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40章 :被困接云(1 / 2)

沙月王穆合派出去的探马陆续回报,大禹京城方面对恭亲王的事情封锁的很严,探不到一点儿有用的消息。但是,许城的铁矿确实已经掌握在睿王萧璟的人手里了。

“果然如此”,穆合心中暗想。当他得知哲别被羁押入天牢的时候,很快就联想到了许城的铁矿,马上下令停止一切与矿山的来往。

穆合心里很清楚,一旦大禹查实了矿山的事情,哲别就算不是死罪,也得被终身囚禁。更何况还有之前的马兰沟一役和许多其它的事情。

十年前,大禹在马兰沟一役中损兵折将,狄老将军以身殉国,十万支羽箭和大量的粮草不见了踪影。当时,骁亲王将矛头指向了太子萧世擎安排在户部任职的孙侍郎,说他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定是资敌叛国了。嘉和帝更是在盛怒之中下令将孙家满门抄斩。

当时不少支持萧世擎的大臣也都受到了牵连,或被罢官、或遭流放,令太子一派的势力大为受损。

其实,事情的真相是穆合从哲别那里事先得到了大禹军队的行军路线、辎重等消息。他暗中派人将消息透露给了当时还是盟主的兹兰王,兹兰王听后便在马兰沟布下重兵伏击大禹军队。

当大禹军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马兰沟的时候,便遭到了兹兰人的伏击,最终全军覆没。狄老将军统帅的这支人马是大禹的精兵,将士们个个都是以一当十的勇士,他们虽然倒下了,但占尽了地势的兹兰人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只能说是险胜。

就在经历过一场恶战,已经筋疲力尽的兹兰人刚要搬运辎重的时候,大禹的援军到了。兹兰人远远地看见那铺天盖地的大禹旗帜,实在是无力再战了,只好丢下辎重匆忙撤出了马兰沟。

兹兰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些所谓援军都是由沙月兵士装扮的。穆合命令前几排的沙月兵穿上大禹的军服,大家一起摇动大禹的旗帜,愣是把兹兰人给吓跑了。那十万支羽箭和大量的粮草就这样落在了未损一兵一卒的穆合手里。

事后,穆合又刻意将祸水东引,使得嘉和帝震怒,派了定国公和宁世子驰援西疆,宁世子使出妙计,连下兹兰两城。最后,双方都打不动了,只好又回到了谈判桌上。这件事从头到尾,穆合是最清楚真相也是获利最大的那个人。

“哲别是我沙月的福星,要怎样才能把儿子救出来呢”穆合心里琢磨着。

大禹的天牢里,恭亲王萧世恩脸色苍白的坐在铺着薄褥的床板上。虽说这里是天牢,但萧世恩是皇族,又是亲王,因此关押他的这间牢房的条件还不算太差。有被有褥,饭菜也并非难以下咽。可这些与往日的锦衣玉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那些饭菜就放在那里,萧世恩一口也没有动过。

近两天,他的身体越发差了。他心里清楚,自己这从娘胎里带来的毛病是无药可治的,只能是对付一天算一天。眼下的这种情形,也不知道能对付多久。

他一向很讨厌这副孱弱的身体,动不动就痛、动不动就病;他也很讨厌别人看他时那好奇的眼神,仿佛自己是一个怪物;他更讨厌大禹皇族对他的轻视,他是那个离皇位最远的皇子。虽然他从小就聪明好学,但依然改变不了什么。

对于名义上的父亲和亲生的父亲,他也是怨恨的。他怨恨嘉和帝把母亲硬夺了来,让他从小就失去了母亲,还带着一身的病。他也怨恨沙月王,当初为什么不象一个男人那样把母亲抢回去,而让自己的儿子流落异乡。但无论怎样,萧世恩清楚,他是不可能活着走出这座天牢了。

睿王府里,睿王萧璟正拿着凤依依拿来的那份血书仔细的查看着。所谓血书不过是一块被撕下来的袍角,上面用鲜血写了“内奸”两个字。

睿王手里拿着那份血书,对凤依依说道:“我不大熟悉孙侍郎的笔体,不能断定这是否是孙侍郎所写。那个老乞丐现在何处”

“我留了人跟着他,应该还在皇觉寺附近。”

“鹫”,睿王对着门口喊了一声。

“属下在。”

“天黑之后,将那个老乞丐悄悄地带到王府来。”

“是”。

晚上,老乞丐被鹫带到了王府,萧璟和凤依依屏退了所有人。凤依依亲手倒了一盏茶,送到老乞丐面前,“老人家,先喝盏茶吧。我知道你不是疯子,你定是知道些什么。老人家,不要怕,那位就是睿王爷,我就是睿王妃。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老乞丐收起了脸上一贯的痴傻笑容,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凄苦之情,他用双手捂住脸,蹲在地上痛哭失声。

当老人的情绪稍微平定了一些之后,向睿王和凤依依讲述了事情的始末。他并非孙府管家的哥哥,他就是孙府的大管家孙平,是孙侍郎最为信任的心腹。孙平和兄长相差一岁,相貌酷似,加之在监牢里大家都是蓬头垢面的,于是在探监的时候,兄长便和他换了衣衫,替他而死了。

当年,孙平跟随孙侍郎负责为大军押运粮草和箭支。途径马兰沟时遭到了兹兰人的伏击,孙侍郎深感其中蹊跷,怀疑大禹有人私通兹兰,便写下血书,命孙平无论如何也要活着回到大禹,自己则力战而亡。

孙平躲在尸体堆里,逃过了西夏人的砍杀。他泣不成声地回忆道:“当时,大军中也有一些人侥幸活了下来。我们躲避着西夏人的追杀,往大禹的方向跑。可谁知、谁知,跑到大禹边境的时候,却有大禹人在截杀我们。只因小人穿的是普通百姓的服饰,才险险躲过,呜呜呜”

听到这里,睿王萧璟的拳头攥得嘎嘎响。“那后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