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看了看那少年,开口道:“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
少年硬邦邦的道:“王钧,十七岁。”
未央失神,叹息道:“十七岁啊,青葱岁月,正是该建功立业的好时候。”
王允朗与王钧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位把自己叔侄二人找来,到底是什么事情。
未央缓缓开口道:“我交给你们一件事情,你们能接下吗只要此事做成了,你们王家重振家业,乃是轻而易举,至于报仇什么的,你们随意就是,我不会阻拦的。”
王钧嘿嘿冷笑,你不会阻拦,你手下的人随便动动手指头,也不是王家所能抵挡的,就算是王家恢复往昔的荣耀,也不可能,更何况是施舍的荣耀
未央仿佛看透了他的心思,慢悠悠的道:“你要是有能力,自然能做你想做的事情。”
王钧身躯一颤,想到了当初王家灭门之时,未央如魔似神一般的身影,非人力所能为,不由眼神黯淡了下来。
未央继续说道:“我要你们做的事情,就是现在我们在开封做的事情,不需要你们做太大,也不需要你们到处宣传,我只需要你们王家的名头,你们在江南,做与开封一样的事情。”
王允朗大惊失色,开封将要发生的事情,是要翻天覆地的,是要死人的,而且要死很多人。
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可以说是大宋开国以来,最残酷,也是最暴烈的战争。
置身于这场战争之中,别说是人,就算是上古神兽复生,只怕也会被撕得粉碎。
“大人”
未央摆了摆手,堵住了王允朗的话,笑道:“既然要你们做事,自然要给你们便利,蓬莱新研制出来的各种产品,你们王家可以代理,蓬莱最新的技术,允许你们王家使用。”
王允朗还待再说,王钧斩钉截铁的道:“这事我答应了四叔,如今大宋日新月异,都在寻求改变,而改变的源头,就在蓬莱,说白了,就是在未大人。
既然未大人看得起我们,我们就算是拼一拼,也是可以的。”
未央赞许的看着他,开口说道:“万一败了呢”
王钧摇头,坚定的道:“这世界上见识过大人手段的人应该不多,因为不多,所以他们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对手。
很幸运,我见过大人的手段,知道大人有掀桌子的勇气与实力,所以我认为,大人不会败。
既然不会败,那么跟着大人,自然能得到我们家想要的。”
未央哈哈大笑道:“当初饶你一命,是不想绝了你王家的后,如今看来,有你在,王家早晚能重新崛起,他日就算是入朝拜相,也非难事。
王允朗,你王家儿郎,倒是聪慧,聪慧的很呐”
王允朗也欣喜无比,虽然他不知道这两人说些什么,但是却知道,自家大侄子似乎很得未大人赏识,这就够了。
能让未央赏识,他日平步青云,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王家未来可期啊
未央也看出来了,这王钧话说的硬气,实则是激将法一般,他认定了未央不会失败,现在不会失败,将来也不会失败,他甚至认为,未央若是想,能轻轻松松的收复诸国,能轻轻松松的碾压现在的朝局。
只是王钧也不知道,未央有如此能为,为何还要这么小心谨慎,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呢
“你们叔侄二人都是聪明人,聪明人做聪明的事情,现如今大宋交通四通八达,火车也通了,其实做事情没有你们想象中的那么难。
比如这次我送你们的东西中,有一个东西叫做发报机,可以在千里之外传递信息,这玩意是个过渡产品,你们先用着,过些时候电话那玩意发明出来,联络就更加发明了。”
叔侄二人面面相觑,不知道未央所说的发报机、电话之类的玩意儿,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是直觉告诉他们,这玩意不简单。
未央抱怨道:“这都几年过去了,电灯都用上了,老韩这家伙连电话都搞不定,看来我得回去一趟了,再留下些技术才行。”
第396章 杀杀人,作作诗
大宋皇佑二年十一月,益州自李顺、王均起义后,人心易摇,守臣得便宜从事,多擅杀以为威,虽小罪犹并妻子徙出蜀,至有流离死道路者。
时田况为益州知州、陕西宣抚副使,领掌武官三班使臣的注拟、升移、酬赏等的“三班院”。
蜀中军情紧急,田况数次催促大军平叛。
未央在庭院里,看着天空中飘落的大雪,脚下有两条金毛撒欢般的在雪里打滚,赵曦与未珩搁着老远,在屋子里探出了脑袋。
他看了看天空,又是叹了一口气,这数月以来,朝堂之上纷杂无比。
贾昌朝如愿以偿的得到了首相的位置,唐介往上挪了挪,宋痒成为了三相,令人意外的是,王安石没有更进一步,皇帝从外地把包拯调了回来,做了三司使,王安石依旧是个参知政事。
与此同时,同济书院提倡的义务教育,终于与传统的教育彻底撕破了脸皮。
为了保证自己读书人的地位,数月以来,同济书院的门口,一直有名士大儒前来挑衅。
同济书院只有曾巩、范纯仁,带着苏轼、吕惠卿等为数不多的学生,支撑的极为辛苦。
某一日,醉翁率领三百师生,从蓬莱而来,浩浩荡荡,绵延不绝。
浩浩荡荡说的是声势,绵延不绝说的是行礼。
暨行书院准备的比较充分,几乎把蓬莱的东西全部复制了一遍,送来了开封。
就连韩知止都把自己的爱徒陈景元派来,作为实验室的领头人。
墨家与公输家,也各自派了墨渊与梅尧臣前来,暨行书院的中生代力量,几乎抽调一空,前开只愿同济书院。
谁都知道,暨行书院如今执天下之牛耳,虽然书院学生未曾参加科举,但是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身影,每一件大事,都有他们的足迹,谁又敢小视
同济书院如同暨行书院的孩子,自然要百般呵护,不能随意让人欺负了去。
一时间同济书院声威大震,有醉翁坐镇的同济书院,一时间连战连捷。
就在这时候,江南金陵,王家声援同济书院,创办了一家清华书院,凭借着王家的声望与强大的人脉还有资金,清华书院竟然在悄无声息间完成了招生工作,当别人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暨行书院、同济书院、清华书院,三家书院一时间惊起无数风云,让不知道多少人暗中恨之凿凿。
谁也没想到,本来应该算是胜负手的同济书院,竟然是一个幌子,蓬莱的诸公,无声无息间创办了清华书院,来了一招移花接木,让不知多少人大跌眼镜。
三家书院互为犄角,互相呼应,就算是有些人想要做些什么,也已经悔之晚矣。
于是义务教育,以三家书院为起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