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02(1 / 2)

d何小西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鱼。

何小西往盛在木盆里的鱼看过去,只见两尾鱼还十分鲜活,扑腾起大大的水花。把旁边的其它物品都打湿了。

两条鱼都两斤朝上。脊鳍、尾鳍呈现红色,体侧鳞片为金黄色,十分漂亮。只看着,就感觉非常美味的样子。

何小西回忆一下前世品尝过的味道,确实美味。

大表嫂看鱼扑腾的厉害,赶紧喊她家闺女:“拿一个馍拍子来给盖上。”

又跟何小西解释:“馍拍子透气,用它盖上,这鱼回到家也不会闷死,鱼还是得新鲜着吃,味道好。”

大表嫂口中的馍拍子就是高粱杆用麻线缝起来的一个圆形的板状的物品。

这个时代的锅拍子{锅盖},缸拍子,馍拍子,饺子拍子,都是一样的物品。只是因为用途的不同做成大小不同。名字的前缀也各不相同。

不用说,这馍拍子也是跟木盆一样:家里现成的手艺人,缝一个馍拍子方便的很,这馍拍子你们就留下用吧,不用往回捎了,家里不缺这些。

前世,这位大表嫂就是这样的性格。用现在的人的话说就是:手指缝大,不会把护东西。

何小西一直以为她是因为那时候家里日子过好了才那样的,却不知道,现在就是那样了。或者应该说是一直都是那样。

告别大姑一家,中午时分他们就回到了煤城。一进家乡的地界,好像空气都比其它地方的清新。

陆友财这次没忘记要给小驹买桂花酥糖的承诺。问了几家店铺,终于买到了。兴冲冲的向何小西显摆。

何小西赏他一个大大的卫生眼。

他二哥看他都觉得他在亲戚跟前丢人,训斥他:“好了,赶紧上车,看你耽误多少事。”

二表哥还真没觉得这个表妹婿不好。就觉得他被何小西白了一眼,又被哥哥说了都不生气,定然是个大气随和的人。

回去以后跟大姑跟前一通好夸,害得大姑后来每次见到何小西都嘱咐她:你女婿脾气好,你也不能总欺负人家。

闹得一干亲戚都觉得陆友财在家不定怎么受气呢冤死何小西了,比窦娥还冤枉。

到了城北陆家租赁的落脚地,还没走近,就看到陆友富站在墙边往他们来的方向正张望。

陆友财见他神情不对,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情,纵身一跃从行驶的大车上跳下去,跑到他大哥跟前:“大哥,你怎在这里”

何小西也以为这位扶弟魔属性点多的是不放心弟弟们第一次出远门,早早来接人的。

陆友富脸上的表情特别纠结。

这么久以来,何小西从来只在他的脸上见到温文尔雅的微笑。何曾见到过他这样一副便秘一样的表情。

不仅如此,何小西觉得他看向自己的眼神也有些异样。

何小西一头雾水,不晓得陆家有什么事情是能牵扯到自己的,还能让陆友富这样一副左右为难,不好启齿的样子。

想起海城的时候,陆友贵那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十成十的把握能确定,陆友富这副样子是想让自己先开口询问。

何小西十分恶劣的想着:我就不问你,憋死你。

想套路何小西的陆友富,非常不幸的遇到何小西这样一位不按套路走的未来弟妹。

只能暗自气闷:往日做事看着挺通透的一个姑娘,怎么这么不懂察言观色啊

最终,陆友富不得不自己开口说事情的始末。“下通知了,国家今年开始征兵,够年龄的青年人都可以报名参军。”

听了他大哥的话,陆友财一副他大哥附体的样子,也频频看何小西。

看眼神是想让何小西理解他因为保家卫国,会不得已离家的苦衷。大有何小西让去就去,不让去就哭求的架势。

征兵这件事,何小西一直都知道。不是陆友财因为养猪养得好提干,前世他们两人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波折。

这种改变她一生命运的转折点,她怎么会忘记

但是,陆友财参军不是板上钉钉的吗跟自己的态度有什么关系陆友富至于用异样的眼神看她陆友财这样看她是想闹哪样

别说没结婚,结了婚她也不会拖后腿。

对于陆友财参军,何小西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她可没有“悔教夫婿觅封侯”的矫情劲。是她的就是她的,不是她的挽留也留不住。

她是独立的个体,没有把男人拴在自己裤腰带上走哪带哪的嗜好。

这种能改变一个人一生命运的事情,何小西得多大心能全权替他们拿主张

当兵不仅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还关系到退伍以后的安置。是人生进阶的一个台阶。许多人就是因为参军,跳出排成为“吃国家计划”的城里人。

但是现在,因为国际形势不明朗。参军并不是只有益处没有弊端。所以有些人并不热衷去参军。

还有一句古话: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也限制了一些人迈向军营的脚步。

何小西不想兜揽这事,开始跟他们打太极。

“富大哥你是什么想法友财哥你呢你自己想不想去”

前世,或许还有陆友财想不想去的说法,今生,是必须去吧。何小西暗自想着。

志愿参军那是对普通百姓的说法。虽然陆友财只是一个小小的副村长的家人,此时也脱离了普通百姓的范畴。

因为是建国以后第一次征兵,各种宣传做得非常到位。在干部家属里,陆友财是适龄的青年之一,他必须做表率,积极报名。

陆友富的纠结就是这个,他怕因为他当了这个芝麻绿豆大的村干部,连累弟弟吃苦,甚至丧命。

第196章 不硬充大瓣蒜了

前世,陆友盛的两个儿子也是适龄青年。按说他家两个儿子,至少要有一个报名。

国家刚刚稳定,有些不安定因素在私底下暗潮涌动。有一种说法在悄然传播。说是这次征兵是为战争补充兵源的。扰乱征兵秩序。

他们听了传言,认为这一批的兵是要去半岛战场的预备兵源,死活不愿意报名。

当然征兵工作结束后不久,陆友盛因故被撤除了四队队长的职务。

至于是因的什么故,陆友盛那种屁股从来没擦干净的人,想找个“故”是轻而易举的。

老百姓和上级领导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你既然不愿意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什么资格坐在干部的位置上这种人能带出好头来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虽然何小西前世跟陆友财各种恩怨纠葛,但抛开私人恩怨,不得不说她对陆友财这个人还是非常敬佩的。

那时候他没有必须报名参军的限制,依旧毅然决定报名。家里人各种劝阻都不好使。

不管他是一腔热血保家卫国,还是单纯为了改变个人的前途命运,只他能在那种舆论氛围下做出有勇气的决定,就值得敬佩。

陆有富当然不想弟弟去参军,不管前世今生都不愿意。

撇开那些传言不说,就说左近的人家就有些当兵的。当兵的到底有多苦从那些人写回来的家信里就能知道。

他做为附近乡里不多的文化人之一,经常替人读书信和代写书信。除了当兵的本人和他们的亲人,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当兵的苦了。

他不求弟弟多上进,有多大成就,只要他们平平安安的就好。

只要弟弟不愿意去,他就愿意舍了那顶乌纱帽。

听到何小西问他想不想去,陆友财有一瞬间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