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49(1 / 2)

d的税费的存在。

柞蚕的蚕丝是一种天然的纤维,没有桑蚕丝那么的出色,它较粗,是普通家蚕丝接近10倍左右,色泽也不太明亮,制作出来的织物,不如桑蚕丝那么的美轮美奂,却是天然的制作弓弦的材料,黑暗色,在丝绸上面,是绝对要不得的色彩,哪怕是在21世纪,发明了一种专门漂洗的化学物品,也不可能改变太多,最终也不可能做成衣物,只能够做成蚕丝被的内部。

蚕丝都相当的长,最长的蚕丝,有3000多米,榨蚕丝要稍稍差一点,1500米左右,大部分都不超过1200米,无论是3000米,还是1000米,都是一个很长的概念,不存在不满足长弓的需求,因为最长的长弓,也才19米左右,跟几百米的距离,怎么也足够了。

赵信当然知道,单纯弓弦的材料,亚麻丝是最好,它不会受到水的影响,在雨中,大部分弓弦都会受到影响,包括丝绸也不例外,亚麻不会,亚麻丝需要进行粘合,混成股之后才能够用,不是短时间能够制作好的,蚕丝目前能够找到的最好的材料。

在参观的时候,参观过丝绸坊,赵信也就直奔哪里,在专门抽丝剥茧的地方,找到了蚕丝,是榨蚕丝,被抽出来,放在那里处理,一股就是很长的一片,最少也有1000米以上,显然,苗家庄的柞蚕的质量非常好。

这是大村庄的好处,换成一个三五十户的小村庄,不可能有这么大规模木匠坊,丝绸坊,换成其他地方,也能够找到这些东西,无论是榆木,还是蚕丝,在中国都不少见,只是没有这么多的方便,花费的时间会更长。

赵信要的是快速,不然的话,完全可以做成最好,挑选最合适的榆木种类,不是这么的随便到了木匠坊找寻,弓弦也可以慢慢得用亚麻丝编制,就可以替代,效果要差一点的丝绸。

赵信心中,又有一个更大的期望,相对于亚麻,整个中国的丝绸产量非常庞大,与其扩大亚麻的产地,还不如在最大限度增加桑蚕的产出,中国种植桑树柞树,养殖桑麻数量很庞大,技术也相当的成熟,这会成为最主要的弓弦来源,再加上中国传统优势的榆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拥有大规模装备长弓的可能。

抽好的丝之中,挑出最为饱满的,长弓够长的关系,最少也要是16米,17米的更好,柞蚕丝的数量不少,赵信挑选最长的那种,全部挑选了最长在1200米以上,挑选了的10根左右,以1根为一股,多重折叠,17米长的弓弦,每一股最少有700股到800股的样子,榨蚕丝比蚕丝粗的多,多重折叠之后,粗细程度达到4毫米左右。

换成蚕丝的话,就最少需要4500股到5000股之间,蚕丝比蚕丝大概粗了那么七八倍的样子,单纯的蚕丝,强度不大,可是近千股混合在一起,足以承受住强大的力量了,这也是所有细纤维强大的根源。

第一批弓弦,只准备做出来10根,只要实验成功,未来再扩大规模,到时候,整个苗家庄,能够招募多少,就准备多少,现在,就算是把全部的家丁和孙吉等人算在内,也就是24个,他们都是熟手,稍稍训练之下,就能够派上用场。

长弓手训练容易,因为他就是最简单的单体弓,弓力不太大,不会如同精锐的弓箭手那样,可能20箭左右,就会力量耗尽,最高只有1石左右的弓,大部分还是半石左右,会把弓箭手的挑选余地扩大,而不追求精准性,只是追求射速,又相对比较容易,长弓手从来都不是依靠精准射击存在的,拼单体的精准性,它跟短弓和反曲弓,有着巨大的差距,可是沉重的箭头,穿透力和快速形成密度的能力,才是长弓真正的用处。

一个精锐的弓箭手,需要考虑风力,曲线,甚至是射中对方的角度,可是长弓手,其中只要有一两个精锐,就能够带动所有人,大家多少的力量,对准哪一个方向,或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徐徐形成箭雨,依靠的是大规模的投射能力,这样训练的只是力量和对准某一个方向,用多少力量的攻击,难度大大的减弱了。

赵信要的东西很少,让苗远放心了,算下来,要耗费10个的榨蚕丝,对于整体没有任何问题,一批丝绸耗费的蚕茧就成千上万,蚕产出巨大,只要有足够的食物,就可以大量的产出,比起其他的难度小了很多,他还以为,赵信是来祸害这些丝绸,却这么少,完全没有问题。

丝绸,是一个做弓弦的材料,只不过都不是什么强弓,丝绸的弹性,不足以成为强弓的弓弦,打个比方吧,落月弓的弓弦,是一种合金,是在天然陨铁的煅烧处理之下,拉成的钢丝,拥有极强的任性。

一般的弓箭,是用动物的筋制作,大型动物的筋很长,可是要处理,保持弹性,拥有差不多的弹性,这也是中国古代少有长弓的的根本,弓弦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18米长的弓弦,可以做做成3个短弓的弓弦的时候,长弓根本就没有可取性,不经济这么一点,就足以让它被淘汰。

中国没有发展长弓兵,是跟中国战争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中国没有发展出来欧洲那样的重骑兵队伍和民兵队伍,而是专业化的士兵,所有士兵,都武装到牙齿,轻骑兵取代了重骑兵,成为了骑兵的主力,步兵之中,短弓兵负责近程的火力覆盖,远距离则由弩来完成,反倒是没有长弓的发展空间了。

当然了,中国最初的长弓兵,不是如同英格兰长弓这么的简单,易于寻找,在证明长弓不适合发展之后,就没有人在里面花费心力了,也因此,中国没有出现长弓,却恰恰错过了这个比较适合北宋的武器,相对于肉碰肉的步兵对决,弓兵和重步兵的组合,才是针对游牧民族的最佳武器,他的投射能力数倍于弩车和普通的步弓。。

第八十五章 弓箭海

作为一个历史学者,赵信对于长弓有兴趣,不但看了视频,也研究过中国历史上的长弓,在唐代之前,还是有一些单体弓的,不过哪一种单体弓,走的跟英格兰长弓,是完全不同的科技树,他更加重视强大的威力,普遍的弓力都大,由大力士来使用,作为战场破阵,或者精准射击来使用的。

这样的使用方式,不能说错,伴随着复合弓和反曲弓的逐步流行,同样威力前提下,更加方便携带的短弓,成为了发展的主流,单体弓,更多的是放在了弩车之上,或者是三床弩上,几乎已经失去了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