现在的天下马槊第一人完颜亮学习,他有着自己的理由,“隋唐时期猛将如云,既然那时的名将多用马槊,这种兵器自然有着独到之处。”
而使用了几年之后,辛弃疾便彻底爱上了这种古朴的兵器,马槊结构非常简单,但是若使用者水平够高,却可以玩出很多的花样,刺、劈、扫、砸。无一不可。而且因为马槊是大部分长兵器的原型,只要善使马槊,那么其他兵器用起来自然也得心应手。这样一来,即使在战场上自己的马槊损坏,辛弃疾也大可以抢过敌人的兵器使用。毕竟他的马槊是木柄的,可没有完颜亮的那根结实。辛弃疾七岁开始学习使用这种冷门兵器,如今在赵国已经很少有人比得上他了,唯一的遗憾就是因为缺乏名师指点,路子显得野了点,破绽就不可避免地多了一点。
“技巧你们已经看到了,现在就让你们看看力量”,辛弃疾横槊立马,高声喝道。只见他松开缰绳,纯靠自己双腿的力量控制战马,而“踏血”虽然跟随辛弃疾还没几天,但比起刚开始的时候人马配合已经默契了很多。此时“踏血”对主人的暗示心领神会,撒腿跑向了力量训练场。说起来,让义子辛弃疾和他的死党们使用空闲时间段的军队训练场地,大概是赵抗少有的“假公济私”之举。而这些少年刚撒腿狂奔到力量训练场,就齐刷刷地发出了一声惊呼
第四百七十三章 有子如虎六
更新时间20101222 20:20:52字数:2245
赵军力量训练以石锁为主要训练器材,按规格从三十斤到三石不等,辛弃疾虽然现在身体已经相当强壮,但是最大号的石锁他也只能勉强提起,可是现在骑在马上的他竟然很轻易地用马槊将三石重的石锁给挑到了半空中
“老大真是神力”,一时间马屁不绝于耳。
“其实并不是我力量大,你们要仔细看。”,辛弃疾显然已经对马屁麻木了,只是微微地笑了笑。他随即一勒缰绳,让马后退了数十步远,然后猛地发力一冲,再次将那个石锁挑起。
“我明白了原来老大是借助战马的冲力,我就说了,怎么你的力气一下子那么大了”,一个始终眯缝着眼睛的男孩叫道。
“小管,真聪明”,辛弃疾赞许地夸了一句,便翻身下马,此时的他面不红、气不喘,向大家说明道,“这就是突阵的诀窍之一,骑手的力量固然重要,但利用好马力才是关键你们今后必须做好相应的训练,得再加把劲才行。”
“老大,你是说我们有马骑了”,小管率先明白过来,大家立刻一片欢腾。
“是啊,父王赐给我一些马匹,可是肯定做不到一人一匹,所以我打算对你们进行筛选。毕竟我们很快就要长大了,我现在又没有爵位,是不能拥有私军的,而家丁护院之类,二三十人就是极限了。”,说到这里辛弃疾注意观察了一下大家的反应。
这群少年有的激动,有的不安,有的茫然。他们虽然年纪不大,但也看出跟着辛弃疾日后肯定大有前途,所以其中的大部分都表示了希望留下的意思。而其中一些武艺较差的男孩自觉没有希望,主动提出离开,辛弃疾也没有阻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