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了,秦凤路第三将全军一万人,无一生还。
皇上历来喜欢臣下报喜不报忧,童贯在战况密报和正式奏章中,夸大了刘法的两次大捷,歼敌的人数也翻了一番,而对藏底河战役地惨败则蓄意隐瞒,上奏为取得胜利,歼敌数万。童贯还献上不少战俘,其中有西夏的王子和酋长,以供京城举行受降大典用。
受降大典后,皇上论功行赏,童贯因开疆拓地,勋高一代,晋升为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护节度使。刘法因贵攻贱守、精勇善谋,晋升为检校少保、保大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奉节度使高俅,这次因出使而立有边功,终于官拜太尉。大,不过,西夏兵力损伤虽然较少,但国小民贫,实力有限,西夏的皇帝请求辽国从中斡旋,愿与大宋议和。皇上与童贯一心想先攻灭西夏,现见西夏求和,更是趾高气扬,随即下令调集陕西、河东七路兵马共十万大军,由种师道为统帅,再次发动攻击。
种师道很厉害,藏底河一战,大捷。
皇帝很高兴,但种师道不识趣,偏偏在这时候上了一道奏章。
种师道说,微臣父祖三代世受国恩,效命西部疆场,深知西羌强悍狡诈,不易诛灭,所以制敌之策则应因时而异,恩威并施。
过去赵元昊、梁太后在位时,长期兴兵侵扰,虏我边民,抢掠牲畜财物。朝廷为保国安民,派遣天兵讨伐,予以重创,并在山川险要之处修筑要塞,便于攻守。这些举措无疑是正确的。
今日夏之皇帝确有和解诚意,朝廷应允许西夏纳款臣服。
这次我军进攻,虽然旨在削弱乃至除灭西夏,但削弱对方,同时也在削弱自己。歼敌一千,自伤八百,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就我方的国力、军力而言,目前不可能除灭西夏。
近年来,我大军在西北边陲之地修筑了很多要塞和堡垒,除个别确有必要外,大部分都建在荒僻不毛之地,于国于民有害而无利,仅仅有利于边臣邀功行赏而已。
第八十二章 君臣之痛
皇帝气得火冒三丈。
种师道所说的制夏策略,和过去司马光所议大同小异。司马光是元佑党魁,而种师道也曾名列元佑党藉,如果不是皇帝亲自点名,种师道根本没有出头之日,谁知这个老东西不识抬举,满口狂言,不但非议童贯、刘法等人贪立边功,甚至对朝廷最高决策也持有异议。
皇帝本想晋升他为检校少保,位列三公,现在一气之下,勾掉了,改封为“保静军节度使,泾原路经略安抚使、知渭州”。
这一看就知道是明升暗降,名为“经略安抚使”,但属下精兵却已被童贯全部调走,只剩下老弱之卒,聊以守城。腹地,以期一击致命。
刘法以孤军深入乃兵家大忌为借口,拒绝出击,童贯大怒,以军纪相威胁。刘法无奈出战,结果大败,全军覆没。此仗刘法阵亡,其所率两万精骑都是宋军最精锐的禁军之一,如今片甲无还。后援部队闻风丧胆,不战而溃,民夫多被敌军俘获。宋军损失精兵十余万人,军需物资尽数丢失。
西北战场的败仗给了皇帝以沉重打击,为此他不得不暂时放弃万丈雄心,派人追回了出使金国的使臣,收回了诏书,这让朝廷上下松了一口气。蔡京等人还要劝说,但皇帝一句话堵住了他们的嘴,“北事休作,祖宗盟誓,违之不祥。”
蔡京和一帮主战派大臣无可奈何,与金结盟之事随即搁置了。在西北战场上努力扭转形势。
四月,童贯指挥延、环庆两路大军击败西夏军队,平三城。
五月,西北军再败夏人于震武军。解震武之围。
六月初,西夏大军难以为继,而宋军也已经精疲力竭,无力再战。这种情况下,西夏再一次遣使议和,大宋终于答应了。战,的确削弱了夏军。迫使夏军遣使议和,不过,大宋的实力也被削弱了,当然了,就大宋国力而言,这点消耗还完全可以承受。
但是,西北局面因此出现了危机。零点看书
年初统安一战。西北名将刘法阵亡,西北精锐折损大半,元气大伤。这直接导致西北军军心涣散,军纪松弛,军卒常常临阵脱逃,减员甚至过半。童贯不敢严行军法,允许脱逃不死者仍可归队。以便保持一定兵员。既然允许兵将自由出入军营,那就不像军队了。如今陕西、河东两路官库也是空虚如洗,城乡萧条。夫役屡征而很少生还。农田荒芜。哀鸿遍野。
蔡京和童贯等一帮主战派大臣都觉得,西北战事已经很难继续了,只能以议和作罢,不过,他们认为,削弱西夏军力的目的达到了,此刻大宋已经具备收复燕云的条件,只要宋军不存在两线作战地危险,那么集举国之力攻打燕云。当万无一失。
不过。因为辽金两国随时可能议和,大宋攻打燕云。有可能遭遇辽金两国的联手阻击,平燕之策再遇难题。
皇帝犹豫不决,不敢轻启河北战事,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虎和辽东义军出现了。很大。听听这个地意见,看看那个的奏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多了,看多了,皇帝迷失了,怀疑自己的决策不正确了,可能有损国祚了,于是摇摆彷徨,拿不定主意。
李虎和辽东义军的出现,让皇帝眼前一亮,霍然顿开。
联金攻辽阻力太大,一个是出于现实考虑,一个是出于道义思量,而暗中招纳李虎和辽东义军,利用汉虏的力量进一步推动辽东局势向有利于大宋方向发展,既不用考虑现实,也不用考虑道义,但同样可以达到平燕之目的,这样的好事,到哪找去
为什么不用考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