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是最有利的,因为英国的衰退是一个注定的趋势,根本不值得帝国为此耗费太多的资源。节省了这些开支,帝国就能更好的应对德国和美国的长远威胁。
对付纳粹德国,唯一的策略就是战争。
对付美国,最好的策略就是依靠教育、科技和国家整体政策。以及帝国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的特殊地位,通过国际自由贸易的长期竞争,通过国际外交事务的竞争,对美国实施长期的压制和牵制。
不管是哪一种战争和竞争形式。帝国中央政府手中储备的资产总量肯定是越多越好。
但在一个民主决策的国家,所有的选择都不能完全只考虑长远的国家利益。中短期的国家利益反而更重要,在今天这种情况下,如果帝国不能逼迫英国作出重大退让,那就是帝国的耻辱和中央内阁、中央军部的失职。
面对财政大臣陈瑾和中央军部总参谋长蒋方震的同一个问题,宋彪皇帝只能给出两个不同的答案,前面的答案是他认为最好的抉择,而后面的这个答案是最现实的决策。
既然决定采取先警告的策略,时间上面肯定要抓紧,当天晚上,宋彪皇帝就同蒋方震、陈厚甫一起将对英公告的这份声明拟定出来,并将措辞斟酌一番后通告给内阁首相顾维钧,随后由陈厚甫代表中央内阁国防部在次日上午9时正式通知英国驻华公使。
帝国中央军部的权力是指挥战争,而不是发动战争,正式宣战以及对应的警告本身就应由中央内阁宣布,在帝国宪法上,这种情况有两点不同的对应,一是和平时期,中央政府才有权对外国宣战;二是战争时期,只要中央政府对外宣战,中央国防军事委员会就会成为最高军事机构。
现在,中苏战争和中日战争还都没有结束,中央国防军事委员依然是帝国最高军事权力机构,所以,宋彪皇帝以中央国防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确定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任何违反宪法之处。
这一点很重要。
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和内阁首相顾维钧无权干预皇帝在此事上的决策,当然,总有一天,帝国皇帝会不在担任中央国防军是委员会的主席,这一职务将会由某一任内阁总理开始,通过宪法的形式正式确定由帝国首相兼任。
现在的中华帝国,在宪法上还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
作为中央国防军事委员会的主席兼中央国防军及海陆空三军最高军事统帅,宋皇帝仍然在幕后控制着军事上的一切大权,当然,权力总是屈服于现实。
对宋皇帝来说,他可以让帝国向英宣战,却很难阻止帝国向英宣战,除非英国按照帝国的要求作出重大退让,满足帝国上下的需求。
这就是人类权力世界的现实。
在这一点上,宋皇帝同他的对手日本昭和天皇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第329章 金融之战
不管英国政府表现出来的姿态有多么强硬,它实际上都根本不愿意同中国开战,特别在确信中国真的想同英国在亚洲决战的情况下。
在中央国防部就英国海军主力即将进入印度洋一事,对英国给予严厉的警告后,在被警告的同时,英国也更清楚的意识到中国愿意代表亚盟同英国通过谈判解决目前的问题。
对温斯顿丘吉尔首相来说,这是非常好的消息,和他刚组建战时内阁不同,中国已经基本结束了中日和中苏战争,大规模的陆军、空军和海军正在向南亚大陆转移,随时能将驻扎在南亚的英军碾压成碎片。
在另一方面,法国和美国已经拒绝明确表态支持英国,而中国同德国也即将达成正式的划分苏联占领区的协议,在这样的情况下同军事上正处于巅峰状态的中国开战是极其不明智的选择。
不管温斯顿丘吉尔首相何等顽固坚韧的想要维护大英帝国的昔日光荣和尊严,事实终究是残酷的。
在中国国防部给予警告后,英国海军被迫撤回已经抵达索马里的海军,将舰队停靠在埃及苏伊士运河南侧,没有再次跨入印度洋。
英国外务大臣哈利法克斯爵士紧急赶赴北京,同中央内阁外相郭泰祺举行第二轮中英会谈,就南亚问题进行新的谈判,在幕后,顾维钧首相提出了中方及亚洲合作同盟的四个基本条件第一、英国应当立即承认巴基斯坦地区、阿萨姆地区、孟加拉、马来亚自治,放弃对阿曼、卡塔尔等阿拉伯地区的宗主权,承认这一地区的完全独立;第二、英国应承诺逐步撤回在东南亚的驻军,允许新加坡及周边华人区举行公投表决政治地位;第三、英国承诺在一定时限内解决所有亚洲殖民地的自治问题,停止在亚洲的殖民霸权;第四,中英举行新一轮的双边疆域谈判。为进一步推进西南亚各地区独立自治奠定基础。
在中国及亚盟理事会看来,中方提出的四个基本条件并不过分,但在实际的谈判中,几乎从一开始就被英国否决。英国谈不上傲慢,也谈不上失去理智,只是确实不能接受如此大规模的退让条件,用哈利法克斯爵士的话说,如果一定要接受这样的条件,英国宁可一战。
在经历了长达一个月的谈判后。双方还是因为差距太大而迟迟不能达成一致。
此时,全球的关注焦点都集中在中英两国和北京会谈上,似乎每个人都很清楚,如果中英在最后时刻不能达成一致,中英两国就将掀起一场真正的世界大战。
美法两国的特使陆续抵达北京参与会谈。希望能斡旋两国达成一致,各国列强总体还是希望英国退让,首先英国不占任何道理,而亚盟方面毕竟有几十个亚洲国家一致要求英国撤出亚洲,不可能让这么多国家对英国做出重大退让,何况英国现在也没有过去那么强大的实力。
会议安排在北京的中南海国宾馆举行,整个会谈期间的气氛一直很紧张。双方的矛盾非常激烈,伊朗大使几次当着很多国际外交官员的面斥责和怒骂英国外相哈利法克斯爵士,要求英国滚出亚洲。
到了1941年的5月中旬,双方都基本可以确认谈判最终还是失败了。在中方提出的4个基本条件上,英国只能接受第三条和第一条中的一部分,即便是在第三条中,亚盟提出的最长期限是十年。而英国则要求以三十年的时间逐步解决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自治问题。
这天晚上,中英美法四国进行了倒数第二轮的一次最终谈判。为了达成协议,英国在最后时刻做了一些新的退让,同意在两年内允许巴基斯坦、阿萨姆、孟加拉、马来亚自治,同意撤出阿曼,并且承诺撤出在波斯湾地区的海军,即便如此,中国还是无法接受这一条件。
谈判一直到了晚上11点钟左右才结束,结束之后,外相郭泰祺就立刻前往中央内阁汇报,凌晨1点左右,中央内阁首相和外相郭泰祺特殊前往中央宫觐见华皇。
宋彪这天晚上也没有睡,他一直在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