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将笔墨拿出来,李威写了一篇文章。
当时跟裴行俭学兵法时,裴行俭经常举一些实例,让他从正反两面进行推演。这很重要的,比如兵书,孙子兵法写得很详细了,若是能吃透,那么恭贺你了,你将至少能成为第二个刘仁轨与裴行俭式的大将。
可能不能捧着一本兵法,就将孙子的军事思想领悟
有一次就讲到刘裕伐南燕的战役。
从东晋攻打南燕只有三条道路,一沿沂水北上,翻越大岘山,经临朐到广固。但大砚山十分险峻,山道狭窄,两车不能通,号称齐南天险。二是经莒城,从潍水北上,这条道路迂回长远,若敌人从大岘山南下,有被截粮的危险。三是经大汶水到梁父,转向东北,进攻广固。然而山路多,不便行军,还会遭到兖州方面的侧攻。
公孙五楼献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吴兵轻果,利在速战,不可争锋,应据守大岘,让敌军无法深入,挑选二千精骑循海而南,断其粮道,让兖州守将段晖率兵沿山地东下,腹背夹之。中策各地官员据险坚守,留下足够的粮食物品,剩下的烧毁,田野的庄稼全部割光,坚壁清野,使敌人要粮无粮,要战无战。下策放敌军入大砚,我们利用地形熟悉,与敌人进行野战。
慕容超认为手中有五州之地,铁骑数万,上中二策,是示敌以弱,选了下策。大臣们苦劝,不听。于是刘裕军队从容进入大岘山,在巨蔑水交战,大败南燕军队。第二天围广固城。
两人讨论的正是这个守大岘山。
裴行俭下了一个评语,守大岘亦无用。然后做了一些分析,南燕前皇帝慕容德之时,他实行了检出荫户政策,使南燕仅据山东一地,步兵达到三十七万,战车一万七千乘,铁骑五万三千。这个荫户就是将大户人家的部曲与佃户强行索取出来的户数。连北魏皇帝拓跋珪都不敢这样做的,不但拓跋珪,看看李威如今敢不敢这样去做但南燕做了,也成功了,这是因为慕容德有着很高的威望与资历。
轮到慕容超呢慕容德随前秦伐晋,怕出意外,留下了一柄金刀留作他日相认,他走后不久,家人全部遭到前秦杀害。兵败后,后秦因为忌惮,几次连他本人都想杀死,只能靠装疯卖傻苟活。后来逃到南燕,他家人没有了,却冒出来一个侄子,拿出这把金刀,也就是慕容超,此事被民间称为金刀太子。
但是不是慕容德的亲侄子,很让人怀疑,资历浅,威望不足,又继续执行着慕容德的检出荫户政策,所以屡有重臣叛乱发生。此时的南燕元气大伤,军民离心离德,已不再是慕容德的南燕了。
然而东晋对北伐并不感冒,甚至许多地主因为桓玄与孙恩之乱,百姓死于战乱,缺少耕种的劳动力,他们反而渴望刘裕北伐,获得财富与大量的劳动力回来。
裴行俭点评时,说了一句,众志成城伐离心离德,必胜。
第二个公孙五楼说过,吴兵轻果,慕容宙也说过,吴兵轻剽。意思是吴兵只能打顺风仗,胜仗时能以一当十,败仗时会立即产生恐慌。很象后世的宋兵与中晚期的明兵。
但这句话说错了,原来的晋兵是世兵,打不来前途,不想卖命。可自从刘裕掌权后,一批作战勇敢与有才干的下级军官得到飞快提升,整个军队看到这些将领的提升,皆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渴望,不再是从前那支轻果的军队了。
裴行俭又再次评价,想打胜仗,必须赏罚分明。
第三个此战的战因是慕容超为了赎出后秦妻子与母亲,将本国乐伎献给了后秦,然而他又喜欢听音乐,于是派军队跑到东晋境内掳人,补充歌舞乐队。这给了东晋讨伐的口实。而此时刘裕城府极深,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看出他的野心,举国上下皆以为他是救世主,是刘公。因此,出战是师出有名,是反侵犯战争,是北伐,是统一,合乎道义。
对此裴行俭进行重点评价,讨伐必须是以道义一方,讨伐失去道义一方。若另一方占据道义,切不可轻易伐之,否则有可能会失败。
有了这三条,再加上刘裕与慕容超军事才华差距成了天壤之别,做什么安排,也会失败的。难道守住了大岘,刘裕就想不出破解的办法若是连这个都不准备好了,他怎么敢轻易前来北伐
所以慕容超守不守大岘,皆会必败无疑。
李威写的这篇文章,就是两人的对话。
来到了怛罗斯,就想到了高仙芝。
详细的记得不清楚,略略记得一些。高仙芝为了邀功,无理攻伐河中与西域各国,导致各国不服,想要联合大食军队攻打安西四镇。高仙芝也来了一个先发制人,率军深入河中,在此地与大食军队遭遇。激战数日,唐军大败。
这一战对唐朝影响不大,却影响了整个中亚的格局。自此以后,河中各国纷纷倒向大食,背弃了唐朝,使唐朝的号令连伊丽河都到不了。大食人也真正收服了整个河中与吐火罗地区,有了这一个富裕地区的税务,为其进一步扩张打下了基础,还因此,使西方得到了先进的造纸术。
李威写下这篇文章,就是给后来的唐将一个警告。又在文章后面写下两行字:
守道义者,勿伐之。
非屡教不改者,勿得轻易酷伐之。
这个酷伐,就是指在青海对吐谷浑人施行的手段。
同样很残暴,包括对咽面部。但为什么能得到施行唐朝对吐谷浑政策很优厚的,然而百姓却主动抛弃了唐朝,投入吐蕃的怀抱。薛仁贵坑杀九姓铁勒后,被一群文臣弄怕了,到大非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可是吐谷浑人是怎么回报的
这种情况下,再实施唐朝以前的民族政策,不是安抚,是在纵容。
将这两者区分开来,是对唐朝以后诸将的警告,也是对河中地区各国的警告。另外也是以后的唐朝对外政策,除非他这个皇帝做不长了,没有人将他的话当作一回事。
写完了,让人勒石为碑,竖立于怛罗斯城外。
这个石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刻好的,但这篇文章很快传开。
于是这一行受到更热烈的欢迎。
对文章中的警告真没有几个人能想得到,这些小国家能有什么作为,只能庇护在各个大国的羽翼下生存,以前是突厥与波斯,现在只有是唐朝。难道自己还敢背叛唐朝不成
只要自己不失去唐朝皇帝嘴中的“道义”,以后唐朝不会对自己讨伐的。
反正是这么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