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勒胡马 分节阅读 62(1 / 2)

d王司马越,第二年就怀孕了,但未及三个月便即流产,此后又流过两胎,还有一胎不足月而夭折难道果如裴该所说,是因为年岁太小,筋骨未健之故吗

裴该点点头:“不仅如此,女若多次流胎,再欲受孕,难矣哉,是早婚非止有伤妇人,且于子嗣不利”你逼我结婚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子嗣吗我就从这个角度来搪塞你就见裴氏目光中不禁流露出些许惊惶乃至悲戚之色。

虽然根据裴该这段时间的观察,裴氏天资聪颖,也读过不少书,即便在贵族女性中也属于佼佼者,但终究社会环境摆在那里,就不可能真的产生什么独立、自强的想法,而必然要找一个男性来依靠。最初她是依靠父兄,出嫁后依靠丈夫,司马越死后,倘若不是司马毗自己作死,估计裴氏就得靠着那个有名分无血缘的继子过一辈子啦。因缘巧合,她在胡营遇见了裴该,从此就把裴该作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依靠即便在有了司马裒以后所以本能地裴该说啥,她就信啥了。

裴该一瞧有门儿,于是继续说道:“且叔伯兄弟流离,南渡裴氏唯我一人”仍然没把裴嗣父子算进去“杜氏女入我门,即为主母,当掌内事岂十三四岁少女而可支撑裴氏家业者乎再者,我将北渡长江,往赴徐方,筚路蓝缕,重兴家业,携妻同往,多为不便;而若使之留居建邺,长久分隔,又恐彼心生怨怼。夫妇若不睦,子嗣不易得,家族亦难繁盛啊。”

裴氏闻言,不禁皱眉,于是就问裴该:“似此当如何处既已有言,岂可绝之恐卿姊为其夫家所责”这要是别的家族还则罢了,既是亲眷,而且不是人先凑上来的,是我提议的,才交涉到一半儿突然改口,杜夫人多丢脸啊杜家好不容易能够联上这么段好姻缘,半中间黄了,从此还能给杜夫人好脸色瞧吗

裴该略略抬眼,瞟一眼裴氏的神情,貌似非常为难。他跟裴氏相互扶持以至今日,即便原无亲情,逐渐地也都培养出点儿来啦,再加上无论在胡营还是在建邺,裴氏都挺给自己面子,相互间配合得也还算默契这要是换一个性情、见识远不如裴氏的女人,说不定早就把姑侄二人全都坑陷在胡营里了既如此,他又怎能眼睁睁瞧着裴氏为难,自己却当没事儿人一般

想了一会儿,不禁轻轻叹一口气:“正不必绝之也”

对于在这年月找到个合适的对象,哪怕不是自由恋爱,只要三观不太偏、性情颇契合,裴该感觉都难如登天尤其在覆舟山上见过那些喜欢病态美男子的女文青之后基本上已经放弃了。那么无论为自己考虑,还是为家族考虑虽然他没怎么把家族放在心上,但这年月不顾家族,必罹骂名,也会影响到自身的事业啊包办婚姻都是道迈不过去的坎儿,无奈之下,也就只好向命运低头了吧。

裴该雅不愿认命,但问题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不想在婚姻方面牵扯太多精力,也不愿因为所谓的“悖逆礼法”,而影响到自己的恢复大业事亦有不得不权者也。

当然裴氏终究不是裴该的爹娘,她也只有提议权而已,最终决断还得裴该自己来下,他在这段包办婚姻当中,多少掌握着一些选择权。那么该选择谁家女子为好呢

第二十章 中流击楫

对于自己的婚事,裴该确实有认真地考虑过。

最好是琅琊王氏的小姐,如此既可一定程度上避免王导等人的猜忌,又能借助王家的声望。谁想王导这么不开面儿,竟然一口回绝了,并且导致大多数侨族都因此而不敢应承,难道我只有退而求其次,去跟江东土著联姻吗

江东土著虽然声望不隆,但很多都握有相当大的财权,甚至于还有一部分地方行政权乃至于兵权,以裴该的名望,再加上南貉的财力,两相结合,倒是有希望做出一番大事业来的。但问题是通过以后的历史即可得知,南貉大多无甚远见,所以才会始终被侨客压着一头,就怕自己该上那些猪队友,成功的希望反倒更加渺茫。而且王导正在疑忌自己呢,这时候去向南貉拋橄榄枝,那真是不死找死所以他逐渐打消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本打算能拖就拖,等几年再说的,没想到裴氏那么着急,真的到处给自己去挑媳妇儿相比之下,这杜氏倒是个不错的选择。首先杜氏门第还算高贵,不会辱没了他闻喜裴氏嫡传的身份;其次杜氏在江南毫无根基,王导也不至于因为这段婚姻而产生什么不好的联想。更重要的是,对于杜他有过一面之缘,小伙子确实长得帅啊若是再健康一点儿就更好了而据裴氏所说,其妹颇肖其兄,想必也是个美人坯子吧。

男性之美多种多样,真要是那种方面广颐、五官清晰,胳膊上能跑马,腹肌整八块的英伟小伙儿,估计“肖”其容的女孩儿未必能看但象杜那种偏女性化的相貌,感觉直接换套衣服就能假充美女来蒙人了吧天生的伪娘啊他妹子即便没有沉鱼落雁之容,起码也应该是中人之姿。

听说庾亮也有妹子,倘若同样深肖其兄,自己这回拒绝了杜氏,将来一不小心落得个庾氏,那又情何以堪啊庾亮也不见得难看,但整天板着张死人脸,仿佛除王导外人人都欠他钱似的,得妻若同然,那还不如买块豆腐早早撞死算了

所以裴该反复筹谋,最终还是决定好吧,既然姑母发了话,那就还是杜氏女吧,不必加以回绝。

“可先定亲,待该往赴徐州,立稳脚跟,隔一二三四载,再迎其北上成亲不迟。”

裴氏闻言,不禁喜笑颜开,说:“既如此,我即请卫道舒卫展为媒,为卿前往纳采矣”

和杜氏的定婚事宜进展得颇为顺利。在杜夫人看来,那是为了加强裴、杜两家的联系,好提升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而对于杜来说,渡江后家业已甚是凋零,如今最大的靠山王澄也倒了,那么通过与裴氏联姻,得以巴结上东海王府,实属求之不得的机遇,自然无所不允,甚至不敢过多地索要聘礼。

不过杜家不肯答应等待太长时间,杜提出,最多两年,就要送妹妹去淮南完婚“世祖武皇帝曾有诏: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岂敢违命”

裴该心说得了吧,那只是大乱方息之际,为了充实人口而临时性的举措,类似规定婚嫁年岁上限的诏命,历朝历代也都有过颁布,一般最多管十年,完了就没人理啦,怎么能当作理由再说了,以杜氏的家世,就算违了法,又有哪个不开眼的长吏敢来管

想来只是因为定婚本身不具备法律效力,而且撕毁婚约在这年月也是寻常之事,甚至都不会引发士林中的讥诮,所以杜怕时间拖得久了,裴家不要他妹子,那不但耽搁了妹妹的青春,同时也会影响到自家的晋身之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