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这一步,他又怎么能反对。沉默半晌后,庾亮才沉声道:“公主行庶人之礼,已是屈尊。臣请更益所封,以偿礼缺。丹阳乡人曾以两县请为公主汤沐邑,臣请从此议”
皇帝眸子闪了一闪,此议他早知,只是一直卡于中书难决。本来诸王、公主之封属于太常、宗正任事,然而丹阳两县地近京畿,若中书不过,终究难行。他宁愿舍弃诸多虚礼,愿为女儿争取一个善封实利。但若没有外廷的呼应,凭他眼下状态,实在很难如愿。
此时听到庾亮表态,皇帝自是欣喜,便言道:“朕近来多有困乏,家事多仰内兄。若能为小女谋一善处,亦能偿我之憾。”
“臣定竭力而为,促成此事”
庾亮郑重表态道,丹阳京畿难封,其实并非他从中作梗,而是句容、曲阿两县实在过于重要,很难划归封国。庾亮应下此事,感恩愧疚兼具,决意要为皇帝做一些事。只是若要为此少不了丹阳士人的配合,丹阳张氏先为此议,更是能否成事的关键。
但既然已经答应了皇帝,无论如何庾亮都要做成此事
皇帝精神极差,到这会儿已经渐渐支持不住,起身由人搀扶准备回苑,只是在临行前又对庾亮说道:“皇后于此或许仍有难释,还要摆脱内兄开解一二。”
“大兄,我闻外廷于张氏颇有物议,他家将要与我家结亲,此时非议诸多,我恐伤我小女之名。大兄你于台中能否为其家周全一二”
庾亮硬着头皮入苑拜见皇后,没想到刚一坐定,皇后便言到此事,这让庾亮更加为难。
此前皇后冒失之举,令他受累颇多,但他又怎么能归咎于皇后。此时再听到皇后仍是执迷,庾亮心内更是一叹,沉吟许久,才沉声道:“帝婿之选,已经有了定议。张氏非良配”
“什么已有定议谁做的定议我之小女婚议,为何我不知情”
皇后闻言后,脸色已是蓦地一变,继而神情更加不悦:“张氏非良配那是吴兴沈家得选了大兄,张氏良选是你道我,如今又言张氏非良配,出于你,反于你。事关我小女终身,大兄你让我再如何信你”
庾亮听到这话,神情更加阴郁,然而此事确为他之理亏,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申辩,只是低头准备承受皇后的数落,并不多做解释。
皇后自是愤慨不已,她近来刚动念要善待小女,不料即刻便遭迎头棒喝,实在让她有些无法接受。
早年居家时大兄的积威,因其爱子心切,此时也抛之脑后,絮絮叨叨说了许久,她才凝声道:“我家小女,怎能嫁于狂悖武宗大兄,早先你也言非沈氏,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罢止此事若你觉得难为此事,我自于苑中与你呼应,另择人家,万勿让我小女嫁入武宗门户啊”
庾亮听到这话,更觉得头疼不已。此事已让南北对抗胶着良久,如今总算有了一个结果,怎么能轻易罢止若真敢为此事,让南士如何自处如何再视朝廷
眼见皇后已经皱眉沉思,似是绝非说说那么简单,而是真的打算付诸行动。庾亮渐渐明白了皇帝为何一定要在自己生前将公主嫁出,若此事再被搁置,还不知要被皇后导向何方。有心为恶诚然可恼,但无心之恶才最令人猝不及防
“此事南北瞩目,岂可轻言罢止。皇后若擅动此议,南北物议足可陷我家于绝地,或连东宫都要造受波荡”
庾亮岂敢再让皇后轻举妄动,连忙沉声说道,眼见皇后脸色大变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才又说道:“陛下爱女之心,尤切于皇后。他为公主所谋善路,远非皇后可想之周详”
第179章0179 隐爵改制
离开庾府回到家中,沈哲子入都以来一直绷紧的心弦总算略有松懈。几经波折到了现在,总算可以说局面算是稳定下来。至于迎接丹阳张氏的会是什么命运,他并不关心。
这户人家或将沈家视为对手、敌人,但沈哲子却没有这种想法。倒不是他自视甚高觉得张家不配为其对手,又或宽宏大量能够尽释前嫌,而是没有必要。他虽然也有正常人该有的喜好,但大多时候都是对事而不对人。在没有立场对立或目标冲突的时候,实在不必要为自己树立许多无谓对手。
虽然同为吴中门户,但彼此立世家风与处事风格都不相同,若不是今次备选帝婿恰好遇到,丹阳张氏与沈家本就不会有太多交集。而且在沈哲子看来,这户人家未来也未必能再在朝堂占据多显重的位置对时局施加影响。
丹阳京畿之地,动荡本就不会少。张氏立家于此,要想长久维持家业,本就需要远胜于别家的处世智慧、敏察于时局,还要有不小的运气。但由选帝婿这一件事看来,最起码张家当下这一代人,并不具备此类禀赋。
对于大家族而言,既要掌握住乡土实资,又要能在时局中刷到存在感,这二者任何一项短缺,门第衰落都是可以预期的事实。
譬如时下的泰山羊氏,中朝时倍享盛誉,渡江后虽然势位略有衰落,但因与琅琊王氏、诸葛氏等高门联姻,尚能有所维持。可是两代人之后,到了刘宋时,已经彻底衰落下来,被当时人视为寒门卑流。
张家想要得幸帝宗,维持家声不坠,愿景是好的,手段却是拙劣。对于时局的认知简直迟钝到可怜,即便没有今次之祸,未来也很难再有作为。
不过这些都不是沈哲子需要考虑的事情,他现在只要安心等着台城风波过后迎娶公主了。
第二天一大早,庾条便登门来,先是告知庾亮已经返回台城,然后才又急不可耐问道:“哲子郎君,你所言解决隐爵隐俸之困境,不知可有了良策近来我将账目再作梳理,凭眼下这态势,已经很难维持到年底了。”
庾条所言,终究还有所保留,时下这个情景,不要说维持到年底,两个月后都将无以为继。之所以要言的轻一些,是担心沈哲子了解到事态严重性而裹足不前。
沈哲子虽然对内情尚未祥知,但也不会被庾条这小手段蒙住。他既然已经决定接手这个烂摊子,便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又怎么会因担心而退却。
听到庾条这么说,沈哲子便笑道:“还要麻烦庾君将相关账目略作整理,稍后我会让家人接手过来整理出一个细则。”
庾条闻言后便连忙点头道:“此事我早吩咐人去做,不只账目,还有相应的财货,都储在了晋陵,以供郎君调度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