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汉祚高门 分节阅读 286(1 / 2)

d起,不推辞几次说不过去,尤其在沈哲子如此高风亮节的映衬下。不过无论他推辞几次,事情肯定也就这么定下来了。

这个结果,跟他们最初预想有偏差,原来的最高目标是以豫州刺史,名义上节制包括历阳在内,加上原本祖约的所有镇土。这样一来,可以不经过朝廷直接往江北寿阳经营,当然现在肯定没有那个实力。

至于保守目标,则是以历阳太守而督江北并宣称诸军事。虽然历阳太守和宣城内史品秩相当,但若本职在历阳,无疑会便利更多。可是现在本职归了宣城,至于历阳太守却还是早先庾亮所封的赵胤。

赵胤是王导的人,原本约定好了撤走,可是现在出了这个偏差,看来是王导留下一个小尾巴,为了未来可以讨价还价。没办法,谁让人家残了一个子弟,也只能事后再讨价还价了。

不过关于庾怿的安排,也不是没有好处,这个郾城侯的爵位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意外之喜。郾城属于颍川,并不在眼下疆土之内,封了这样一个爵位,则意味着打开了一个侨立豫州郡县的口子。

由此也可以看出,皇太后并没有彻底放弃母家,还是拉了一把。只要有了侨立豫州郡县这样一个主张,庾怿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去团结那些豫州侨人。毕竟客居不易,能够有一个属于本籍的乡土,哪怕只是自欺欺人,也能予人许多安慰。

至于沈哲子老爹沈充,将军号再转镇东,刺史、督职都没有变,原本的录尚书事被撤走,这本就是战时权宜安排,倒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最大的变化还是爵位,由原本的始宁县公转为临海郡公。

不独如此,还穿着开裆裤的沈劲也由原本的关内侯转为了都乡侯,已经不再是爵位里吊尾巴的存在。

归家之后,沈充已是忍不住大笑连连。对于他而言,即便没有晋爵,单单只是保留下东扬州刺史这个职位,已经是最大的褒奖。如今不只封为郡公,更荫一子,算得上意外之喜。当然,这大概也跟沈哲子辞赏归乡,皇太后有意补偿有关。

虽然时下的爵位已经水得很,但名字好听啊。来日就算死了刻在墓碑上,郡公也要比关内侯显得有格调得多。

父子二人坐于室内,沈充望着儿子,眼神里已经不独是喜爱那么简单。他感慨笑道:“我儿敏察已是非凡,进退更是从容。离都之前,皇太后亲自见我,还在殷切叮嘱,让我一定要劝你速速归都受封,如今都中因此已是讽议沸腾。青雀你不归都受赏,如今都中已是无人敢于夸功啊”

沈哲子闻言后便是一笑,他这一退,那是为难君子不为难小人。他的功勋已经摆在那里,大佬们受封那是因为战后格局规划需要尽快定下基调,可是其余人等谁敢说功劳比沈哲子大谁又敢越过沈哲子去接受封赏

诚然时局中大佬们是风向标,但主体却还是那些受战事波及的人家,是赏是罚总要落定下来,人心才能彻底稳定下来。否则无论打算筹划怎么好,只要结果没有出来,终究会有变数。

换言之,沈哲子如今已经成了一个拦路的臭狗屎,阻碍时局往前演变。偏偏他的理由是那样的高洁脱俗,越是受其阻拦者,反而越不能开口非议他,要不然反而自己要惹一身骚:如此中伤是何心肠为了自家受封领赏,要去污蔑抹黑真正高雅贤逸的驸马

当然事情也不尽是好消息,接下来沈充便叹息道:“虞思奥今次应是笃定归朝,吴兴归谁还是未定啊。”

三更完成了。。。唉,要我老命啊。。。

第414章无标题

今天暂时无更,会补起来。这两天书评区突然活跃,说实话,我真不知道这些人哪里来的。他们讨论的话题,有的回应过,有的没办法回应,我只是简单的想写完这本书,把我的思路,关于这段历史的思考阐述清楚,有没有人愿意看,有没有人认同,还在考虑的次要。

这么说吧,许多喋喋不休,一直在诟病的问题,一直都很清楚。不是不认同那些所谓普世的价值观,只是不大合群。思考没有孰高孰低,作为一个作者,其实逊于许多读者的思考,尤其在缔造一个完整虚幻世界的时候,有太多不足。但是一个平和的社会,最起码也需要不同意见的发表,哪怕不认同,你也有置之不理的权利。把我贬的一文不值,乃至于党同伐异,并不能映衬你的高明。

过去偶有争执,有时候会反应过激,但事后总会反思自己的心态或是能力问题,如果真的有欠缺,我会很谦逊的表示歉意。因为关于这段历史的了解,我确实只是业余水平。

但是书行至现在,我确实特别想问几个言辞过激的读者,我到底欠你什么对于历史公允的态度还是我一直在竭尽所能的水文

文章或许偏于古风,但我从来没有标榜所谓文言文的写作,因为这只是偏古风的现代书面文。至于行文偏论述而少叙事,现在已经着手改变。如果暂时不能达到预期,那确实是我的缺失,要说一声抱歉。

我一直深信一个理论,那就是历史没有真相,只存在基于史料的假设。这就存在认不认同的问题,关于东晋这段历史,中古世纪的史料本来就很多欠缺,哪怕是大家都熟知的世说新语,其实也存在一个政治立场问题。这给了作者畅想的空间,也给了读者联想的余地。并不存在谁一定能说服谁,如果说一定要固执的相信那就是所谓的魏晋风骨,那只能说你只认同这一个侧面。

我的理解不能让你认同,这是我的浅薄和遗憾。但有一句话要说在头里,莫欺少年穷,我的认知也在进步,实在不必急于一言定死。理解之同情,不褒不贬,我一直在改进行文的情感偏向,乃至于写到历阳之乱的时候,思路有所游移,甚至于影响到情节的开展,这一点,许多追读至今的读者应该能感受到。

无论说多少,不能提供一个爽快明朗的故事,是一个作者的原罪。但行文至今,关于这段历史,其实也已经有比较体近大众的认知。政治或阴谋确实比较偏阴柔,不够明快,但如果过分渲染军功或是民族情绪,这是一篇毒文无疑。

我不是在为自己开脱,确实偏于政治的叙事是我的欠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能提供一个慷慨激昂的故事是我的短项。但如果说政斗的水平只是幼儿园层次,这点不能接受,因为行文至今,绝大多数政斗都可以找到借鉴历史故事的痕迹。如果真的觉得不堪,那是我的见识问题,毕竟从来没有涉入过那么高端的斗争。

至于穿越者的进步性,说实话除了对于科技知识的掌握,我并不认为现代人比古代人要高端,包括制度层面。因为现代人同样面对大量的社会问题,包括所谓阶级固化的趋势。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小圈子的所谓精英政治。他们只是抓住了所谓的历史机遇而已,但落实在真正的能力上,未必会比普通人要强。我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但并不觉得他们就是所谓的天命之人。

之所以取名高门,并不是我认同他们那一套价值观,而是在这个时代想要有所作为,绕不开他们。这就好像年薪千万不敌四市户口,这是一个时代的局限性,是一个团体自发性的保障他们已经获得的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