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29章 当事人的口供(1 / 2)

“既然你如此在意此事,那我们便即刻起身,前往刑部调查此案吧。”梅长歌神情平淡的说道,“还和从前一样,兵分两路,你去验尸,我去找当事人聊聊天。”

可以说,叶缺和梅长歌的查案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叶缺是仵作,又是痕迹检验的高手,自然习惯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凶手遗留在案发现场及死者身体上的蛛丝马迹,来推断凶手的整个行凶过程。

但梅长歌呢,则擅长从嫌疑人的口供和凶手的行凶过程中,寻找到可能的破绽,继而锁定嫌疑人的基本特征。

这两种断案推理的方法,殊途同归,相辅相成,反倒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莫少军是案发时,在学堂给崔平等人授课的老师,因此最先出来,接受梅长歌的问询。

“你不要紧张,先喝口水,随便说两句话吧。”梅长歌屈起手指,敲了敲桌子,沉声说道。

“是是是。”莫少军舔了下略显干燥的嘴唇,苦笑道,“我是今年刚到国子监,教授策论的先生,因为家中贫寒,父亲患有重病,所以当萧大人对我说,他想在外面办个学堂,问我有没有兴趣去做个兼职老师的时候,我便满心欢喜的答应了。”

“梅大人出身世族,想必不能理解我们这些寒门子弟的艰难。”莫少军愁眉苦脸的说道,“我当时想的挺好,在学堂兼职,人虽然累了些,但一个月能额外有二十两银子的收入,也算是很高的薪水了,哪知道竟然遇到了这种事情。”

“哎,这下可好了,也不知道国子监教书的营生,还能不能保得住了。”莫少军轻声抱怨道,“也是怪我太贪心了,这等发财的好事,哪里就能平白无故的落到我头上。”

“莫少军,如果你还想走出刑部的监牢,早点回家伺候你的双亲,我劝你,最好爽快点,把你知道的都说出来。”梅长歌冷冷的说道,“省得浪费你我的时间。”

莫少军只觉得心口冰凉一片,脑中嗡嗡作响,心里又个声音一遍又一遍的在问,怎么办,怎么办,她已经都知道了。

沉默许久,莫少军终于说道,“梅大人,真不是我推卸责任,那些小祖宗们,我实在是管不了啊。”

“哦”梅长歌蹙眉道,“你话怎讲”

“学堂里的那些学生,大多是别的地方教不了,或者是不愿意教的,才会送到我们这里来。虽说他们不全是世族子弟吧,但至少也得有个很不错的爹,要不哪里能和萧大人攀上交情呢。”

“这些小祖宗们,体罚是万万不可能的,便连责骂两句,都要看他们的脸色。”莫少军苦哈哈的说道,“别听那些大人们嘴上说的好听,说什么,既然送到学堂里来了,那就全听先生的,随便打随便骂,您可千万不要客气。”

“我一介布衣,有几个胆子,敢对他们动手,我又不是活得不耐烦了,您说是不是”

“那案发当日,到底发生了什么”梅长歌沉声说道,“你且细细说来,切不可有所隐瞒。”

“是这样的,梅大人。”莫少军双手紧紧的握在茶杯壁上,惴惴不安的说道,“崔平在学堂里,其实是一个异类,本来大家都是纨绔子弟,一起吃喝玩乐,一起逛青楼玩女人,谁也不比谁特殊。”

“崔平这孩子送来的时候,他哥哥崔云,一直说他顽劣,让我一定要好生看管云云。可没成想,他居然成了这座偌大的学堂里,唯一一个,是在正经读书的孩子,而且进步很快。就在上个月,我还同崔御史说,按照崔平进步的速度,或许真的有可能,能够通过国子监明年的春试。”

从崔云的官职来看,实际上还远远达不到御史的范畴,但在民间,通常会把在御史台供职的官吏们,统称为御史,莫少军自然也不例外。

“然后呢”梅长歌再次追问道。

梅长歌从莫少军说话时忐忑的神情,不难看出,他的话,只说了一半,甚至是一小半,他的确知道些什么,否则便不会如此局促和不安。

“崔平在学堂里,一直受人排挤,经常有人寻些无关痛痒的由头,特意跑去找他麻烦。”莫少军说到此处,突然抬起头,为自己分辩道,“梅大人,你可以去问问,这些事情,我都是同萧大人说起过的,可是他让我不要多管闲事,还说崔平好歹是凉州刺史崔颢的儿子,他们不会把他怎么样的。”

“我听了萧大人的话,的确稍稍安心了一段时间,但后来事态愈演愈烈,于是那天,我趁着崔御史来学堂接崔平回府的机会,向他暗示了这件事。梅大人,我发誓,我说的已经够清楚的了,以崔御史之能,是万万不可能听不明白的。”

“难道崔云听了这些话,竟没有一点点的表示”梅长歌不解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