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唐朝工科生 分节阅读 57(1 / 2)

d就大喜,去普宁坊见了张德,连忙竖起了大拇指,说大郎真是好脑筋,咋就想到皇后很待见这事儿呢。

老张当然不会告诉他李董之所以能成千古一帝,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加分来自他老婆。

然后李思摩投桃报李,既然大郎都这么帮忙了,他怎么可能不下力气于是拍着胸脯保证,分区施工这种事情,包在我身上很快三千五百突厥苦力就到了长安,这事儿当然提前报给了李董知道。李董就点点头,表示朕知道了。

到了龙首原东南,思摩嘿嘿一笑,拎着嵌了铁钉的鞭子,和蔼地说道:“谁要是不听话,可别怪本王鞭子不认人”

不得不承认,只以监工水平来看的话,思摩放一千五百年后,肯定是金牌监理,国家标杆。

头批苦力到齐之后,张德先让人平整龙首渠到灞水的一条路。然后钓鱼台工坊加工的木板开始逐渐运输到灞水。

之前买下的南山十一片山,除了砍竹子造纸之外,还设计了三个形制不同的砖窑。其中最大的砖窑,每日可出砖五万匹。虽然还比不上怀远城的出砖速度,但也足够了。

红砖虽然易碎,但用来加固路基两侧还是够用了。然后路基上方覆盖碎石或者碎砖还有煤渣,再铺设开槽的木板,简易木制板轨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当然张德并非不想使用铁槽,而是加工不易,且水力锻机的工时有限,需要用在更重要的器物打造上。

在怀远,砖窑厂靠近贺兰山,同样有板轨铺设到怀远城,改造的载重车厢也跟着李思摩来了长安。

一截车厢的承载在一千斤到两千五百斤之间浮动,越重对板轨的破坏越大,基本上一趟一下,就要换一些板件。

不过对现在的关中来说,秦岭的木料还是管够的。还有子午谷和巴蜀的木料,也时常运输进关。

所以原本不相信张德能有啥好办法提前完工的李董,当看到八匹挽马拉着几节巨大车厢稳步前进的时候,他想把钱要回来。

唉,谁叫贞观还不流行预算呢。

两百万贯可是直接给了一半张德,然后一半留在了东市仓。

李董看到几万匹红砖用粘土搅拌黄沙就能垒起来的时候,他的表情很丰富,脑袋里只有两个字:赖账。

心里堵得慌的李董三天两头跑去龙首渠以东视察工地,然后看到了脚手架用铸铁扣件的脚手架。

“唉”

吃饭的时候,太宗皇帝又开始忧郁了。

“二郎无虑也。”

他老婆微微一笑,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样子。

又过了几天,李董又去视察工地,他看到了滑轮组轻松地吊起了两千多斤的青石板,然后更加轻松地安置好。

“唉”

又到了晚膳时间,天可汗陛下托着腮帮子,很忧郁。

“二郎无虑也,此事易尔。”

长孙皇后甜甜一笑,抚摸着小腹,她又怀孕了。

然后又过了几天,李董下定决心要赖账,剩下的一百万贯不给了。

但是他刚到工地,北风凛冽的辰光,一个健硕少年健步如飞,上前就叫道:“陛下,陛下剩下的工钱得赶紧结清啊,不然盖不下去了啊”

“”

李董看了看盖了一半的文宣王庙,又看了看才雕刻了一半的孔圣像,嘴唇微微地颤抖,然后看着一脸萌萌哒的少年。

最后一言不发,默默地回宫了。

没办法,天家颜面,不允许有烂尾楼发生。

正月十二,张公谨赶回了京城,意气风发,走到灞水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座巍峨建筑,顿时虎躯一震:“此非陛下新建宫殿”

然后坦叔眼皮子抬了抬:“弘慎公,此乃文宣王庙。”

张叔叔虎躯顿时又一震,双目圆瞪:“如此巍峨,当真当真有文教气象也。陛下圣明”

然后坦叔想了想,凑张公谨耳边说了几句话。

邹国公顿时差点把却月剑拔了出来,然后大叫道:“这么多”

坦叔点点头。

张公谨顿时嘴巴咧到后脑勺,赞叹道:“真乃吾家千里驹也。”

“今年大郎也满十四了,不如择良辰吉日,行冠礼吧。”

张叔叔呵呵一笑,然后道,“吾去学士府一趟,与陆公商议一番。”

坦叔连连点头,微微一笑,心中暗道:郎君也是长大了啊。

第四章 我见犹怜争取再搞一章出来

春天,万物生发,然后发春。

齐国公府这几天比较忙,因为有些远房亲戚都过来串门。当然对外说的都很正规,联络感情。实际上么,就是巴结外加跪舔。

这一天,长孙冲忙的满头大汗,因为他小姑姑要过来走动。

正月初八,日子挺好,长孙皇后就到了恍然一新的齐国公府邸。

“妹妹,来就来,何必还捎带这些。”

长孙无忌一脸责怪,然后就看到皇后掏出一叠白糖飞票,每张一百贯,一共三百张。于是齐国公就情不自禁地伸出了手,接着一脸尴尬

“兄长,予今日前来,是有一事。”

“妹妹有何要紧事体,竟要过府相商”

长孙无忌一愣,把白糖飞票揣好之后,这才吩咐长孙冲带着弟弟们离开客厅。

屏退左右,皇后正色道:“听闻孝政亦来京城”

“现居安善坊,二月便去邓州赴任。”

皇后端坐软凳,素手搁在几上,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道:“兄长欲其尚琅琊公主此事,可是二郎首肯”

“自然是的。”

长孙无忌眉头微皱:“妹妹,有话直说,无不可言之语。”

听到哥哥都这样说了,长孙皇后这才道:“琅琊公主一向受公公喜爱,她又与二郎同岁,至今未嫁。若是嫁于孝政,倒也是一桩喜事,于我长孙家大有裨益。”

“既然如此,妹妹缘何反对”

“兄长怎知予反对”

长孙无忌呵呵一笑:“好了妹妹,莫要打哑谜。是不是孝政不妥”

“若是以前,倒也未尝不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说到这里,长孙皇后拿出一张白糖飞票,“短短数年,魏州儿名震河北矣。”

魏州儿,说的便是张氏北宗的扛把子张公谨叔叔。长孙皇后眼睛微微一眯:“孝政虽也尚可,然不如张公谨多矣。”

长孙无忌顿时反应过来:“莫非妹妹欲让张弘慎尚琅琊公主”

“正是。”

长孙无忌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肃然道:“妹妹须知,琅琊公主乃是太皇之女,陛下阿姊,恐有”

“兄长放心”

皇后伸手打断长孙无忌要说的话,“公公含饴弄孙自得其乐,眼见大唐江山在二郎治下蒸蒸日上,岂能再起风浪”

长孙无忌神色凛然,心知这个妹妹虽然表面柔弱,实则果决之人。她既然都这么说了,那么太皇肯定翻不了身,绝无可能复辟。

“只是可惜了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