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97(1 / 2)

地区都出现了蝗灾,蝗虫过处,一片荒芜,遇到这种情况是谁都没想到的,关内的水塔较多,水量较足,所以蝗灾轻些,但百姓们也一样想起了林亦,他们开始祭拜林亦仙童形象的铜像,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庙,将林亦的仙童形象供在里面,有事没事就来拜一拜,许下个愿望。更别说这种受难的时候了,他们觉得拜林亦比拜什么神都有用。

知道了这事林亦,也开始犯难,这个时候了,眼看要丰收了,却发生了这种事情,他要怎么办做什么都来不及。

但这时候,庞大的国家机器却显出威力来,李世民在各地建的义仓开始放粮,幸亏他去年建义仓的时候也是考察各地官员的时候,所以根本没人敢做手脚,在去年秋收之后,义仓里都被堆得满满的,有了粮食,各地的百姓心里就不慌,也基本没有出现到处流动的情况。

就是ri子要比去年苦些,但也没什么,再苦的ri子他们不是也熬过去了。只要有口吃的,只要家人还在,就还有希望

经过这次之后,李世民第一次给林亦下正式的圣旨,让他先放放陆行器的生产,先研制可以增加粮食产量的各种机械。

见到圣旨,即刻执行,不得有误,做不好,就别回来见朕这是小太监带来的口谕。

林亦吐了吐舌,这还是第一次李世民如此严厉的跟他说话呢,看来这次的蝗灾确实把李世民吓到了。

直到他听说干爹去祭天,奏表请上天降罪于已身,并生吞食百姓之粮食的蝗虫时

林亦沉默了,然后暗自咬了咬牙,一头扎到了机械的设计当中。

从此田间、地头,各处都能看到林亦的身影,他谦虚地向普通的老农请教,学习种子的特xg,地的特xg,更着重了解百姓急需要解决的难题。

查看各种农具,甚至还会学习使用,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二个月后,第一农耕利器出炉了。

他第一时间用在了田间,记录有何不妥之处,为改进做着准备。

济安教这两年很惨,新隐门的人被追的到处逃,根本就顾不上杨宽他们了,而且现在关内道被李世民经营的犹如铁桶一般,他们基本已经不抱希望了,主要是李世民公开发布圣旨,定济安教为邪教,如遇邪教成员必报之官府,这让他们做起事来,束手束脚的。

而且现在老疯子接手了济安教的整体行动策划,除了慈善堂还继续活跃之外,其他的几乎都去卖盐了。

宫内的婉儿等几个济安教的人,这些ri子以来就像没娘的孩子一样,没人理,没人管,正处在放羊的状态中。他们心里都有些不安,感觉自己的强力依靠突然坍塌了。

杨妃娘娘倒是松了一口气,这么久了,婉儿再也没来过,而且听皇上说,现在济安教的实力大不如前,她的心也可以放下些了,她更希望杨宽在逃跑中被杀死,这样就更不会有人知道她做过的事了。

教主杨宽倒是对这种现状很是担心,感觉上他好像一下子失去了权利一样,但他又没有办法,在官府查得这么紧的情况下,他必须承认老疯子的做法是对的。

而缺德的李世民竟然除了他们的慈善堂不打击,之外的成员可是抓住一个就要被送到道观去进行再教育,而出来的往往都变成了大唐的模范子民。

竟然偷他的方法来用真是没品,没品到了极点

这让杨宽恨得牙痒痒的,却又无可奈何

第一百六十九章干爹,你没病吧

贞观七年,三月末

每个村里都开始了农耕,这边开着高大的机械带着林氏犁耕地,那边站了一排人看着。多久了已经两三年了吧,可是这一幕,他们还是看不够。

以前是各家犁各家的地,那还累得够呛,每天从早忙到晚的,现在则是这一个大家伙,负责犁全村的地,而且播种也靠它,只要把后面的林氏犁拆下来,换上林氏播种机就行了。

虽然在去年,他们的小仙童林亦又跟孙思邈研究出一种新型的种子,说是能更进一步的提高产量。但他们却没抱多大的希望,因为在这之前,林亦已经给了他们三次种子了,每次都这么说。

