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247(1 / 2)

过数面,只是这个尚是一个假职,群臣没有真当那么一回事。让他在辽东安抚高丽余众,迁还原编制所有高句丽侨民。唐灭高丽后,百姓反抗激烈,李治一怒之下,多次迁移百姓安置,前后达四十万之多。现在辽东还有十余万户,归还侨民是无奈之举,不然对付不了新罗人。

可这些侨民到来,高藏不安份了。与扶余隆一起在新城,秘密与靺鞨人联系,意欲反叛。其实唐朝也防了一手,没有让高藏到安东都护府平壤,而在后方建了一座城新,就怕他来这一手的。无奈之下,只好将他召回,准备将这个不听话的高丽王流到邛州安置。这一来,三国平衡掣肘朝鲜半岛的计划再次告吹。韩史意淫说这一年薛仁贵浮海,被新罗人大败。仔细考证,不可能的。薛回朝廷后,被任镇守瓜州。也未见史记载有其他出兵记录,大约是靺鞨某一部私自出兵,连大非川之败都记载下来,若有岂会不记载许多史学家真的将韩史当作真实历史,棒子的历史可信么幸好考证推敲,差一点蛊惑了我

提及此事,裴炎正色说道:“陛下,错矣,已颠倒本末。”

这一句来得突兀,李治奇道:“何解。”

“新罗地处海外偏寒之所,得之无益,失之不惜。吐蕃亦是如此,只要不让其骚扰边境百姓则已。这此乃末梢也。国家才是朝廷之本。当今二圣主政,国家富裕,百姓安宁,唯有一处不美。”

“何处”

“陛下仁爱,天后贤明,太子有作为,这此国家千古未有之中兴迹象。就到可恕臣斗胆说一句,本来是国家兴事,然今臣在江南,却听闻朝廷骚动不止。何故”

李治没有作声,儿子对这个裴炎很反感,难道裴炎不在意,反而为儿子作说客

“陛下对太子载培,臣在濮州就有所闻。太子虽因年少,偶有冲动之举,可也仁孝有加。之所以有种种骚动,正是太子年渐长,陛下为国事繁荣,偶尔疾痛,于是群下意见不一,意为下夺,误会乃生。”

李治又没有吭声,但这一句让他十分赞成。儿子年幼时不是这样的,这几年就象换了一个人,这其中很难不说,没有狄仁杰他们的“功劳”。

“家和万事兴,天子之家,就是国家。天子之家不和,天下怎和西晋混一宇宙,一统八荒,仅几十年后,土崩瓦解,逃匿江南,偏居一隅,何故八王之乱,才是主要原因。”

李治又没有作声,李绩与许敬宗昔日就说过,此乃天子家事,何问外人,于是得立武则天为后,但现在裴炎却说天子家事就是国事,天下事。还是没有明白裴炎的用意。

“臣以为这种骚动立即停止,二位圣继续主持国事,太子从旁协助学习观摩,这才是国家之本。”

这句话很得李治之心的,国家嘛,还必须自己掌管,儿子虽大,可是依就青涩,只能继续学习,做一个好学生。道:“可是唉一言难尽”

“陛下,天下无其难事,比如解绳,找出绳结所在,从容解去。当年杨家小娘太子妃的人选,因种种二位圣休之。此女貌美如花,太子又重情守信,后来允以良媛,又因为种种,包括臣在内,想匡扶太子做得更好,进谏。又,杨尉卿与徐舍人犯错,贬流岭南,不适水土而亡,这本来没有做错,可非议众多,于是太子让二女去扬州避言。心中郁郁,自会有的。”百度兴唐

李治脑子也不算差,硬是没有听出裴炎是在替儿子说话,还是在讲反话。说好话,是重情,不说好话,是太子贪恋美色。

“高祖、太宗与陛下象太子之年,已是多子多女,太子只有一子,还是侍婢所出,非是国家之幸。臣在扬州也有所闻,杨家与徐家的两位小娘子,到了杨州后,深居浅出,倒也本份。又是官宦世家,比东宫的江良媛出身好。不如调入东宫,服侍太子。太子必然感谢陛下,误会自解。两位圣与太子没有了误会,国家才能平和,群臣才会安定。虽是小事,牵一发动千钧,却远比新罗之事更为重要。”

是不是这回事,李治没有想,只是盯着裴炎,要想着他说这些话的用意。

当然,最担心的就是裴炎会“倒戈”。

裴炎再次说道:“天家和平兴盛,国家自会兴盛。只要国家兴盛,休的新罗,就是吐蕃又何惧哉。请陛下三思。”

李威不知道裴炎一进宫,真替他进言,让几女进入东宫。

但他也要准备返回洛阳,临行之前,将几位随行官员喊到龙驹寨聚集,问道:“各位,靴衣有没有准备置备”

魏玄同道:“已经派人去准备了,只是”

意想不到的情况,使新渠施工变得不易,主要是潮湿,又在冬天施工。因此,依去年之例,提前准备了药材,另外一人一件棉衣,一件棉被,让身体暖和。还有就是鞋子,常见是布鞋,要么是草鞋,靴子只是有钱人家才舍得穿。去年冬天李威就看到大雪里,许多民夫裹着袜子,穿着草鞋在劳动。可今年多在湿地,显然不行。防潮最好用胶靴,可是现在南海诸岛没有橡胶树,就是有了,李威也不知如何提炼橡胶。因此,只好购买大量的皮革,制作靴子,也不是好方法,这种靴子在水里一就软了,但有比没有好。只是价格昂贵,虽然棉花又贱了一些,但无疑又增加了大量成本。

魏玄同也算是清臣,听到太子的种种做法,都有些舍不得了。

看着远处的青山碧水,李威说道:“魏郎中,既然前来募役的百姓,皆是贫苦百姓。不然活又重,还有生命危险,待遇却是薄,谁愿意前来。得之于民,还之于民,权当是赈济。还办了实事”百度兴唐

“是。”

姚璹却看着不远处的龙驹寨,河渠还没有修到此处,但已经涌来许多百姓,在此地兴盖房屋,说道:“殿下,一旦渠成,此处也将成为繁华之所。”

“那是必然。”

“而且此渠一成,关中就有了保障,”说到这里,姚璹脸有些兴奋,虽是太子主持,可渠成后,他也有重重的功绩。

“最好不用。如果用来商旅,对河渠两边百姓皆有帮助。但若是朝廷用来征调粮食,终不是黄河,船舶吨位小,若是大量征运粮食,河漕繁忙,搬运、拉纤,皆需要此地百姓负担。又不似大运河,数千里之遥,两边百姓密集。此处多山,百姓数量少,一旦大量从此调运粮帛,对此处百姓是祸害,非是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