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54(1 / 2)

喜色收了收,默默站在那里不说话了。

等众人都到期后,钱里正才环视一圈,开口道:“我想诸位都知道,这做豆腐的方子,是三娘想拉扯我们一把,无偿送给我们村的。这一个月来,家家户户都凭着这做豆腐的营生,赚了不少钱。”

“但是,你们不要以为这营生给你们赚钱了,这方子便是你们的这是钱氏宗族的,这是金溪村的”

“钱力家的,前几日把做豆腐的房子教给了外嫁上田村的女儿,上田村也开始有人做豆腐了。这要不是钱乙挑着豆腐去了上田村,咱们还不知道这个事情”

钱里正十分气愤,他跺了跺手里的拐杖,怒声道:“这是在挖咱们金溪村的墙角”

自打云笙宣布要把做豆腐的方子交给他们后,钱里正就组织了不下于三次的大会,每次都强调村里未出嫁的娘子不准接触,以免嫁人后方子外流,损害了村里的利益。

钱氏宗族凝聚力强,对族长的话比较尊崇。故而钱里正发话后,即便疼爱女儿如钱东,也没有想着把豆腐方子交给女儿,而是想办法让她去三娘那里学艺。

听到钱里正的话,乡邻们立刻将目光投向了躲在角落里的一家,围住他们纷纷讨伐。

最后,钱氏宗族决定,钱力一家半年内不得再做豆腐营生,一旦被抓,便逐出宗族。

第87章 、金溪菜肴四

钱力家里的石磨被没收了,由钱里正保管,半年之后再还给他们。这样一来,他们若想再做豆腐,就必须去村里公用的石磨那里磨豆浆。

公用的石磨就在云家小院跟前的草亭子里,人多眼杂,等着排队的人不少,他们肯定没有机会。

再者,便是能顺利磨了豆浆,煮豆浆时会有香味飘出,大家一闻便知道他们有没有偷偷在做。若是关上门,煮豆浆的热气会不会顺着门缝往外跑不说,大热天的把门关地严严实实也太惹人怀疑了。

最要紧的是,若是偷偷做豆腐,后果太严重。

在这个世道,没有宗族的人,就像是无根的浮萍,谁都能欺负。

又渐渐过了一月,金溪村的人发现,豆子越来越难收了。豆子不是主要食量,村里各家都会储藏一些,但不会太多。

譬如钱东一家,是把豆腐卖到县里去的,收的是一月一次的铜钱,家里的豆子用完后,便要去别处收购。

而村里的另一些人家,是挑着豆腐去其他村里卖的。在乡下的人,手里都不大有钱,便是有几个铜板,也是紧紧攥在手里不能动的。故而用甚换豆腐的都有,譬如粗粮、黄豆、布帛等。卖豆腐的人也不计较太多,基本上能收的都收。

故而,相比较而言,反而是在村里卖豆腐的人,把原料备的足足的。

但是近段时间,无论是往县里卖的,还是往村里卖的,都发现豆子的收购越来越困难了,不是收不到,就是价钱太贵。

成本的增加,导致豆腐的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导致了大量客户的流失,豆腐卖不出去便积压在家中,只能由家里人吃掉。

金溪村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钱里正急的上火,嘴巴上长了两颗大脓包。

无奈之下,他急急忙忙地让钱三拐套了驴车,将他送到了云笙家里。云笙听说这事后,想了想便问道:“是不是有人提前收走了大量豆子,不想让你们做豆腐之前不是说豆腐的方子流出去了”

钱里正恍然大悟,立刻又急急回去,让人去上田村调查。调查之后发现,大量收购豆子的人是下衣村名叫李东和李西的两兄弟。

钱力家外嫁的女儿钱二妮三年未生育,在婆家过得很不好。为了讨好婆家,她将自家母亲让她将方子牢牢捏在手里的嘱咐抛到了脑后,一股脑儿的都告诉了丈夫和婆婆。

她的丈夫和婆婆卖了没几天豆腐,上田村的人便被禁止进入金溪村了。

此事属于上田村理亏,村里周氏宗族的族长便捏着鼻子认了,然好不容易知道了豆腐方子,哪能轻易放过,便要求周大郎把方子交出来,让族里的人都有个营生。

钱二妮的婆婆气不过,但又拧不过宗族的大腿,只能不情不愿的交出方子。之后一气之下,她便把方子给自己疼爱的女儿做了嫁妆,带出了上田村。

而钱二妮的小姑子所嫁之人,正是下衣村的李东。

李东和李西的脑子灵活,拿到妻子的方子后,他立刻和弟弟一起将周围村子的豆子都收购一空,然后开始大量做豆腐。

打探清楚后,钱里正愁眉苦脸。本是一件为族人谋利的好事,哪知道因为一个外嫁女变成这样,无奈之下,他只好又去找了云笙。

云笙倒是不怎么介意方子流出村子的事情。当初她决定做豆腐,是因为做豆腐简单,能给大家都添一个营生,尝到过赚钱的味道,就不会死守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上。二来是因为这件事女子也能做,男子是田地里的主要劳动力,能赚钱的豆腐便能把在家劳作或在田里帮忙的女子们解放出来,再者娘子们能够大量给家里赚钱后,就能挺直腰杆说话,女性地位的提升,光嘴巴上说说是没有用的。

不过钱里正和钱氏宗族毕竟帮她良多,她也不能当着他们的面说这谢心没肺的话。

想了想,她问道:“乡邻们总是挑着豆腐去别的地方卖,难道就没有人来村里买”

钱里正道:“自然也是有的,不过大伙儿想多赚一点钱,便留娘子们在家里卖豆腐,郎君们挑着担子去外面卖。”

云笙便道:“既然上田村和下衣村都开始做豆腐了,那索性大家一起做。”

“此话怎讲”

云笙理了理思路,道:“豆腐是咱们金溪村先开始做的,那便是咱们的豆腐最正宗,所以一定要把金溪豆腐的名声打出去。西里山下不是有个亭子去亭子里立块碑,把这事儿刻上去,让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到。”

自从云笙在山里猎了蛟蛇后,许多外村的年轻人都会去山脚下转一转,偶尔也会有人上山猎点猎物,不到半山腰便立刻返回,倒也没出过甚事。

钱里正点点头,这是必须的。不仅仅是立碑,他还要计入宗族要事中,只要钱氏宗族在,就没人能抢了这做豆腐的头功。

云笙又道:“咱们村里一家人都去做豆腐,那实在是太浪费了。钱叔,你不妨牵头,在村里建一个豆腐作坊。”

“豆腐作坊”钱里正疑惑不解:“大家都会做豆腐,还建那豆腐作坊作甚”

零散作业怎么比得上集体作业

云笙道:“做豆腐毕竟不是甚难事,有心人想学便能学了,更何况现在方子已经流出去了。钱叔牵头,大家集资,把豆腐作坊建起来,然后统一安排村里的娘子们去磨豆浆,点豆腐,再安排几人统一去外面收豆子。做好的豆腐一部分送到县里的各家酒楼,一部分就在县里租个店面专卖,剩余的,便欢迎下衣村和上田村以外的所有乡邻来购买。“

她大致描述了一下自己的构想,继续道:“倘若有人买的多,咱们便给他便宜一点,买的少,便原价卖给他。譬如钱东婶子这些自己做营生要用到豆腐的,自家做也行,去作坊买也行,总之不能白拿。作坊赚到的钱,按月或是按半年给乡邻们结算一次,这结算也是有讲究的,譬如建作坊时交钱最多的人,那他分到钱的比例也要最大,还有在作坊里工作的娘子和郎君们,也要按月支付他们工钱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