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府。”
李虎低着头没说话。李纲的意思很明显,他希望由西北军攻克兴庆府,而不是虎烈军,但李虎的目标则和李纲的愿望相反,他急需攻占兴庆府以拓展实力。然而,从战局的发展来看,虎烈军暂时的确不能再打了,再打下去就是孤军深入,没有援军,也没有友军策应,前有贺兰山相阻,后有沙漠和戈壁,一旦粮草不足,大军就危险了。西夏人埋伏在沙漠里,他们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攻击的机会。
“南部战场可有最新消息”李虎问道,“太原那边呢”
大战开始后,太原大元帅府、陕西宣抚司和大同虎烈府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每天都有书信往来,但因为战场太过遥远,消息传递很慢,相比起来,折家送来的消息反而是最快的。
“折家说,夏军的阻击并不顽强,缓缓后撤,但其坚壁清野,又派轻骑频繁抄绝粮道,大有诱敌深入之势。”原野说道,“各军主帅担心重蹈昔年五路西征失败之覆辙,攻击速度非常缓慢。”
神宗皇帝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西夏皇室内乱,大宋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进攻西夏,但西夏人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大宋五路大军因粮草不济,冻馁死伤,先后溃退,无功而返。
此次大宋的西征之策,和四十年前的西征之计相差无几,而西夏人也采取了相同的迎敌计策。西北军的将帅们为此非常小心,唯恐重蹈覆辙,只是这样一来,他们何时才能攻克灵、夏,兵逼兴庆府
,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五十六章 忠诚
虎心里想什么,李纲很清楚,但从整个战局考虑,虎击必须缓一缓,必须等到西北军攻克灵、夏两州,把夏军主力全部吸引到兴庆府一带,虎烈军才能继续进攻,这样才能确保己方牢牢控制整个战局。
李纲权衡了一下利弊,决定开诚布公,把话透,说清楚。
“使相,两路对进夹击,只要任何一路遭遇败绩,西征都有可能功亏一篑。”李纲说道,“为了发动这次西征,使相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才有今天这个局面,假如无功而返,使相还有机会说服汴京发动第二次西征吗”
李虎皱眉沉思。机会是有,但短期内不可能有第二次西征了。完颜阿骨打如果驾崩,北方局势马上就会发生变化,假如这种变化有利于大宋,那么尚有可能发动第二次西征,反之,假如宋金交恶,幽燕形势危急,大宋再次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那大宋就要拉一个,打一个,西征则遥遥无期了。
“使相所顾虑的,无非是代北处在宋、金、夏和大漠诸蕃的四面包围之中,虎烈府时刻都有败亡之危,所以使相想击败西夏,把疆域拓展到河西,然后代替西夏,和宋金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李虎暗自心惊,但神色如常,没有任何变化。汴京当然会估猜到自己西征的目的,李纲、宇文虚中就在虎烈府,当然更清楚,只不过彼此心照不宣,谁都不愿说出来而已。今天李纲突然撕破了这层纸,目的何在
李虎笑笑,示意李纲继续说下去。
“当年李继迁、李德明在灵、夏一带举兵叛乱的时候,实力远不如现在的虎烈府,但他们在契丹人的扶持下,逐渐强大,到了李元昊,党项人立国称帝,并击败宋辽的夹攻,其后以联辽抗宋之策,和宋辽鼎足而立。”
“使相也想仿效党项人的做法,代夏而雄踞西陲,但事实上没有这个可能性。”
“首先,天下大势不行。现在辽国已经败亡,金国正在崛起,大宋实力最强,使相找不到一个可以抗衡大宋的盟友,相反,使相为了生存,还不得不依赖于大宋。”
“其次,目前西夏的实力要强于虎烈府,另外,使相和你的部属大部分来自辽东和燕云汉人,而西夏除了汉人外,还有党项、吐蕃、回鹘、鞑靼等蕃族,这种地域矛盾会大大增加攻击难度。使相靠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击败党项人,只能求助于大宋的帮助。”
“其三。大宋不会犯同样地错误。西夏地疆域过去就是大宋地领土。大宋西征地目地是收复西陲。因此汴京不可能把西陲给你做藩镇。重蹈党项祸乱之覆辙。让西北出现第二个西夏。”
“那么。使相和虎烈府地出路在哪”
“藩镇只是一个过渡。天下一旦稳定了。汴京肯定要削藩。但削藩不是斩尽杀绝。使相依旧可以做代北地王。子子孙孙依旧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至于使相地部下。他们做为代北将门。世代镇戍北疆。子子孙孙也一样享受荣华富贵。看看今天西北地将门世家。尤其是折家。大宋何曾亏待过他们”
“大宋地疆域拓展了。实力增强了。北方汉人重归中国。中国也就更强大了。”李纲地声音不由自主地高亢起来。“使相举旗造反。浴血奋战。为地是谁是为你自己地荣华富贵。还是为了天下百姓地生死天下太平。国富民强。使相个人地荣华富贵有了。百姓也可以安居乐业了。这难道不是使相为之奋斗地目标”
李虎心有所动。他想到了龙化。想到了龙化地汉人跪在自己面前。哀求自己带他们回家。这是一个承诺。自己做到了。带他们回家了。但然后呢是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还是把他们推进更加苦难地深渊
“党项李氏也曾是大宋地藩镇。但他们野心太大。要拥兵自重割据自立。李元昊建国称帝。李氏地目地达到了。他们做了皇帝。成了皇族。尽情享受。但百姓呢那些党项人呢那些当年追随李氏一起造反地党项人、吐蕃人、回鹘人和汉人呢他们得到了什么战争。连绵不绝地战争。一代代地将士埋骨荒山大漠。一代代地百姓痛苦不堪。李氏皇座下面是累累白骨。是百姓地痛苦。是百姓地哭号。
”
“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群体的荣辱兴衰的背后,是成千上万、是一代代百姓的血泪和枯骨,难道这就是使相希望得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