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缺少了一个重将镇守,在黑齿常之三人中,李威反复地想了一下。薛仁贵岁数已高,一旦北突厥有变,他有着对敌的经验,要留下来。黑齿常之在青海也有大胜,并且青海不留一员骁将,他心中也不大放心。李谨行也了岁数,这一战过后,李威就打算让他功成身退,要回去休息了。所以才选定了李谨行。
大约地说了一下。
“陛下,你说我会有什么重用”
“黑齿将军,不要以为朝廷与吐蕃议和,但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青海,西域,甚至剑南各处生羌的统辖。吐蕃主战的贵族不在少数,不仅是我朝周边各地,他们对河中地区同样是虎视眈眈。只是青海一战,他们眼下的情况有些困窘,所以才默认了吐蕃没禄氏的议和。这批人,包括噶尔家族在内,才是真正掌控吐蕃大权的人物。这终不是长远之计。”
黑齿常之与李谨行不能作声,不仅是两国的关系,还有没禄氏与皇帝的关系,严格来说,吐蕃的赞普还是唐朝正宗的皇子。
俩人古怪的对视一眼。
“你们眼神很猥琐,私人感情与国家利益相比,国家必须排在第一位。”
“是。”
“若没有错,北突厥此次叛乱规模也不会而且他们到了於都斤山,增加了征剿的难度。论钦陵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仍然会出兵,给其遥遥声援。规模不好说了。而且他一直将我视为吐蕃的头号大敌,不惜调动几十万军队围困我。此次我没有青海地利,军队又不多,等于是孤军前往西域。若在庭州碎叶,离得远,论钦陵无可奈何。然而我若是去了河中”
“所以陛下,你不能去啊。”
“为什么不能去去了河中,地势变得矮小,各国对我朝印象不恶,我又是出兵替他们对付大食人的。虽然军队不多,然而河中各国又能征调多少军队论钦陵也会考虑。不过防止万一,还要黑齿将军协助,听我说”将心中的计划说了一遍。
河中大食的情报,经过河中使者一行,李威手中有了更多的资料。可因为在岭西,不是唐朝的重心地区,了解得不够。于是就此行,与刘仁轨以及裴行俭反复商讨,考虑到了每一个细节。
战略的眼光,论钦陵会胜一筹。可是此行未雨绸缪,青海有黑齿常之策应,西域有王方翼与李谨行两员骁将,又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并且吐蕃国力贫乏,论钦陵个人的智谋,已经无法弥补这些不足了。除非他的军事修养真正到了李靖的地步,虽然此人很有本领,但其级别顶多到了李绩与刘黑闼这一水平,这就是夸奖了。
若论钦陵不甘心,未必占据风。
而且是论钦陵主动挑衅,从大义唐军也占了风。不动便罢,一动只要再将他击败,吐蕃会更困窘,也等于遥遥地支持了没禄氏母子在国内的声势。除非没禄氏为了吐蕃,不惜自己成为论钦陵的傀儡,一心想扶助论钦陵。那也是不可能的。
实际没禄氏这一地位很微妙,救过李威,又有他的儿子,进可以主持吐蕃政权,退只要逃出来,李威也会善待,有了孩子,必然成为后宫重妃之一。
李威与裴行俭刘仁轨经过了好几天的斟酌,几乎连所有可能性与细节都考虑到了。黑齿常之与李谨行再无异议。
“我想他出兵的,但他出兵的可能性不大。不过离开青海时,我会给他一个小小的理由。”
商议完了,拨营前往鄯州。
一路又看了看,情况很好。才治理,而且是军方统辖,很少有吞并田地的事情发生。几乎每一户人家都分到了一顷土地,朝廷暂时又没有税务,因此百姓的生活很是富足。
不但汉人的百姓与将士的家属,连党项也因为生活安定,这几年的情况逐步的转好。每年到了元旦,惩于次李威举行的集会,这一惯例延续下来,一到元旦时,所有汉人与党项人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相互的联亲,又加速了融合速度。所行看到的情况,让李威很满意的。
扭头对各族长老说道:“再过几年,你们各部的子弟学问有了长进,那时候我会在科举时,拨出一到两个名额,择优录取你们的子弟。”
“谢过陛下。”几乎所有人伏了下来。
唐朝科举严格到了极点,每一次只录取几十名进士,甚至有时候只录取几名。一到两名的名额看似很少,对于一个党项人来说,却是够多了。这也是党项人进入唐朝主流社会的机会。
黑齿常之与李谨行皆没有作声。这是对党项人的优惠政策,可经过种种的变革,也许几十年后,这些党项必然向关中河南那些鲜卑人一样,成为汉化的鲜卑人,最终与汉人成为一个民族。
两人皆是异族人,但不反感。分开了,看似保持民族的独立性,可终是排除在汉人之外,是低人一等的民族。只有真正融合,唐朝的汉人才不会歧视。这是他们的想法,汉化很重,不排斥,其他的部族酋首却未必是这样的想法了。
大量的移民,与生活的安定,这一路前来,看到的景象也是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这也付出代价的,许多百姓因为土水不服,来到青海病倒,甚至导致几百名老弱病残的百姓支持不下去,最后病死。
到处走了走,看了看。
军队黑齿常之与李谨行也早就选好了,皆是青海军中最勇敢的士兵,包括四千多名党项子弟。
李威逗留了几天后就离开了青海,但走的路不同。
率领着大军,出了浇河城,直奔洪济城,过了黄河,踏了大非川。而不是经拔斗谷,从河西走廊去西域的。这一行,立即赋予了极其浓厚的象征意义。
未完待续字由破晓更新组「逆」孝孝提供。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