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所谓的祖宗之法是开国皇帝针对王朝建立时的情况制定的,时间久了社会环境早就变了,但是司马光不管这些,他们这些保守派就是要坚决执行,哪怕错了也不要紧。对于掠夺百姓财富倒不如说是掠夺商人官宦人家的财富吧,其实这才是很多大臣反对的根本原因,顺便介绍一下,司马光出生在官宦家庭。在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重新上台掌权,他立马废除了所有的王安石变法的所有内容,对,是所有
青苗法和免役法两个已经被百姓所认可,如此利国利民的好法也被废除,使得同属保守派同的尊重事实的官吏也坚决抵制,气得苏轼跺脚大骂:真是司马牛,司马牛。宋神宗和王安石十几年的心血,一朝被全部废除卧病在床的王安石听到此消息后经受不住打击,痛苦万分离世
自司马光全部废除王安石变法后,大宋王朝的灭亡已经指日可待从此之后大宋王朝再也没有敢于变法的志士,也没有可以变法的环境。
虽然在司马光之前大宋王朝大臣之间也存在派系斗争,但是毕竟规模小、斗争程度相对较低,并没有对大宋王朝产生太大的影响,然而自从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掌握朝政大权后,开展了针对当年改革派一系列的打击报复,甚至是同情改革派的中间人士也遭到了打击,如苏轼只是认为王安石变法有可取之处,就遭到了无情的打击。司马光将改革派视之为敌寇,不管好人坏人,不管有功有过,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员,只要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全部受到了严酷的迫害
从此之后大宋的朝堂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是有保守派和改革派两大阵营。自此大宋王朝朝堂之间斗争愈发激烈,大宋王朝的党争从此掀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的序幕大宋王朝内部党争不断,再也没有精力解决国内矛盾,更没有国力应对辽、西夏等少数民族的威胁,灭亡已经是指日可待。
对外却是一味退让、不思进取只求苟安,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他竟然把宋神宗和王安石时期夺取的西夏之地退还给了西夏美其名是为了大宋长期的和平稳定可怜众多将士用鲜血换来的土地就这样被出卖,大宋王朝一直没有产马的地方,好不容易夺取来的就这样被废弃最重要的是北宋夺取的西夏土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可保整个西北的安全,而且给入侵大宋的辽军造成侧翼的威胁。通过此次退还,也造成大宋王朝自此之后国策发生了巨大变法,再也开拓疆土的决心,只求自保只求苟且,仅此而已。
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时,朝中很多大臣看到了变法的好处,不愿意全盘废除,司马光就大肆重用听他话的奸佞之徒,特别是他重用了以蔡京为代表的一大批奸臣。从此之后朝堂之上乌烟瘴气,朝纲混乱,再也没有人心忧天下百姓,只是争权夺利。
结果后来哲宗皇帝去世后,向太后按照旧制临时执政,拒绝文武百官的建议,强行立宋神宗第十一字赵佶为皇帝,就是历史大名鼎鼎的宋徽宗大宋王朝立国之日起就是严令后宫不得干政,所以历代皇后、太后从来没有真正掌握大权,更不要说拥立皇帝了,然而正在司马光的支持下,这一切都发生了。自己口口声声说要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实际上呢连宋徽宗这样品德败坏没有治国之才的花花公子在文武百官强烈反对下都可以被立为新皇帝到底是谁在废弃祖宗之法呢这就是所谓的贼喊捉贼吧
未央对司马光的感觉十分矛盾,大多基于此。
一个才华横溢,本可以改变天下的人物,生生的葬送了天下。
他与王安石不同,王安石锐意进取,虽有不可取之处,毕竟还是为了百姓着想,司马光确实彻彻底底的保守派,死心塌地一条路走到黑。
第414章 西夏的问题
司马光很是恭敬,可以说是一种让未央都挑剔不出任何毛病的恭敬,面对司马光,未央有种无从下口的感觉。
“司马君实,你如今是馆阁校勘,朝堂上也算有一席之地,出身尊贵,进士及第,何必趟这趟浑水需知道,有些事情,一旦踏进来,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场。”
司马光微笑道:“未大人,下官虽然不明白大人为何对下官有偏见,但是下官要说明一点,我对大人的义务教育,绝无半点不认同,反而认为,义务教育若是推行,我大宋势必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昌盛大世,从此以后,四夷之内,再无敌手。”
未央皱了皱眉头,他叹了口气,说道:“你就是那所谓的沙子吧”
司马光不明其意,怔怔的看着未央。
未央没好气的道:“既然阻止不了,那就掺沙子,这种事情文人干的熟溜,想来你就是他们放出来的沙子,打算顺着我的指缝渗进来。”
司马光微微躬身道:“大人打算阻止下官吗”
未央不耐烦的摆摆手道:“你说错了一点,义务教育不是我的,是圣人的,是天下的,此乃大势,不可阻止,既然你要做沙子,那就去做,不要来找我,也不要来问我,不然后果难料。”
司马光依旧是那副气死人不偿命的君子模样,笑眯眯的道:“如同钱家,如同王家,或者是崔家大人,下官虽然不才,但是绝无造反的心思,想来大人的雷霆手段,还用不到下官的身上。”
未央冷笑道:“不辞烂醉樽前倒,明日此欢重得无追随不忍轻言别,回首城楼没晚烟砸缸的,你变了。”
司马光一愣,这首诗是数年前所做,那年司马光接到诏旨。调他担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赴京之日,僚友们空府出动,置酒为他饯行。司马光为大家的热情所感动,即席赋诗,那时司马光意气风发,虽然宦海茫茫,风云莫测,但仍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京都。
至于那句砸缸的,司马光是摸不着头脑。
如今再次听闻,司马光也不由唏嘘,不知何时,竟然违背了初心。
“大人,常言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人在朝堂是一个道理。”
“你父与庞相公为友,当年也是庞相公提携你,我不论你想做什么,最好想清楚,值不值得。”
司马光再次躬身,恭敬的道:“斯人已逝,何必再说老相公为人清廉一生,却落得如此下场,下官没有能力去问,也不敢去问,只是想为这天下,做一些事情罢了。”
未央点头道:“如此最好,你去找曾子固,在书院谋个职位吧。”
司马光躬身致谢,未央转身就走。
。。。。。。
“师父,砸缸的是啥意思。”赵曦忽闪着漂亮的大眼睛,好奇的问道。
未央一愣,旋即哈哈大笑道:“据传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所以为师称之为砸缸的。”
未珩不服气道:“师父说错了,司马君实乃是当朝鼎鼎有名的神童,奇闻趣事,多有流传,但是却没有砸缸的这段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