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
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
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
赵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赵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
太祖赵匡胤还曾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
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的。
赵匡胤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和他的生母杜太后一样,都是担心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致使赵氏江山不保。
如今大唐出现这样的局面也实属无奈,太子李弘被害,皇长子李象继位的话,只怕群臣不服,潞王李正身份不够,只能由李贤继位。
杜睿如今虽然大权独揽,但是处在这样一个情景之下,他也不得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般。
这时门外传来了阵阵钟声,杜睿撩袍起身,道:“晨钟已响,诸位同僚随本官一同进宫,朝拜圣上”
“下官领命”
杜睿当先走了出去,看着缓缓开启的承天门,杜睿的心中也难免一阵激动,虽说他执掌朝政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就算是有高宗李承乾的遗命在,他这个顾命大臣的身份,还需要当今圣上李贤的确认,才算是正式生效。
跨入承天门,或许在旁人的眼中,是大唐一个杜睿时代的到来,但是在杜睿看来,这一步跨出去,他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从今以后,他将成为大唐的实际主宰,他的声音将成为这个庞大国家唯一的声音。
第七篇永徽第四章特权
太极殿内,少年天子李贤升坐龙椅,文武百官在杜睿的引领之下,倚着班次入内,分两班站定,杜睿身为当朝辅政大臣,大行台中书令,身份超然,李贤登基之后的第一道谕旨便是赐予杜睿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的荣宠。
等文武大臣站定了位置,李贤身旁的随侍内监来顺co着尖利的嗓音,高声道:“圣上临朝,文武百官见礼”
“臣等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臣工双膝跪地,大礼参拜,杜睿身有荣宠,只躬身见礼,这份荣宠原本杜睿是不打算接受的,但是李贤执意如此,甚至就连在茂陵隐居的武京娘都来信劝说杜睿接受这等殊荣。
或许在旁人的眼中,杜睿享受这等殊荣,简直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可是在杜睿看来,这却是一杯苦酒啊
历史上有过这等荣耀的何其多,曹co、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王导、恒温、尔朱荣、高欢、宇文泰、李渊、朱温,哪一个都是一等一的人杰,可是到头来如何,不是叛逆,就是被杀。
所谓的剑履上殿,说得也就是得到帝王特许的大臣,可以佩着剑穿着鞋上朝,这被视为极大的优遇。
史书上曾不止一次的出现过这个词,三国志曹真传中:明帝即位,进封邵陵侯,迁大将军。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史记萧相国世家:於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文选任昉:又诏加公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后汉书梁冀传: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
梁书侯景传:景又矫诏自进位为相国,封泰山等二十郡为汉王,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这是极大的殊荣,但是却也是用来形容威势无两,权势滔天,目中无人,不将皇帝放在眼中的意思,一般为权臣所为,如三国演义中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
当然最有名的还是曹co,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十七年,公曹co还邺。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所谓的“天子命”,其实是给汉献帝一个面子。事实上是曹co自己要求的,汉献帝不得不给的。“天子命”只是一个形式,做样子的。在皇帝面前不必称自己的名字,面子大着哩。上朝不必快步走,可以摇八字步儿,慢悠悠儿的。上金銮殿可以带上宝剑。荆轲刺秦始皇的时候,秦朝规矩,大臣不的带剑上殿的,李斯也不可以带剑上朝的。曹co可以带剑上朝,这个当时只有曹co一个人才享有这个资格。
“剑履上殿”中的“剑履”是两个并列的名词,做动宾短语“上殿”的状语。意思是带着宝剑、穿着鞋子上殿。腰挎宝剑上朝,资格和权势,气派又威风。穿鞋子上殿,这有什么好说的呢难道还不穿鞋子上殿
对了在汉朝的时候,大臣上殿是不穿鞋子的,是不能穿鞋子的,那个时候的人讲究的是席地而坐,两个人相见一定要脱了鞋子才可以入席,表示尊重,这是必须遵守的一种礼节。
大臣朝见皇上,或者祭祀神灵,都必须脱了鞋子。大臣穿着鞋子上殿,那可是大不敬之罪。在汉朝的时候,有资格穿着鞋子上殿见皇帝的大臣,其地位在所有大臣之上,实际上也在所谓的皇帝之上。
“剑履上殿”者,经常是,下一步就自己当上了皇帝曹co就是一个不是皇帝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