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商量了,也不要再犹豫了,要抢在他们还没有对新经造成重创之前,坚决阻止他们。”
“但是”长公主迟疑道,“新修订的官制还没经过朝议,有些方面可能存在缺陷。如果”
“如果有麻烦,将来再重新修订。”张燕断然挥手,“权力集中到殿下手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些棘手的事情。”
长公主还是有些犹豫。毕竟官制的修改直接关系到中兴大业的成败,需要慎重又慎重,不能如此草率。
鲜于辅和张燕连番催促。李玮、朱穆、田畴等人也是惴惴不安,不敢胡乱说话。
“殿下,立即决断吧。”鲜于辅躬身说道,“即使出了天大的事,我们还有大将军。”
这句话让长公主眼前一亮,脸上的忧色顿时一扫而光,“好,明天上午,颁布新制。”
朝堂上,长公主以天子名义,连续下旨。
接受徐荣的辞呈,罢免他的太尉职位,转拜光禄大夫杨彪为太尉。
免去李玮尚书令之职,转拜其为九卿之一的大司农。
免去钟繇大司农之职,让其以中两千石上卿的身份领兖州刺史。
免去荀攸中书监之职,转拜其为九卿之一的少府。
转拜尚书田畴为中书监。
转拜尚书右仆射崔琰为尚书令。
丞相蔡邕等外朝大臣又惊又喜。
杨彪出任太尉在意料之中,崔琰出任尚书令倒是出乎意外。难道北疆人为了增兵,主动放弃了尚书台
很快,他们脸上的笑容就没了,转而代之的是愤怒和惊骇。
新官制颁布,尚书台权力被大量削弱,其中所有决策权全部转移到中书监。
尚书台规模缩小,中书监机构扩大。
与此同时,外朝的决策权也被削弱。虽然国事还是由“四府合议”,但长公主手握权柄,国事皆在中书监决策处理,这“四府合议”已经形同虚设。
朝堂上一片混乱,大臣们纷纷劝谏,更有甚者认为这份新官制未经朝议通过,没有效力,但自始至终没有大臣痛骂北疆官吏。因为很明显,这份新官制虽然剥夺了外朝的部分相权,但更剥夺了北疆人的权柄,让大将军李弘权势骤减。外朝大臣们想骂都无从骂起。
长公主和北疆人联手,给了外朝大臣们重重一击。
朝议结束后,丞相蔡邕、太尉杨彪、御史大大刘和紧急约见左车骑将军鲜于辅、光禄勋张燕和新任大司农李玮,新任中书监田畴。
第五十三节
丞相蔡邕愤怒到了极致,他厉声责斥鲜于辅等人,尤其对李玮更是切齿痛恨,认为他辜负了朝中大臣们的厚望,在社稷存亡的关键时刻竟然违背官制权力制衡的原则,支持长公主独揽权柄,给中兴大业埋下了深重忧患。
“两百年前的王莽外戚之乱,十一年前的奸阉之乱,都把大汉推进了败亡的深渊,这个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权柄集于内朝,皇权凌驾于相权之上,在一定时期内,在明君良臣的努力下,的确有助于社稷的振兴,但历朝历代有多少明君有多少良臣大汉四百年国泰民安的时间有多长动荡不安的时间又有多长为什么大汉两次陷入了倾覆的绝境”蔡邕指着李玮的鼻子怒声骂道,“我们在河北奋斗了这么多年,我们为了拯救社稷励精图治,我们殚精竭虑实施新政,如今好不容易看到大汉中兴希望了,却被你小子一夜之间打了个粉碎。”
“你知道这件事对中兴大业的打击有多严重吗将来长公主权重,你凭什么保征天子可以顺利主政将来天子主政了,你凭什么保证外戚和阉人不会祸乱朝纲”蔡邕挥舞着一双干瘦的手臂,眼里突然涌出了几点泪花,“新政靠什么支撑是靠北疆大军吗是靠我们这些大臣吗不是,是靠权力的平衡和制约。大汉的权柄只有得到了合理的制衡,新政才能得到保护,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才能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
蔡邕无力地坐到席上,沮丧地连连摇头,“我们这一代人奠定了大汉中兴的基石,但我们都老了,已经所剩无几了,中兴的大鼎将在你们这一代人的手上铸就,但是”蔡邕手指李玮,嘶哑着声音,怒声叫道,“但是,你却举起铁锤,砸碎了中兴的基础,让中兴大鼎从此失去了牢固的基石,把伤痕累累的大汉再次推向了败亡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