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到抚顺。
特别是长春,中央从192o年就开始加强长春的基础建设投入。用来分担沈阳的工业需求,同时牵引整个吉林省的展。
围绕沈阳,整个沈阳府的六区六县,中央政府也做了大量的调整。将银州县、抚顺划入沈阳府,将法库、康平等县划出,为沈阳构建了一个圆形城市,构建了三层环城轻轨。将沈北县、沈南县、沈旦堡县、银州县、新民县、抚顺直隶县、辽中直隶县作为整个沈阳府经济大区的周边卫星城,特别是沈阳、抚顺、银州、辽中四个地区的相互结合。加上辽阳、锦州、海州,构建出一个真正的辽宁省,而震旦府则是这个辽宁大工业区之上的门户。
通过中央在这些年的大调整,沈阳在这几年的展增明显更快,特别是在军工业的推动之下。
并不是说一打仗,经济就会被变差,特别是对中国这样劳动力资源和国家整体战略资源都很丰富的国家而言,只要战争没有伤到根本,没有影响到国内市场需求和国外的进出口市场,战争反而会推动国家经济的新增长。
1939年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大,到了194o年,从第一季度的情况来看,负面的影响因素已经很低,正面的推动效应更大。
宋彪这半个月在沈阳视察一圈之后,他最初的很多担忧都随之烟消云散,他最大的一个担心是中国的半导体工业能否长期保持优势,现在看来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这五年里面再抓紧一点,再多投入一点,将教育和科研基础建的更深厚一点,将人才培养的更多一点,随着整个世界半导体产业和市场需求的快扩大,中国一旦在先优势上占据足够的根基,后面的这种霸主地位就将很难被动摇。
比如在微处理器领域,东导公司已经投入资金和最好的研究团队进行16位、32位的预研,目前的进展虽然不能说是很顺利,但也不太糟糕。
这个东西一旦顺利取得突破,并且比欧美早七八年,甚至是十年,后面即便差距扩大,在半导体和计算机领域的霸主地位也是极难被动摇的。
沈阳的半导体工业主要集中在城西南的西南新区,紧邻东北大学和东北理工大学,航空工业则集中在城东北。
因为天气不好,车队缓行了半个小时才抵达棋盘山西区的沈飞公司所在地,这一带如今划归沈北县,也是沈北县的东南侧。
车队一直驶入沈飞公司的总部,宋彪下车之后就在沈飞公司董事长金希武、7项目总设计师巴玉藻爵士民国史上,1929年死于日本间谍暗杀和陈其采等人的陪同下前往沈飞科研中心大厦,在那里接见了四十多位重要的总工、高工级工程师。
沈飞的这些特级、高级工程师一般都不是大科学家出身,但普遍都有博士、硕士学位,对他们这批人而言,最重要的永远是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双结合。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国内航空理论领域的大师级人物。
比如说巴玉藻,他是蒙古族的同胞,1892年出生于镇江,早年选派英国阿姆斯特朗学院就读机械工程,最早是学船舶制造,帝国成立之后,经过中国民族委员会的协调和联系,他很快归国效力,此后又公派美国留学。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期间转入航空工程系,毕业后安排在柯蒂斯公司担任工程师,193o年,在完成了4o歼击机的设计工作后,他回国担任沈飞的高级设计师。从事涡喷战斗机6的秘密研制工作,并且继续担任7的总设计师。
因为今天不能去机场亲眼目睹新型号原型机的测试飞行,宋彪就在科研中心参观j7歼击机的两架原型机,能有两架原型机,这基本说明飞机距离定型投产的时间也不远了,至少宋彪是这么认为的。
j7是国内,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涡扇战斗机。加上此前在j6和系列的二十多个型号试验机的测试,帝国在气动领域已经累积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经验,j7在设计之初就考虑过两侧进气和机腹、机下腹进气三种不同的进气方式,机翼设计的方式更多。沈飞和东北航空工业研究院经过系统的空洞测试,一共给出了四个可行的方案。
j7的研制代号是7,前面的6是空白,4\5分别代表两个大系列的试验机型。
在项目启动之前。空军参谋部曾经和宋彪汇报过相关的工作,计划是研制一款以中空中为核心的歼击机。兼顾高空和低空性能,这就意味着飞机的性能一定要均衡,能够作为帝国在5o年代的主体歼击机,而j6\8则是j7型号的补充。
现在对j6的服役测试来看,飞机两侧的边条翼还是可以继续放大,所以j7在系列论证之后采取了双近距的两侧进气布局,机翼还是继承了j6的小展弦固定上单翼设计,但是边条翼更大,增加了锥形扭转机翼设计和前缘襟翼、后缘襟翼,取消了j6翼刀,整体特点还是强调高亚音的格斗性能,同时要求具备极高的高空性能。
为了进一步增强近距格斗性能,在双布局上也选择了双近距布置,这种设计不利于飞机的静稳定,但有利于静不稳定,为此需要增加横向的程控计算机,利用前缘襟翼对飞机进行静态弥补稳定。
在科研中心,宋彪所看到的两架原型机都是这样的布局
,唯一的差别是有一架可能稍微大一点,机头较高,机腹又较低,这意味着飞机更厚重,对格斗性能不利,对航程则有利。
他是站在十米高的钢平台上往下看,对这两架原型机的外形上的差别是一览无遗,从他这个角度来看,边条翼和前缘襟翼的大小也都有所区别,后缘襟翼的中间宽度有差别,所以有一架的后缘襟翼是弧形结构。
因为是涡扇动机,矩形进气道的结构明显更复杂,进气口也更大。
宋彪大致看了一番,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如果这个飞机能在五年内服役,那在世界范围内绝对是第一流的领先级。
具体什么时候能服役倒是未知数,宋彪就和身边陪同的金希武董事长询问,金希武本身也是沈飞公司的资深高级工程师出身,对这个项目也是非常了解的,但他不太敢回答。
整个平台上忽然有点离奇的沉默。
大约等了几分钟,陪同在宋彪身边的项目总设计师巴玉藻爵士才回答道:“五年内还是难以服役,有几个问题需要逐步解决,先是东北重工的涡扇动机的问题,目前是可以用,缺陷是寿命有点太短,就7目前进行的几次测试来看,某些部件用铝合金和镍铬合金都还缺乏一些特性,钛合金和铌合金的研制工作倒是一直在进行,可这里面的难度也很大。”
宋彪有点失望的哦了一声。
他在批准7项目的时候做了一个估测,美国f15战斗机也是在1965年开始启动研制,1972年出的第一架原型机。实际上以美国的实力,6o年代前期就已经具备f15的生产能力,问题是美国自己走了很多错误,从二战到越南战争期间一直都没有刻意强调格斗性能,而长期在空军上被技术实力较差的米格战机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