只是小仙童的一片好心,他们也得接受不是

关内道的每个村都笑眯眯地收下来,然后种下去,并期待的看着庄稼长大,看看到底会种出什么奇怪的东西,实在是林亦前几次试验的效果真是不太好,减产就不说了,那粮食的样子还长得怪怪的,害得他们都不敢吃。

其实林亦也尽力了,他对改良种子这方面实在是不在行啊,那几年可把李世民愁坏了,每一年的这时候林亦都会贡献出一种新型种子,第一年的时候,李世民相当信任的一挥手,在整个关内道种植,结果差点颗粒无收,幸好那年风调雨顺,别的地方粮食产量非常不错,这才能贴补回来。第二年,李世民只给了他一个州的试种权。第三年一个县

不过这次不同,这个种子林亦已经在自己的花园里和皇宫的花园里试种过了,完全没问题,产量至少可以比正常的提高三成。

这是李世民亲眼见证的,虽然这种见证毁了他的花园。但他的心里还是高兴。

水泥路面已经蔓延向大唐的各个角落,因为机械化耕田之后,李世民及时调整了相关的政策。国家下发各种机械配给每个村,然后他们统一耕种,之后剩余的劳动力要出徭役。帮着铺设水泥路面,当然,他们的附近的路面铺设完毕。那么徭役也结束了。

虽然一样是服徭役,不过这次他们可是特别的心甘情愿,最多三个月的徭役就能换来这么好的东西,谁不干啊而且这次的徭役,还是国家管饭,听说伙食还不错呢。

所以现在大唐的水泥路面,除了个别的山区之外,已经遍布各处了,至少主要道路都通了。

这下子那些商人可高兴了,有了水泥路。有了三轮车,就算马匹不够也没关系了,他们兴奋地奔波于大唐各处。

然后李世民开始收费了。

这也是林亦的主意,普通人走也就是探亲或做一些其他的事,但商人不一样。他们常年在路上奔波,对路面损害本来就大,而且还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养路费出台了。

一开始听说这种费用之后,商人们都颇有微词,但他们地位低下也做不了什么。那些大家族和高官们,家里有生意的就提高了jg惕,不过当具体费用下来的时候,他们连抗议都没提。

李世民将行商分为几个等级,最低级的一年才交十两银子,就随便你跑,生意再大些的,也是三十两、五十两不等,最多不超过一百两。当然这指的是一户而不是一个家族,但就是整个家族都做生意,一年上交的也不过是千两左右,对他们来说,实在不值得一争。

这么点钱,他们还要跟皇上抗议,那也显得他们太小气了,看来皇上这次只是在应付林财神吧。

唉这个小财神爷真是钻到钱眼里去了,什么都要收费,还是皇上好,体贴他们辛苦,只收这么一点。

他们感叹着皇上的仁善,却不知道李世民在第一年的年初收上养路费的时候,嘴都乐歪了,怪不得林亦反对他收太多呢,这样多好,既赚了名,又赚了钱。

原来商人的钱这么好赚啊李世民觉得自己的眼前打开了一扇门,通往的是堆满了金币的宝库

所以,商人们发现他们的机会来了,虽然要上交更多的钱,但是跟他们赚的比起来,就实在是不值一提了。

林亦改良过的船只不仅让水军有了护卫海洋的力量,而且也开启了海上贸易,虽然也有大家族在做这一块的生意,但与朝庭比起来就小坞见大坞了。

新型船只速度快,而对货物的运输费也不比那些大家族收得的多,所以生意真是好到爆棚。

只是段志玄很郁闷,前两年,他跑回去参加了对突厥的战争,皇上同意了,只是当时的条件是,战争结束后,就让他带水军至少五年,当然他要是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将领,也是可以早点回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