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光知道,富绶还在等待,等待局势的进一步明朗,他和刘子光不同,从小长在富贵家庭,没有亲自上阵杀敌过,他不喜欢冒险,也不会主动犯险,刘子光就不一样了,他的富贵全是冒险得来的,他的人生信条就是富贵险中求,他做了调查,富绶掌握的力量虽然不足以掀翻大玉儿和康熙的统治,但是也不容小觑,这时候要做的就是给他施压,逼他造反。
刘子光这样对富绶说,虽然大明很想拿下北京,但是作为统兵大将,他并不想把敌人全打光,当然他也没有实力把满清连根拔起,最好的结局就是满情换个皇帝,赔款割地称臣,互相能接受就好,用不着赶尽杀绝,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他刘子光还是明白的。
富绶要做的就是发动政变,断绝和山东洪承畴军的联系,刘子光保证他登上皇位,明军不再对北京施压,双方签订城下之盟,一切皆大欢喜。
计划本来已经在进行中了,但是洪承畴突然进军南京,打乱了步骤,刘子光只得冒险行事,直接空降紫禁城实施斩首行动,只要控制了大玉儿和康熙,富绶就能得手,建立起临时政权和明军和谈,北京战事自然可以告一段落。
可是这只是设想,具体实施中往往会不遂人愿,康熙晚上居然不在皇宫就寝,明军只抓到了大玉儿,外面的局势被康熙铁腕掌控,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进攻,甚至不顾先皇妃嫔们的死活,只求消灭明军重夺紫禁城。他将非嫡系的下五旗部队作为炮灰一波一波的往上派,这更激起了权贵们的不满,认为康熙这是借机剪除异己,不过大敌当前他们也不好说什么,只在暗地里恨得牙根痒痒。
富绶也被明天的从天而降打懵了,他知道明军厉害,但是没料到竟然厉害到这个地步,现在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静观其变,大玉儿死了最好,那从此康熙一个人就孤掌难鸣了,如果刘子光也死了就更好了,他富绶就可以渔翁得利,收拾残兵打退明军,荣登大宝,建立不世功勋。
富绶的小九九刘子光很清楚,这也是他放回大玉儿的原因,你富绶不是坐山观虎斗么。好,那就施加点压力给你,把大玉儿放回去,看你的计划如何实施,这是刘子光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富绶,要造反趁早,不然就没机会了
确实如此,不管是大玉儿歼灭了刘子光,还是刘子光的明军里应外合攻占了北京,那都没有他富绶什么事了,现在好歹他还是九门提督,他弟弟猛獾还是正蓝旗的都统,兄弟俩手上都有兵权,再加上其他权贵的势力,还是很可观的。
康熙到底只是个孩子,胡乱用兵死伤了很多人,军中将士多有不满,富绶敏锐的察觉到这一点,认为现在就是政变最好的时机,时机就在眼前,稍有犹豫就会重蹈阿玛豪格的覆辙
干富绶毅然下定决心,命令部下右臂缠上白布条,围攻上三旗军队,借口是上三旗的兵马挟持了皇帝,其实暗地里嘱咐手下亲信,在乱军中杀了康熙和太皇太后便是,富绶的手下有一批死士,是当年豪格留下的种子,如今正好派上用场。
别看大清国表面上铁板一块,其实暗地里各个旗之间矛盾可不少,今天死了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气都不顺,下五旗的人恨上三旗的人拿他们当盾牌,上三旗的人恨下五旗的人出工不出力,只要有人点起火,这个乱子就大了,整个北京城陷入兵灾之中,到处是杀戮和劫掠,而九五之尊的康熙也陷入了危急之中,堂堂皇帝居然被自己的军队围攻了。
战争 1044 北京初定
更新时间:2008910 17:52:38 本章字数:3289
北京城,烽烟四起,各自为战,谁也搞不清谁是哪方面的人,反正是一通乱杀,康熙和大玉儿靠着侍卫拼死保护,终于从中南海杀了出来,皇城外面到处都是乱兵,到处都是烟火,不时有人高叫明军进城了。
其实京城一半的混乱是明军别动队的功劳,但康熙他们分不清真伪,还以为富绶真的掌握了京城全局呢,眼下谁都不是可靠的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下最重要的就是保住性命,以图东山再起。
忠于康熙的军队和富绶的叛军展开了激战,领兵在永定门抵御明军的彭春收到消息后大为震惊,左右为难,分兵去救的话城门则不保,不去救的话皇上的安危堪忧,左右权衡之下,他还是选择了皇上,毕竟皇上在,则大清在,皇上没了,守住北京也没有什么意思了。
彭春的兵一松劲,永定门就失了,明军打开永定门,汹涌而入,走在最前面的是轮式铁甲战车,耀武扬威地一通扫射,背着火铳、挥着马刀的红衫军骑兵紧跟着冲进来,看见拿兵器的人就砍。
外城的永定门破了,里面还有内城,但是正阳门的防守力量就远远不如永定门了,在明军的猛烈炮击下,清军苦苦支撑,为的是让内城的百姓尽快撤离。
北京城分为乃外城,外城聚居着汉人百姓,内城住着八旗百姓和汉官家属,这些人是最怕明军打进来的,因为他们这些年占了汉人太多的便宜,现在天翻地覆,自然害怕人家报复,明军已经破了永定门,紫禁城也在人家的掌握中了,京城已经不是个安全的地方了,大批满人收拾细软逃出城去,幸而明军只是从一个方向入城,不然他们连逃都无处可逃。
富绶的协调组织能力不高,好半天才收拢了指挥权,正是由于指挥管道的不顺畅,才让康熙和大玉儿从阜成门逃出京城去,现在他也顾不上追击了,目前最紧要的是联络明军,赶紧停战。
为了表示诚意,富绶亲自来到午门会见刘子光,商讨停战事宜,刘子光倒也光棍,直接下城相谈,两人就站在尸横遍野的午门口达成了著名的北京停战协议。
协议的内容是:两军立即停火,明军停在外城,刘子光让出紫禁城,保证富绶登上皇位,清国自会对大明俯首称臣,并且献上无数金银珠宝,割山西给大明,允许红衫军在天津驻军。
京城原本有十三万清军,本来就是拼凑的部队,战斗力总体偏弱,围攻紫禁城又消耗掉一些,富绶再一造反,双方火并死了一些,不愿跟着富绶造反的人全都逃走了,京城百万人丁,十停去了三停,阜成门、朝阳门、安定门、德胜门、东西直门全都大开着,满族百姓扶老携幼的往外逃,直到富绶重新掌握局面才关闭了城门,组织了百姓的外逃,此时富绶手上就只有两三万人马了,根本不足以和明军抗衡,幸而刘子光是个言而有信的人,并未趁机打进内城,只是坚持不愿撤出紫禁城,富绶只当他是想搜刮里面的宝贝,无奈之下也只好同意。
大批的满族百姓和忠于康熙的士兵从逃出京城,渐渐汇聚成一股洪流,倒也浩浩荡荡,足有十几万人,富绶没有实力追击他们,明军也没那个兴致,只是派了一些动力翼伞投了几颗炸弹,扫射了几通火箭而已,现在他们吃下了北京,消化还来不及呢。
明军停在正阳门不再进攻,但是整个外城已经飘满了大明的旗帜,在满人的奴役下生活了十三年的汉人百姓们兴高采烈,欢呼雀跃,都把自己的辫子剪了抛在当街,表示和这种屈辱的生活决裂,至于内城中,那些八旗权贵们则在忙着开会,商量如何应对,汉官们则开始偷偷出城联络明军,想投身刘大帅的麾下混一口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