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唐朝工科生 分节阅读 714(1 / 2)

d一条比较特殊的,牵引力在实验蒸汽机而不是牲口。

为了提高承载量,原先的木制板轨已经彻底不足以满足需要。路基改造、轨道改型、施工方法都是挑战。

“今年山区的索道、铁索桥安装妥帖,就差不多了。让象机正经上路,还早着呢。”

“这两年精铁精钢用量实在是高,关键还有蛮子偷铁,这索道两头,现在都要设卡,多出来的津口大使都不知道有多少。”

“废话,野地里的钢铁,不偷那还是人吗”

“”

众人在那里胡扯着,倒也不是说笑。这年头野地里的钢铁,不被惦记才是怪事。民间大量农户,能有一把铁器农具就很了不得了。一般农具,坏了不是扔了,而是修修补补又三年。

老牛用个两三代人不稀奇,农具用个四五代人更不稀奇。好些水车、磨盘、风车,都是汉朝用到唐朝,保养的极好。

民间大量的镰刀、柴刀,往往劈个几下,刀身都弯了,用石块敲直了之后,才能继续用。

这种农具,大部分过一段时间就要回铁匠铺升级一下。

村里之间多有铁匠、石匠铺子,也是这个原因,小农想要提高农事效率,离不开工具就离不开跟工具打交道的匠人。

武汉能够保证稻米稳定输出,除了其它各种各样的原因之外,仅仅是农忙时抢收,就算没有收割机、脱粒机,光靠人力,武汉出几十万把收割用的镰刀,根本不成问题。

而且这些镰刀也不会用着用着就软了,一直坚挺这是必须的,收割稻子如果不利落了,找个河床石随便磨两下,立刻又锋利如初。

“这要是象机上了板轨,这得是何等的厉害。”

“当年那机子,就是山长用玻璃造的那个,放轨道上,着实能跑。”

“象机实在是费铁费人工,要紧的地方,还是不够小,力道不够大。”

“造这物事,就是个亏本买卖,也就是山长舍得,换做朝廷,玩鸟去吧。”

“也不是这般说的,如今朝廷也做了学堂,跟以往大不一样。”

“难不成你还要去做个先生”

“哎,还别说,长孙老令公还真是派了人来请我。”

“呸,请你,是不是还车接车送啊。”

“你怎么知道”

“怕不是驴车”

“日娘的滚”

“哈哈哈哈”

一帮大工在那里胡扯闲聊,说话间工地铃声响起,不远处的食堂大棚已经忙活开来。

“吃饭了吃饭了”

“老子吃菘菜都快吃吐了”

“不是有肉么。”

“全他娘的大肥肉吃吃吃,吃个屁”

“噫放几年前你肥肉抢的比狗还快,倒是嫌弃了。”

“你也说是几年前喽”

“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就这般模样,你这是要进京做官的命。”

“老子真想进京,那边真是在招人,听说也是要造机子,比巨灵神还大力,想来也是要在板轨上用。”

“两京的板轨,现在应该也是不够用了。运货的马车,天天在跑,板轨就算运力大,可这到底是牛马拖拽,上限就那么点,再有一二年,怕是比不过新修的弛道。如今弛道上的四轮马车,不要太多。”

“两千斤三千斤一趟,十里有个站,算下来,倒也真是不比眼下的京洛板轨差多少。”

朝野内外的有识之士,都知道“蒸汽机”是个好东西。也都琢磨着,怎么把蒸汽机安放在轨道上,这样只要两条路线,人要休息,机器又不要休息的,旬日在跑,这运力一下子就是十几二十倍的增长。

而且外朝那些全靠嘴炮混饭的老铁,还开了个巨大的脑洞,琢磨着全国要是都有机器在跑,这天下还不是固若金汤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偷铁的刁民实在是多。

就眼下京洛板轨,每年都不知道多少人偷配件,管理起来真心要人命。为了维护板轨和弛道,道路上的“巡查”实在是太多,能在这里混饭的府兵,都是拿双份粮饷,绝对是个肥差。

然而京洛板轨养活几张嘴,根本没有任何压力,光运费一年下来,都够再干一场局部战争的。

“这机子要是能上船,才是真正厉害的。东海尽头,就能常年跑,那地界物产也不算低,矿石品相极好。可惜,隔着何止万里,望洋兴叹啊。”

“你琢磨这个作甚连永兴煤矿都没搞明白呢,还想着东海尽头,吃甚饭呢”

“吃你们的饭,闭不上嘴是怎地”

“吃饭吃饭,下午还有两个实验要做,这机子调试一下,还要还给矿上的,不能耽搁了矿上的业务。”

“都吃饭,都吃饭吧”

第三十九章 拼搏

“贸,市也。”

京城,进奏院内有院士捧着一本新刻尔雅,很是玩味地环视四周。这几日进奏院又发起了一个案子,关于地方雄州的“市易权”。这个不是对内的交易,而是出口贸易。

原本这个权力,是由朝廷统一调剂。哪里定市舶大使,哪里没有,都是小心小心再小心。毕竟,“勾连中外”这个名头,不好听,容易被上司喊一句“借汝项上人头一用”。

而且李唐皇帝有个小黑点儿,当年从突厥那里借过力。这事儿当然现在是揭过去了,可是为了捞钱发财,那微妙的“唐人主义”冒了出来,事情就有点不好说。

汉人包容力极强是不假,可有什么事儿,记事本上都会记下来,隔个一百年两百年,早晚是要翻本的,而且是变本加厉换回去。

这世上本就没有无缘无故就源远流长的民族。

“这个案子,怕是不好过。”

“所以改个名字,好听有些。”

“市易改贸易,这不是自欺欺人么”

“嗳,话不能这么说。”

进奏院内有人笑了起来,“大家一起自欺欺人,那就不是自欺欺人。”

“”

道理很正确,就是听着不舒服。

“民族主义”并不是朴素的“爱国主义”,也不是什么“爱国心”。它是一体双面的,有进步的一面,自然也有破坏力极强的另一面。

当它的破坏力对外时,那末,唐朝权贵对外剥削的疯狂,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包装成一种对内的“美好”愿景。

这个愿景就像是一个泡泡,当唐朝无力继续扩张的时候,就会砰的一下爆炸。且未必是由外而内,很大概率是由内而外。

只不过万幸的是,这个时代地多人少,唐朝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地大物博”。哪里的土地有价值,哪里的土地投入成本过高,朝野内外,皆有一本账。

“往后十年,只要丁口繁盛,这行市,就是不愁的。”

“总有人愁的。”

“那这个案子可要游说哪位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