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高顺因此,当日闻名青州,不久后又名扬天下。
开学典礼结束后,高顺命典韦率领一百部曲拉着几车财物,护送郑玄返回不其山的康成学院。郑玄不贪财,在高顺好言相劝下才收下所赠财物,用来扩大康成学院。
而高顺的小师弟郑恩却留在了东注山巅的高密蒙学。与之相伴的,有太史慈、王脩、孙邵、是仪、张逸、许慈、程秉、郗虑和刘琰等一干少年俊杰。这些少年俊杰中,一部分是慕名而来,一部分是郑玄介绍而来。
于是乎,在大儒郑玄的帮衬下,高顺立德和立言的大业在偏僻的青州高密县,拉开了序幕。
安顿好年轻的学子后,高顺也亲自上阵,每隔一日便攀上东注山巅,传授自己撰写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算术经、晋民要术和各种兵法等。荀攸和荀彧等人,也会抽空来授课。
即便如此,高密蒙学还是缺少授课的老师。这一日,联袂来访的几位高士,总算解决了高顺的燃眉之急。
第二十二章 大汉字典
这几位高士,是游学天下的管宁、邴原、华歆、王烈和张俭等人。
王烈字彦方,青州平原国人,年近四旬,是闻名青州的名士。张俭,字元节,徐州东海郡郯县人,已年近六旬,虽是满头银霜却精神爽朗,腰不驼腿不颤。他们几人闻听高顺创办高密蒙学的义举,特来一观看个究竟。
高顺授学和其他名儒不一样:蒙学学子,每日清晨必须列队出操,学习射术和骑术;下午时分,还要下山参加田间劳作。高顺当然也是如此,和一千多名学子一样同劳同食。
王烈听完介绍后很是不解,问高顺:“德厚兄为何如士伍一般操练学子”张俭等人闻听此言,也是一脸好奇的看向高顺。
高顺见此,脸含笑意道:“彦方公士伍操练是培养学子遵守律法和互相合作的精神,也是为帝国培养郡将之才。让学子参与劳作,体悟农事艰辛,为帝国培养一县之令耳”
“哦”众人闻言后,方知高顺苦心。
借此机会,高顺邀请几人,驻骅高密蒙学给一干学子授经,薪酬自然不菲。张俭受党锢之祸,到处东躲西藏,见高顺承诺安全后,自然愿意留下。王烈对高顺的教育理论有兴趣,也愿意留下。
管宁、华歆和邴原三人,都是二十出头的青年,正游学天下,既可在高密蒙学中借阅高顺添置的经书,又可传授不识字的学子读三子经等开蒙书籍。高顺还给予一些俸禄,他们自然要留下来盘桓一些时日。
有了他们的加入,高顺创办的蒙学总算稳定下来。可是,还没过几日,华歆脸含愤色的走来跟高顺辞行。
华歆字子鱼,平原国高唐县人。比高顺小了两岁,风度翩翩气势不凡。高顺每次来蒙学书院时,他总是恭恭敬敬以礼相待。高顺对他印象不错,满以为能招揽至身边。谁曾想,还没几日,他便要离去了。
高士既然要走,高顺也无法阻拦,送上一些程仪了事。入夜后,高顺在书院的书房里编写书籍,经常在书院里打理行政的荀彧来访。
二人坐定后,荀彧含笑道:“呵呵德厚兄华子鱼是被管幼安羞辱走的”说话间,荀彧对华歆的离去,好像很高兴。他口中的管幼安,便是管宁了。
管宁字幼安,北海国朱虚人士,是管仲后裔名门之后。他身高八尺左右,也不善言笑,颇有几分威严。
见此,高顺诧异:“同州乡党,友谊的小船怎么能说翻船就翻船呢”一念至此,他脸色不变的问荀彧:“这其中有何缘故”
荀彧现在愈发喜欢成熟的高顺:喜怒不行于色,再大的事情也不着急颇有长者风范。他闻言后便收敛笑意,缓缓说道:“管幼安认为华子鱼道德有亏,不愿与之为友小弟也认为如此,兄不可招揽此人,会辱没兄之名声”
见高顺不解,荀彧便把前因后果都告知高顺。华歆、管宁和邴原三人闻名青州,世人称之为“一条龙”。华歆为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才是龙尾,三人才名可见一斑。
前几日,华歆和管宁在山脚农田里劳作,发现一块马蹄金。管宁认为此金归于高密蒙学应该上缴,华歆却把一金留下以备往后的游学盘缠。二人因此而不和。
近日来,华歆每次见高顺来学院,都立即中断学习主动靠近高顺,和高顺套近乎。管宁见此,认为华歆是小人,主动接近权贵。于是乎,他掏出小戟割破和华歆同座的草席,和华歆割席断交。
“嗯”听到这,高顺轻哼一声。他含笑道:“华子鱼此人心怀大志,倒是可以招揽。但是,能御之者必定权倾朝野方可管幼安此人是君子,很难招揽为宾啊”
“哈哈哈德兄果然目光如注”闻听此言,荀彧朗声大笑起来。因此,他心中愈发亲近高顺,认为高顺又有识人之能,定会权倾朝野的。
荀彧高兴的大笑,高顺却不爽了。他命人请来管宁,要会一会这位龙尾。
管宁身材很高比高顺也矮不了多少,却有绣瘦。待管宁坐定后,高顺脸色严峻的说:“幼安兄小弟有一本鸿篇巨著需要你来帮忙,兄意下如何”
“德厚兄又有大著作小弟能帮忙么”闻听此言,管宁脸露惊讶之色,惊呼道。
“呵呵”见管宁果然上钩,高顺心中暗笑。虽是如此,他还是脸色不变,严肃的表情说着话,“小弟正在编著一本大汉字典,恐怕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完成啊”
“大汉字典”闻言后,管宁低声重复一句。眼露精光的看向高顺,算是明白了高顺的打算。
见此,高顺把自己的想法告知管宁:大汉字典用楷书撰写;定义偏旁部首;用简易偏旁部首做音标,来标注汉字;可用偏旁部首、拼音和笔划数来检索查询;引入标点符号做句读等等。这本鸿篇巨著恐怕不下百万字
“德厚兄这等巨著一旦编成可造福万代如此功德之事小弟愿全力以赴,至死不悔”管宁闻听此言,当场慷慨承诺。他还是热血青年,最易被蛊惑收买,比起招揽华歆来说要简单多了。
于是乎,热血沸腾的管宁,也拉来二十二岁的邴原参与此事,放弃游学天下的理想了。
邴原字根矩,也是北海国朱虚人,和管宁是乡党。他少年丧父,家境贫寒,全靠他人资助才完成学业,深知寒门弟子求学之难。
其实,青州“一条龙”能来高密游学,也全是邴原鼓动而来。见高顺又要做如此大功德的好事,邴原当然义不容辞,一口应下此事。他和管宁一道埋头高密蒙学,开始为编撰大汉字典做准备。
几日后,荀彧发现高顺没费吹灰之力,突然招揽到了管宁和邴原两位大才做门客,愈加钦佩高顺。他含笑问高顺:“德厚兄兄不是说管宁最难招揽么,兄怎么会如此轻松乎”
“呵呵因人而异也”高顺含笑答。他心中其实还有一事未说出来:管宁因为性格原因驱逐了华歆,高顺这是在惩罚管宁而已。
第二十三 瘟疫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