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妹把自己收拾干净。解释着:“今天公判大会,肯定特别热闹,想着要去看,我都睡不着了。”
陆二妹突然一改往日的画风,用这么和颜悦色的语气跟大家说话。
所有人的反应都是:我擦,见鬼了吗她今天被什么附身了怎么说话语气那么和气”
何小西暗想:反常必有妖,她平常都是鼻孔朝天,对大家冷嘲热讽的说话,什么时候主动跟大家说过自己的行踪
何小西觉得,她今天的去向肯定不是像她自己所说的,去看公判大会。
以己度人,何小西想:她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打得今天人多混乱的主意若真是这样的话,就有的热闹瞧了,
遮遮掩掩的怕人知道,趁着今天混乱,不会干出什么好事情。她不会也是想跟谁私奔去吧
不得不说何小西的猜测,距离真实的原因,不中亦不远矣。
何小西快手快脚的把早饭做了,碗筷都没来得及收拾。“大妹你把锅屋收拾一下,我回娘家一趟。”
本来何小西想让何大毛帮她盯着陆二妹的。但是想想,今天过河的人肯定多,渡口那肯定忙得脚后跟打后脑勺。不一定有空帮她。
而且,陆家的侄子们在给何大毛帮忙。这么忙的关头何大毛不在,他的行踪也不好解释。
何小西决定让她哥去。就是实情不好跟她哥说。
不过何小西忽悠她哥还是一忽悠一个准。“哥,陆二妹这些日子跟何凤英走得太近了,我怕她被人利用,
若是做了什么事就后悔莫及了。你今天帮我盯着她一点。”
何小东原来准备今天去何大毛的屋子那里干活的,听了她的话立马改变计划。给何大毛修房子,是早一天晚一天都行的事。
关乎家里孩子的事,却是大事。正所谓一步天堂一步地狱。小孩子不能行差踏错,一步错步步错。
“行,这事我知道了,我马上过去渡口等着她。”何小东马上应下。
村里出路不通,也有出路不通的好处。要跟着一个人,只要在渡口那里等着她就行。出村就那一条路,跟着也不打眼。
陆二妹的事给何小西提了个醒,木丫那里,最好也谨慎一点。
她找到二丫,跟她叽叽咕咕又交代了一番。又找到老武,把调整的计划跟他说了一下。
安排好一切,何小西就回去了。干了一会家务活,就有相熟的人来找陆大嫂她们。“九嫂,在家吗”
何小西住在前院,听到动静迎出去:“嫂子来了,我大嫂在后院呢,我给你喊她。”
“不用,你忙你的,我自己去就行了。”熟门熟路的往后头去了。
之后又有人陆陆续续的过来。一个个扶老携幼的,跟去参加什么重大仪式似的。
何小西准备一整天都跟这些人在一起。陆二妹的事情给她提了个醒。反常必有妖,照着往日行事的习惯来最好。
家家户户闭门锁户,全家出动去看热闹。只有像何家这样的,家里一堆奶娃子的,才留了人手在家照顾。
“大姐,咱们走吧”二丫在门外喊她姐姐。
陆友强媳妇要在家里照顾不能下床的婆婆,不会跟她们一起去。
三姐妹跟着出村的人群后头,往大河堰去了。
看到熟人,二丫就招呼人。她本来就比姐妹活泼开朗一点,这样做也不显得突兀。
“跟你姐姐她们一起来的啊”就有相熟的人关心的询问她。
这样问并不是没话找话说。话里的意思是,跟家里闹掰了,跟姐妹们的关系没受到影响吧既是询问,又是嘱咐。
“嗯,我们一起来的。”回答了众人的关心。
相比于河对岸的热闹景象,村子里就安静的像一副寂静的水墨画。
狗黑走在空无一人的巷子里,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和紧张的心跳声。
走到村外的一棵树旁边,他绕到树后。在树后的茅草丛里拿出一个事先藏在这里的包袱。
提着包袱往预先约定好的地方去跟车把式和木丫汇合。
车把式穿了一身便装,扣着一顶破毡帽。坐在车头上像是在打盹一般。
狗黑爬上车,那人只说了一句:“坐好了。”就赶着车在山道上跑起来。
狗黑急道:“哎,哎,还有人没来呢”
“计划有变,我只负责接你一个人。”说话的正是老武。
第386章 家境
老武的身上穿着一身青布的老棉袄,脚上蹬着一双青布的破棉鞋。跟普通的车把式一般无二。
老棉袄上头打着大大小小的补丁,袖口位置磨得油光锃亮。棉袄外头系着一根布带子在腰上。
棉袄外面系一根布带子,这是本地老农冬日时候的标配。据说这样系着,能阻止风从衣摆吹进衣服里面,会特别暖和。
就连脚上的棉鞋上都应景的打了三两个铜钱大小的补丁。
如今天还不是甚冷。等到数九寒天的时候,外头再罩一件羊皮大氅,就更像了。
估计就是何小西来了,也看不出来他不是个地道的老农。
老武回头看了一眼狗黑的一脸茫然,觉得比三伏天吃了沙瓤稀甜的西瓜还要爽。
何小西一会一个主意,老武惨遭荼毒。现在有人陪着的感觉真好。
乡政府旁边的空地上,搭起了像戏台一样的高台。高台的上方,用竹竿撑起一条横幅。横幅上头,用白纸黑字写着:公判大会,四个繁体大字。
两边还各挂着一个大喇叭,喇叭里播放着播音员,用本地土话读着的稿子。
横幅上头的四个字,还是沿用的从右到左的念法。这是一个集中变革的年代,好多新规矩都是此时开始施行的。
就好比这书写、排版的方式,就是在此后一两年之间逐步发生变革。从原来的竖版排版,改成后来的横版排版。
书写顺序也从原来的从右往左,改成后来的从左往右。
会场四周比过年的大集还要热闹。一些小贩,也闻讯赶来售卖物品。大姑娘,小媳妇,围得一簇簇的讨价还价。
等大会正式开始的时候,人们开始往台子那里挤。只有一个词能形容此刻的情景人山人海。
一个人在这里,就显得太渺小了。而且,当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台上的犯人身上的时候,没有谁会去注意其他人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