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过来,心内决意日后小儿子婚配,一定要选吴中高门。只是又想到那长子青雀数年前也偎在身前嬉戏,如今却是儿大不由娘,已经成家,再难多嘴管束了。
又过片刻,沈哲子领着公主走入房中来。堂中众人纷纷起身,待两人趋行至堂中才各自入席。
沈哲子先行一步,跪在了铺在地上的锦帛上,公主稍落后半分。再拜而起,如是者三,沈哲子起身退到一旁去,公主则膝行上前,接过侍女奉上的汤羹茗茶,垂首捧上:“请舅姑饮茗。”
沈充见状后,已是笑逐颜开,弯腰离席接过茶杯,随手一指,便有仆从递上一个锦盒。沈哲子接过锦盒打开来看,又不免感叹老爹真是大手笔,前溪的三座庄子并上千顷的良田,统统拨给自己以作成家之礼。不过这也只是取个礼节而已,老爹给或不给,如今家业都是他在打理。
魏氏见公主膝行而来,早先礼拜公主的怨气也削减许多,脸上有了一丝暖色笑容,连忙放下小儿子,弯腰接起茗茶:“新妇快请起。”
魏氏也有许多礼品赠送,大多数都是妇人房中所用佩饰妆点之类,只是有一桩事物却让沈哲子大开眼界。那是一方竹制镶铜的腰牌,乃是天师道道官腰牌,这对母亲来说,应该是极为珍重的礼物了。
只是沈哲子却看得心疼,要换来这么一枚道官腰牌,还不知花了自家多少财货。他不免有些后悔让家人帮忙填上母亲嫁妆产业的亏空,就是要紧巴一点,才能让这佞道的母亲收敛一点。
公主起身后,视线却落在了案角边上瞪大眼望着自己的小沈劲,笑语道:“小叔真乖巧,我家也有一个兄弟阿琉,也如鹤儿这么可怜。”
听到这话,魏氏脸上喜色更浓,亲自起身将公主拉近了席内。
公主入席后,对着沈哲子扬了扬下巴,状态极是得意。她又不是傻子,女诫抄了那么多遍,总也学到一些东西。舅姑之爱己,由叔妹之誉己也。虽然她一点也不觉得自家的阿琉可爱,但眼下这么说,却是让夫人魏氏大感开怀。
婚礼这回是真完了,哈哈。。。
第206章0206 乡望势成
时入七月,天气越发炎热。哪怕安坐室内,仍是汗如雨下,纵有几缕细风,也都绵软无力。
竹林内流水潺潺绕亭而过,竹亭四周垂以轻纱阻挡蚊虫。亭中众人只披一件凉衫,席地而坐各居一角。亭子正当中,摆放着一个硕大的竹桶,桶内盛放着满满的酸梅绿豆汤,汤水中尚有许多冰块在其中漂浮着,整个桶周围都漂浮着丝丝缕缕的白色水汽。
庾条站起身行到竹桶旁用竹勺舀了满满一杯汤水饮下,酣畅的呼一口气,嘴里尚叼着一块不大的晶莹冰块,伸个懒腰感慨道:“这天气”
“噤声”
亭中响起一个不耐烦的声音,中年人一手捧着账目卷宗,一手拨打算盘,间或腾出一只手来在另一份空白纸上书写运算的结果。满脸汗水汇聚在下巴上将落未落,有侍女轻盈行上来,用沾了冰水的帛巾轻轻为其擦拭汗水,继而便又快速的退回去。这过程中,算数者头都不抬,而侍女也不发出一丝声响。
受了斥责,庾条讪讪一笑,又退回了自己书案旁。若以往被人这么呵责,他肯定要勃然色变,只是身在这专注又专业的气氛中,心态下意识平和起来。过往这段时间,他是亲眼见识到这些核算师之能,足足几大车的卷宗,竟在区区一两天内便理算清楚,分毫不差。
对于这群专业的人,庾条也是打心底里佩服,更是充满羡慕,打心底里希望自己也能有这么一批人才可供他听用差遣。
落座之后,庾条手摸着书案上那个打磨光滑的算盘,神态间又不乏惊叹之色。这算盘操作较之算筹要复杂得多,过去几天他一直把弄学习,至今都还不能熟练运用。但运算能力和准确度又远非算筹可比,而且一旦熟练运用来,端坐案后,手指轻拨,声音清响悦耳,如素手调弦,姿态之美观较之伏在案上摆弄算筹又雍容美观得多。
心里这般念着,庾条视线便忍不住望向左侧一位满脸疤痕的中年人,他不知这人名何,只是听旁人唤之钱先生。这位钱先生初望去脸上纵横交错的疤痕有些恐怖,但仪态谈吐却不俗,较之名门子弟不遑多让。尤其对方拨弄算盘时那娴熟又极富韵致的姿态,让庾条深感艳羡。
这段时间来在沈家看到诸多新奇之人并事,让庾条惊叹诧异之余,更深感于沈家这江东豪首之名的实至名归。也只有在这样善于经营操持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沈哲子这种早慧非常、智近乎妖的少年俊彦。
可惜沈哲子听不到庾条诸多心声,否则便要赞一声这家伙今非昔比,确是已经有了识人之明。
距离大婚已经过去了七八天,诸多来访宾客大多都已经离开,老爹也已经回到了会稽任所。家中虽然仍在日日宴饮,款待乡人,但诸多事务也都再次归回正轨。
悠闲几日后,沈哲子又投入繁忙的劳碌中。夏税押运与早稻收割撞在了一起,都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的事情。
尤其早稻收割,农事集中在短短几天时间内,沈家东宗本身的田亩虽然削减了下来,但因为合作社纠集太多乡人,县中数万顷的稻田收割,人力统筹、稻禾运输、脱粒存储,全都需要沈家安排。
幸而沈哲子也不用事必躬亲,这些事情都有相应的人员构架配置。但他身上的担子仍不算轻,往建康去的这几个月积攒了大量的事务。钱凤虽然可以分担其中一部分,但其身份毕竟见不得光,许多事便积压下来留待沈哲子处理。
旧的事情忙完之后,转头又投入到新的事务中来。如今家中这些核算团队们,就是在运算俚清京口和吴中两地各种物价的差异,还有搜集过往几年京口一线众多商贾往来的数目以估算出京口市场一个大概规模。这些数据,杂乱繁芜,收集已经不易,清算出来则更困难。
多赖庾条帮忙,还有京口一线那些资友提供资料,如今沈哲子收集到的数据,虽然不可能完全没有遗漏,但也是八九不离十。这么大的一个运算量,因数据缺失而产生的一点疏漏,尚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