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战国之名士崛起 分节阅读 81(1 / 2)

d拥立之功

可惜出身太低,没机会凑到前几任卫公的跟前,所以最后论功行赏的时候,给仲叔家的赏赐低了一些。

不过仲叔牙这个人有一个优点,或者说这是仲叔家族的优点。就是认死理,他就算听边子白说著书立说的另有其人,千字文的原作者是周兴嗣的一个隐士。但是将千字文带给世人的可是边子白,这也是功劳,而且还是不世之功:“大令,虽说千字文乃周夫子所著,但大令却将这等雄文传播于世,自然是少不了署名之功劳的。”

于是仲叔牙在自己抄录的竹简上恭敬地写上三个字。

为什么会是三个字。

而不是六个

让仲叔牙尴尬不已的是,有一半的字他不会写,空在了竹简上。

这四个字就是子白,周,缺了一个边和兴、嗣。仲叔牙用胳膊肘顶了一下南卓,脸色不悦的南卓恶声恶语道:“干嘛”

“有三个字不会写,帮我写上。”仲叔牙说出道理让南卓都觉得肝疼,这货难道不知道爷们不待见他吗

可仲叔牙根本就没有这等觉悟。他不被待见的时候多了去了,更何况南卓这样的家世,将来出将入相也不是没有一丁点可能。真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南卓对他像奴仆一样呵斥,他也得干受着,脸上还不能有一丝半点的不乐意。要带着笑,巴结的笑,才不会被继续羞辱。

南卓有心拒绝,最后还是忍住了,在仲叔牙的竹简上写上了三个字,一个字就是边,一个字是嗣还有兴。嗣和兴就不用说了,比划很多;就算是边这个字,比划也不少,不如后世的简体字书写起来那么容易方便。

“将你们抄录的千字文互相校对一遍,以端木方的为基准。校对完了,今日放衙。”

字体都是大篆,写起来很费劲,可要是校对起来,并不算太麻烦。这个时代的人已经学会将大篆在书写的时候简化的写法。不得不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即便如此,抄写一千个字也是一桩非常辛劳的工作。

半个时辰之后,校对完毕。

边子白看着十几份手抄版大篆竹简的千字文,心头说出不的自豪。虽说被仲叔牙插科打诨,很不要脸的在千字文的边上署了自己的名字。可是如果这本书作为蒙学推行于世的话,将会对这个时代产生不小的影响。

或许,今后的蒙学将获得一个爆发式的发展。

当然,明清时代的村村有读书声的场面是不指望了,毕竟手抄本的传播会有一个很大的限制。

拿起端木方的手本,交给了公孙鞅道:“公孙兄,这份作为府库范本,录入。”

处于对端木方的好感,边子白随口问了一句:“端木兄,你是否需要带回去几日誊写一份。”

“正有此意,恐令大人不满,方感激不已。”端木方真的喜欢这篇千字文,洋洋洒洒之中,透着一种对天地万物的解读,就算是饱读诗书的端木方也有种爱不释手的欢喜。

接下来边子白从十几份千字文之中挑选出另外一份,“这份字体工整,书写规范,不错,不错。”

周卓以为边子白对他的不顺眼,他怎么也想不到,上班第一天,他竟然受到了边子白的表扬。

正当周卓心中傲然之气有种隐隐要透出体外的通爽,边子白开口道:“潘毅,将南卓抄写的千字文给明堂送去,君上等着呢。”

潘毅接过卷成册的简牍,转身就离开了官舍。

南卓忽然发现似乎有点不太对劲,接着在边子白等人离开之后,其他人相继也离开。南卓这才想起自己抄了一个多时辰,最后书没了。有心张嘴问其他人借,先看端木方算了,这家伙是对头,属于敌对阵营的敌人,不适合走太近。

其他人

刚才他似乎还曾一度一掠过子南丑等人的字难看来着,借阅恐怕是痴心妄想。

落在最后的仲叔牙似乎看出了南卓的为难,爽朗道:“南少爷是否想要借阅”

“有劳”南卓心情复杂地接过了仲叔牙的书简摊开之后,脑子里就剩下了一个问题这是哪国的鸟字

第123章 高大上的猪油拌饭

在明堂国君办公和寝宫之一的卫公,第一时间就收到了内府送来的千字文范本,抄录者是南卓。这是边子白要求将抄录者写在书简最后,目的就是有迹可循。

卫公姬颓靠在软垫上,看上一句千字文慢慢细品,摇头晃脑的得意劲让站在一边的丁祇有种非鱼不知鱼之乐的痴呆状。

“美哉,美哉”

千字文丁祇也听过,听了也就听了,甚至在心底起不了哪怕一丝一毫的波澜。

可为什么换一个人就如痴如醉了呢

边子白有毒,胡说八道都有人信。

其实丁祇想不明白也是正常,这时候的宦官,来源一般只有两种。一种:生活艰难活不下去了,进宫当宦官,只要熬过蚕室的日子,基本上一张到老的饭票是混着了,破产农民,流民,都有;第二种,就是犯官和家眷,主要是犯官的家眷子弟被牵连的居多;第三种,也是来源最大的是奴隶。

第二种的数量太少了,但是第二种出身的宦官都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很大几率是识字的群体。

就算是当太监,都不算是个完整的男人了,以为混吃等死溜须拍马就能混好了。学习文也很重要。至少在宫中,识字的宦官就有很大几率获得提拔和晋升。

可惜,丁祇是第一种来源,属于活不下去进宫混一张饭票的可怜人。他运气很好的是,他遇到了一个教他认字习武的老宦官,当然付出肯定也有,只不过年代久远,丁祇他不说,估计也不可能重见天日里。

所以,丁祇认字,但不学经义,更不通诗、书。只是单纯的能看懂一些公文而已。他根本就无法体会到卫公拜读千字文时候的那种心胸豁然开阔的感受。

没过多久,卫公停住了,眨巴了浑浊干涩的眼珠子,还以为看错了书。

上下通读之后,有种戛然而止的难受劲。嘀咕道:“一篇雄文,怎么到了这里就好像被拦腰截断了似的,狗屁不通”

多稀罕呢

上面还在讲述三皇五帝,尧舜禹汤,后面就变成了特产风俗的介绍,怎么读,怎么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