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失守,因此李治让李威领姚州道行军大元帅,并且以戴至德、刘仁轨、李敬玄为十二行军管,准备以讨姚州各僚。
旨意下得莫明其妙,什么时候国家要他这个太子领兵作战了再说,也不可能让戴至德、刘仁轨这十二个朝廷重臣,一起出讨姚州。李威迟疑了半天,才说道:“谢旨。”
然后眼睛看着姚元崇。
太监宣完了旨,也回去了,李威立即就问道:“姚君,父皇下这道旨是何意”
其实想不通的地方很多的,姚州城是唐朝在洱海一带的桥头堡,城池面积不算大的,可城墙高大坚固,易守难攻,怎么丢失了。还有梁积寿一人,现在是什么下落了。
姚元崇正在沉思。
碧儿却焦急地说道:“陛下为什么下这道旨朝中又不是没有将领,再说,陛下一生也没有到前线打过仗。”
“打仗不怕的,主要是姚州城如何沦落的。”姚元崇沉思着说道。洱海诸僚,让梁积寿打得很惨,有可能是梁积寿行军太快,后方空虚,诸僚才乘机入城的。只要不昏庸过份,无论是太子,或者他自己本人,有了足够的军队与准备,前去肯定会重新夺回姚州城的。对太子只有好处,这是立功,一旦行军,还能与将士拉上关系。但就怕吐蕃协助,那么太子前去,前景就不乐观了。
还有,陛下为什么下达这样的圣旨想到这里,他又说道:“回京城吧,问一问,能去则去,不能去则不行。”
话音刚落,远远地奔来数位战马,马匹速度很快的,一会儿到了眼前,李威看到马上的人,脸上大喜,兴冲冲地迎了过去。
正文 第一百九十五章 刘公妙计 太子领兵上
自从与父亲交谈过后,李威再度离开长安。
父亲什么心情,李威能理解的,关系到了皇权,父子、兄弟,那怕是夫妻,都不能完全相信。再说,自己二十一岁了,越来越长,对父亲至少在名义上的危胁更大了。
现在父亲病情还没有到了不能行动的地步,一旦到了眼睛看不到东西,连走路都困难了,不得不大部分让母亲代为处理的时候,相信,就是朝中的各个宰辅,都会上书,逼父亲禅让。
因此,父亲有些不舍,又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让他老人家不高兴,想法就有了。
然而,毕竟是一个现代人,本来性格又淡,如果不是皇太子的身份逼得他不得不为,他都能学习魏晋那些放达的人士,来一个散发河溪,弹琴长啸。能理解,可观念不同,心里不舒服,呆在东宫无味,于是再次来到骊山。可以看书,可以狩猎,甚至可以看看风景,倒也合乎他的性格。
刘仁轨就在他离开长安后,回到长安的。
刘仁轨做了使相,又立过大功,在朝堂上红极一时,即使对自己有好感,也不能够特地回京,看看。不然父亲想法更多。
来的人正是刘仁轨。
翻身下了马,冲李威拱手,走过来爽朗地大笑,道:“殿下,见过。”
“见过刘相公。”
“臣只是一个武人,什么相公,殿下说笑了,”刘仁轨哈哈一乐,带着三四名侍卫,来到行宫。
碧儿立即给他端上来茶,刘仁轨又朗声道:“江良媛,臣哪里敢受”
只要看好了太子,必然知道碧儿在太子心中的地位,必然都会尊重。
“这是妾身的荣幸,”碧儿轻声说道。刘仁轨嘛,对太子很好的,又有着无数的战功,因此,刘仁轨对她尊重,她对刘仁轨却很敬重。
刘仁轨呷了一口茶道:“殿下,可接到圣上的圣旨”
“已经接到,可是父皇为什么下这道圣旨”他呆在骊山,长安城中发生的许多事情,却是无法得知的。
“这是臣的主意。”
“为什么”李威不解地问。不但李威,就连碧儿与姚元崇同样不解。
“殿下,莫急,且听臣说一说梁积寿的事。”
“请,”李威道。性格温吞,遇事也不急迫,当然,反感的人说他不温不火,没有性子,好感的人则认为他有涵养。刘仁轨亦是如此,赞许地一笑,然后将事情经过大约说了一遍。
梁积寿行军很快的,当然他自己不知,朝廷已经知道他的用意了。一路确实如同他所说,势如破竹,也曾逼得如多熟僚与生僚归顺唐朝。这种归顺朝廷现在也渐渐不大看中,这一点李威还是很欣赏父亲的。不象郑和下西洋,那怕在东非,只要归顺,就从船上抬金子银子下来。但梁积寿本意也不以归顺为最终目标,大约他也知道这种归顺连鸡肋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