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沈哲子倒是有过一面之缘,乃是泰山羊氏羊忱,官拜侍中。泰山羊氏玄风浓烈,屡出名士,乃是侨门清谈健将世家。
在羊忱身侧侍立着一个年级与沈哲子仿佛的少年,神情专注聆听着清谈双方的言论,间或站在那里提笔疾书,负责记录双方不断涌现出来的精彩观点和语句。
至于这清谈的双方,年龄却都不大,一个年在二十三四左右,另一个甚至尚未加冠。看到这一幕,沈哲子倒是不免一惊,原本他还以为敢在这种场合登场的人,即便不是饱学之士,也应该是享誉已久的时之名士,却没想到两人年纪都不大,而且居然还引来这么多人围观。
正待要让仆从打听一下清谈那两人乃是谁,身后突然传来一个有些不耐烦的声音:“你看够没有把身子往旁边侧一侧,挡住了先来者还不自知,实在太无礼”
沈哲子循声转头望去,才发现在后方不远处的一株梨树枝丫上尚有一人骑坐在那里。那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年纪虽然不大,却是手长脚长,身材魁梧,衣衫紧紧绷在身上,看上去有一点好笑。
这少年眼珠有些激凸,上唇上已经生出来细细绒毛,左眼角有发红鼓起似是青春痘。见沈哲子望向自己,少年眼中更是不耐烦,一手抓住树枝,一手连连摆动示意沈哲子赶紧让开不要挡住自己,而后视线又投向竹台上,伸长了脖子似乎想要将台上人的话听得更清楚一点。
然而因其听得过于专注,身体渐渐前倾,过不多久,沈哲子便听到咔嚓一声,那骑坐在梨树上的少年整个人滚落下来,而梨树那一根枝丫亦折断垂了下来。
少年身手倒是敏捷,猝不及防掉落下来,两臂护住头颅,整个人缩成一团,就着草地滚出丈余而后便两腿蹬地复又站起来,只是整个人衣衫凌乱,满身满头的草屑,看上去颇为狼狈。
可是这少年却并不着急打理自己,而是再返回梨树想要再次攀爬上去,可是手脚并用努力好一会儿,只不过又将另一根枝丫掰断,只能颓然放弃。他视线转了一转,附近却没有别的更适合攀爬的地方,有些焦急的绕着梨树转了一周,继而被沈哲子站立的方式启发,转而冲向另一条横在地上的石槽。
只是那石槽重大数百斤,哪里是一个少年能够搬动的。眼看少年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石槽仍是纹丝不动。沈哲子笑了笑,示意两名随从上前帮忙将石槽立起。
那少年终于得以立在石槽上看清楚竹台上的情形,对沈哲子拱拱手,咧嘴笑道:“多谢郎君贵仆相助,先前多有不恭,实在抱歉”
“不妨事。”沈哲子摆了摆手,不再看对方,视线复又落回竹台上。
那少年听到沈哲子开口,诧异道:“你是南人”
旋即似有觉得自己这话有些冒失,连忙摆手道:“郎君不要误会,我没有小觑你的意思。”
沈哲子听到这话,不免有些好笑:“我没误会你,你又凭何小觑我南人北人,乡土不同罢了,又是什么难于启齿的罪事”
少年闻言后讪讪一笑,继而才说道:“在下谯国桓温,未知郎君名讳”
第157章0157 谯国桓温
谯国桓温
听到这少年作自我介绍,沈哲子嘴角下意识抖了抖,突然有种虚无幻灭的感觉。
如果说在这个年代,他对认识哪一个人而倍感期待,第一是王导,第二个便是桓温。王导自不必言,典午朝中第一人,兴废立鼎,有再造社稷之功。
至于桓温沈哲子对这个人的印象则要复杂得多,简而言之一句话,这个人是东晋门阀政治中能够滋生出来最优秀的人才。不单单只指桓温这一生的功过,更是这个人的秉性和做事的手段方法。在一个所有人都看不清楚前路的混沌时下,这个人摸索前行,将这个时代的权臣模式推到了一个极限。
少年桓温难得庄重的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却没想到眼前这少年非但没有作出回应,反而两眼散漫没有焦点,似乎已是神游于外,心内便有些无法接受对方对自己的无视。
他神情变了一变,蓦地跃下石槽,以示不受非礼之恩,站在草地上凝声道:“南来门户,岂独王葛阁下目高人顶,原是我不当与你并立”
听到这话,沈哲子才回过神来,确是没想到桓温自尊心如此强烈,自己不过反应稍慢了半拍,对方已经忿色溢于言表。眼见桓温又气哼哼返回梨树底下费力往上攀爬,沈哲子便笑道:“我是讷于与人交际,桓兄何必如此察察不能相容令尊桓宣城之名,我亦早有耳闻,高贤子弟,果然不同凡响。”
听到沈哲子的声音,少年桓温动作顿了一顿,继而转过头来,似是仍然有些难以释怀,以少年倔强眼神审视着沈哲子,站在那里问道:“那你又叫什么”
“吴兴沈哲子。”
沈哲子站在石槽上,居高临下遥遥拱手,又对桓温作邀请状请其再上石槽。
“吴兴沈哲子你就是那个前日被人刺杀,而后又轻信旁人纵走凶徒那一个”
讲到这里,桓温才意识到这事似乎不怎么光彩,话语一顿,转而笑语道:“沈郎诗作,我亦有拜读,确是不错。没想到今次在此相见,真是幸会了。”
说着,他便又跃上了石槽,只不过显然对沈哲子兴趣不是很大,注意力很快就放在了竹台上,却因为耽误了颇久时间,并不能接上此前所听的内容,便有些尴尬的望向沈哲子,讪讪笑问道:“沈郎不曾落地,可闻王阿奴言何”
一边说着,一边指了指坐在羊忱左手边那个年纪稍小的年轻人。
阿奴本为时人惯用爱称,不乏人将之作为子侄小字称之,单听这个称呼,沈哲子倒猜不出那年轻人身份。听到桓温的问题,便随口回答道:“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
强行将周政在鲁地推行,就好像推着船在陆地上行走,不只不会有功绩,反而还会遭受殃害。因为彼此谈锋越发激烈,这个年纪稍小的王阿奴已经渐有词穷难支之势,引用的这个语出庄子的经句虽然吻合自己的论点,但是过于着力露痕,在清谈当中并不算第一等的谈锋。
然而桓温听到这话,却忍不住拍手叫好:“正应此言以论,发我未及之意,王阿奴清谈之功确是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