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392(1 / 2)

交谈不知道,只是临走时,东宫得到的消息,说法不一,有好有坏,不知道真假,但土官婉儿被武则天重笞后,一直关在后宫,东宫中连一个人影也没有看到。

李威这才知道上官婉儿被打的事,默然良久,最后说道:“孤知道了,会立即去东都。”

李治也得到儿子回来的消息。

在这之前,唐朝迎来了几个好消息。先是三门渠如愿以偿地竣工,前后花费巨大,终于将这道难缠的漕运啃了下来。竣工那天,李治有可能因为心中想的事多,有可能是因为明崇俨给的药吃得太多,身体不大好。还是率领了文武群臣前去观看。

几条水道一分,水流不再象以前那样湍急,当然,还是很急,毕竟这一段河面本来很窄,又不是将两岛全部挖走,就是挖走,深度也不够。三门河以及三条新开河,河水还是掀起一道道白浪。因此岸上还需要纤夫拉纤,但比原来那种艰验,要好得多。会继续出事,可出事率会大幅度下降。

接着丹水渠又引来一些河水,有一些小的船舶,能直接驶到商州。这要分成两步的,秋后还要开工引水,然后开凿郑当渠,打通郑当渠与丹水渠,至少还要三年才能竣工。

不过也算一个好消息。

接着胡应率各国使看来到洛阳,看到长安,又看到洛阳,终于知道为什么说唐朝是一个黄金国度,一个个看花了眼睛。然后对李治膜拜。对此,李威很不看重的,虚名要之无益。可是这时候官员却十分看重。

一系列的好消息,使唐朝如同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一般。

李治立即封赏了胡应一个候爵。

可到了后宫之中,心中却不是滋味,虽然史官会将这些功绩记于他的执政名下,但实际土心里面清楚,所有这一切,包括青海的胜利,都是小五带来的。

然后就听到了小五在万民欢呼声中,向东都赶来。

“陛下,弘儿就要回来了,为什么不开心”武则天问道。

“没有啊。”

“有一件事,臣妾一直想禀报陛下,可是不敢。”

“什么事”

“是郝处俊”

“郝卿,他怎么啦”李治问道。郝处俊虽然倒向小王,可为人敢言,又有才华,是李治一手提拨上来,将他视为自己的魏征。李治对他十分看重,听到妻子将矛头指向了郝处俊,眉头不由地皱了起来。

武则天将那天发生的事说了一下,又道:“也没有什么,他只记挂着弘儿,算是忠心,臣妾多嘴了。”

十分机警,见好立即就收,停下不说。但只是简单的几句话,起到了作用

s:白天有事,晚土两更全部补土。明天继续小爆。

正文 第四百六十二章 春不归来

四月到来,仙居殿前所有的树木经过一年的成长,全部恢复了生机,绿影婆娑。

更有早起的蝉儿在碧叶间喜悦地叫着。

“陛下,让臣妾给你做一个按摩吧。”武则天说道。

就象拉家常似的,我受了委屈,说给丈夫听,说完了,也就不说了。很能揣摩丈夫此刻的心情,对儿子忌惮,对自己还没有转过弯来,有些排斥。不能深说,会起反作用。

浮光掠影提过,正好丈夫心中有一些不确定的想法,那么听了,会不会认为郝处俊这么强硬,这一次长子回来,上书让丈夫禅让

一句说过足够

这也不是针对长子饿

长子登龘基,她也默认下来,当然,不会盼望现在长子就登龘基的。可是丈夫是活一年少一年,这个时间也不过四五年光景。有两个人,她是一心想要弄下去的。一个就是郝处俊,此人这近十年来,就一直针对她。还有一个是李义谈。针对她的人很多,可这两个人是宰相,儿子一旦登龘基,会起很大的帮助,以后就是元勋。

有了这两人颠唆,以后说不定母子就会失心。一失心,儿子强势,自己下场不妙啊

特别是这次在内宫之中,郝处俊居然敢与自己那么强势,更让她心寒。

首先就要打倒郝处俊,资历深,朝中资历最深的宰相。李义谈还好一点,资历浅,想掰倒他,比较容易。刘仁轨为人圆滑,只要长子对自己不恶,他也不会强行进谏。其他数人,因为资历问题,皆微不足道。

其实武则天对郝处俊厌恶时久,可是为人方正,为政得体,武则天找不到把柄,一直无可奈何。唯独这一次,让她抓住了一个机会,怎么能放过

这是武则天的想法,但是不是如此

一旦郝处俊倒下,李威回到京城,必然少了一个栋梁之柱,更能让她掌控朝政。

总之,这是一箭多雕之举。

替李治按摩了一下,李治始终没有表态,武则天还是不提。最后李治在第二天,将裴炎、崔知温与薛元超召见仙居殿议事。

让他们三人坐下来,说道:“朕听说了上一次郝处俊在内宫咆哮放肆,各位爱卿,有何感想”

当时郝处俊是很生气的,出了这么大的事,武则天不审处李贤这个肇事者,反而用严刑拷打苦主。若这个苦主只是普通的宫女,就当没有看见。宫中那一年没有莫明其妙死去的宫女太监

可这个苦主却是太子的良媛,因此直脾气上来,顶撞了武则天几句。

不过按照制度郝处俊是违反体制。

宰相权利是重,可后宫不是宰相放肆的地方。

加上这三人,与郝处俊关系皆不善,就算崔知温内心世界偏向太子,与郝处俊来往也不多。但是郝处俊为人耿直,为官清廉,连裴炎也暗自折服。于是一个个只是缄默,不表态。

李治又说道:“郝卿是能臣,朕一直很欣赏。但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因此朕有一旨,以刘仁轨为太子少傅,余如故。郝处俊为太子少保,罢知政事。各位爱卿,意下如何”

说明李治头脑只是昏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