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唐朝工科生 分节阅读 817(1 / 2)

d到了老者的话,没忍住笑了出来。

“大哥,老先生说你而立之年喽。三十岁的汉子,是该立业了。”

“滚你娘的”

张沧骂了一声,一脸郁闷。

那老者顿时反应过来:“哈哈哈哈看来是老朽看走了眼,小郎莫不是连双十都不到”

“是哩。”

“哈哈哈哈老了老了,老眼昏花。小郎莫要怪罪哈。”

“无妨。”

张沧瞪了一眼看笑话的同事,继续给老者揉捏着肌肉筋骨,不多时,终于开始给老者搓着皮肤。

他在锦衣玉食中长大,又是江阴有名的小霸王,能够站在这里给形形色色之辈搓澡,也不觉得肮脏难过,的确是心性打磨过的。

专心搓澡之际,老者听到这小子呼吸沉稳,微微一愣,心中暗忖:倒也不是吹牛,的确是有手段的,还是个江湖儿。

普通人哪怕是天生的壮汉,运动起来,一会儿呼吸就不稳。但是自幼历练过的人,能稳住呼吸,耐受力就会更强,这东西全靠练,纵使有天赋,也能通过后天训练拉平。只不过,普通人家绝对没可能供应一个旬日训练的小子。

光吃吃喝喝就是个大坑。

“听小郎口音,倒是不见楚音,凡是有吴地腔调莫不是苏州来的”

“离苏州虽近,却是常州的。老先生去过江东”

“年轻时候卖货,时常到巴州顺流直下,却有去过江东。当年问老朽买铁的豪客,有一家江阴人士,当家人张公义甚是了得,一杆飞梭耍的真好。”

“噢我也耍过飞梭,不过就是用来扎鱼。”

张沧听到这老头居然提到了自己的祖父,顿时警觉起来,他又不是刚在江湖上行走的雏儿,三两句明白这糟老头子是在试探他。

仔细一想,大概是刚才自己说漏了嘴,言语自己拳脚厉害。

“江东的鱼是要多一些,比老朽老家成都,吃鱼是方便多了。”

“听说成都广大,也是个鱼米之乡,老先生贵姓甚地时候我去了成都,一定登门拜访。”

“好啊”

老头儿叫了一声,此时张沧正提着他一条胳膊正在卖力,“老朽成都卓洪炉,前头天天来单间泡澡的,是老朽家的幺哥卓一斻。”

张沧回忆了一下,最近确实有成都来的小哥天天泡澡,不过是跟自己老爹的一个学生一起。

“天地有洪炉兮造化为工。”

“对头,就是勒个出处。”卓洪炉有点诧异,“小郎读过书喽,这贾生言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一句,老朽爸爸在世时,最是喜欢,所以给老朽取名洪炉。”

爸爸

听到卓洪炉的称呼,张沧愣了一下,心中暗忖:蜀地有这称呼的,大多跟蛮子厮混,怕不是跟冉氏一样的

“爸爸”这个称呼是方言,这年头比较小众,除南方一些披荆斩棘的汉人村寨,大多都在类似“獠寨”这样的地方才用。

蜀地即便有,也不应该是在成都这种核心区。

卓洪炉这般称呼,又是成都出身,也就只有家中跟蛮夷互通,或者说娶过各种寨子的女人,才会有这样的“口癖”。

不过张沧这光景也不觉得趴着的老头儿是如何亲善了,他感觉这糟老头子还是在试探他,想看看他见识。

因为哪怕是蜀地豪强,出来行走,也很注意口音和称呼,大多都会尽量用洛下音,称呼上极其当心。

当下张沧便不想再跟着糟老头子继续聊天。

只是卓洪炉却是来了兴趣,毕竟张沧给他搓澡的时候,有什么微妙动静都恁传达过来。刚才他说“爸爸”两个字的时候,明显张沧顿了一下,这说明张沧是知道“爸爸”称呼流传范围。

是个有见识的小郎

心中暗暗赞赏,他是起了爱才之心,这样的小郎,扔在这里搓澡,实在是浪费可惜,当下道:“小郎真要是去洛阳开个澡堂,老朽倒是愿意赞助一二啊。”

“嗨,还不一定呢。再说,京城是甚么地界,天子脚下,寸土寸金。不说锅炉啊石炭啊人工啊沟渠啊水泥啊等等物事,只说租一片地,就要千几百贯,太贵,太贵。”

听到这小哥说话条条有理,对澡堂所需物料如数家珍,卓洪炉更是来了精神,便道,“总计不过三五千贯,这个钱老朽出了,老朽看小郎是个人才,在这等地界蹉跎又是何必送你去京城,将来若是发达,再行回报便是。”

说罢,他招了招手,顿时来了个跑堂小哥:“老先生,有甚地吩咐”

“这小郎手艺绝妙,老朽打赏他五千贯。”

“好嘞,甲字嗯多、多少”

“五千贯。”

卓洪炉呵呵一笑,“老朽看中的,非是小郎手艺,而是小郎你这个人,切勿拒绝。行走江湖恁多年,老朽鲜有看走眼过。”

然而张沧心中却是“呵呵”,暗忖刚才还说我是而立之年,居然好意思说鲜有看走眼过。

原本就对这个糟老头子提防起来,现在这糟老头子居然说看中他这个人,更是越发地谨慎小心,琢磨这个姓卓的,是不是知道了他的身份,打算迂回攀附自家老爹

这边动静早就惊动了几个隔间,张沔过来嘿嘿一笑:“大哥,有五千贯,咱们就可以上路了啊,赴京,赴京”

第四十九章 一举成名

巴蜀的豪强和别处有点不同,哪怕是本地的老大世族,也带着点江湖气,不是说不愿意飘飘成仙隔绝凡人,实在是地理环境的缘故,导致不得不具备江湖气。

而这种地理环境造就的特殊人文环境,也使得巴蜀很难出顶级英豪来一统江湖,黑白两道,基本没有标志性的龙头人物。

老董事长从太原起家到打下长安,随后不但实力不减,反而迅速爆兵,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李渊当时不缺物资,不缺钱粮。

那么物资、钱粮又是哪里来的呢

成都。

李渊五年摆平天下,靠关洛是远远不够的,而一向太平的成都平原,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因为李渊当时平定蜀地,就扔了两支偏师过去,真正的“传檄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