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汉祚高门 分节阅读 486(1 / 2)

d此一个乱世中,任何考量说穿了都是残忍。沈哲子徐徐南来,给彭彪留下充足的时间在淮南肆虐,除了诱敌之外,又何尝没有借彭彪之手清扫淮南之地的需要。他的大局并非别人所认同的大局,说不通,那就用铁血教会他们。

“我受君王重用,节制王师北来,一路来也是战战兢兢,唯恐行差踏错以致辜负国用,也恐王师半途受阻,使郡人殷望王师成空。幸在眼下终于身立此境,又得诸位乡贤盛赞,可谓得偿所愿。”

面对这几人,沈哲子神态尚算和气,而后话音一转叹息道:“早年国土沦丧,本非乡人之罪,却要沦为奴治,惨遭肆虐。凡我王御之臣,俱有怀恨抱愧,惟愿痛歼奴师,拯救国民。诸位能幸免于奴贼摧残,我又怎么忍心驱使乡人们以血肉之躯去阻挡奴锋”

“诚如诸位所言,彭彪所部虽然势溃,但战力仍存。此贼穷途厉胆,暴行累累,来日不知还要做出怎样恶行其人游骑呼啸,鞭笞乡野,绝非常师能阻。王师至此,本为杀贼,岂能因一时求安而避居大城所以诸位虽有盛意,我却不敢轻遣以致郡中再添惨事,唯请郡中乡亲连寨自保,勿要轻出,奴首我自取之”

这也是最近几天说惯了的话,沈哲子张口便是滔滔不绝:“至于淮北奴众或有反击,诸位也完全不必以此为忧。彭贼已被困于此域,南谒之途已通,来日豫州之王师同袍自会源源不断而上,绝不会让奴贼片甲过淮。更何况,今次之北进,并非梁郡一治轻动,旬日之内徐州郗公也将驰援。淮南安定,便在此时”

说完之后,沈哲子便不再与这些人纠缠,让亲兵将人请出,或是赠送几副甲具,或是赠送一些弓矢,算是回报他们前来投诚之意。

战事行进至今,已经到了小心即无大错的收尾阶段。因为尚有彭彪余部存在,沈哲子态度鲜明不让这些乡人坞壁主们干涉战事,落在不同人眼里那也有不同意味。

一些实力弱小的坞壁本就担心会被王师征召参与围剿,得知这一态度后可谓松了一口气。

而一些实力强劲的坞壁则有些不甘寂寞,想要趁着今次淮南动荡有所作为,所以在沈哲子后续北上途中,不乏接到一些告急求救书信,都是当地人家擅自调集部曲私据某地,结果遇到了羯奴游骑的攻打。

对于这一类的求救信,沈哲子都是一个态度,不作回应,见死不救

哪怕战事就发生在他前进道路数里之外,仍然保持原本的行军计划,近乎刻板的继续行军。而已经入手的寿春和洛涧两处据点,给他们的命令也是谨守不失即可。

所以,如今淮南这区域,最活跃的便是彭彪所部残军,左冲右突想要打通一个出口,但却处处碰壁。余者唯一还算活跃便是沈哲子所率胜武军和已经渡过洛涧的沈牧、韩晃所部骑兵,只是这二者俱有活动路线,甚至还在有意识的躲避彭彪的军队,迟迟都无决战。

至于淮南之外,兵员的调集倒是很活跃。彭彪所期待的援军,反应最及时的便是淮北之地的各处戍堡,但这些戍堡少则百数众,多则数百众,取得便是一个守望相助,并无强兵屯此。就算想要奔援,也多是试探性进攻,根本就突破不了曹纳所驻守的洛涧、马头。

寿春方向,郭诵、毛宝速战速决拿下金城,而后以毛宝守城,郭诵则渡河突袭羯奴江北水寨,凿沉、焚毁舟船百余,严防淮水,羯奴即便有强军来援,一时间也难渡淮。

随着梁郡后继五千援军到达罗渎,沈哲子也终于不再客气,各部开始向淮南中部靠拢,逐步压榨彭彪的活动空间,最终将其众驱赶到淮南小城。孤城不可守,彭彪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尤其他所部多骑兵,困守孤城,无疑废了一半的战斗力。

但问题是,他已经别无可选,游骑在野中游荡,所耗粮草加倍,而且多有溃逃之众。而对手在优势占尽的情况下,却仍无冒进举动予他战机。如果不是境中一些坞壁妄动,令他小有所获,只怕都已经坚持不到现在。

如今他所部已经在众敌环绕之中,眼下唯有寄望周边援军能有突破,或许多拖一刻钟,战事就会发生转机。所以,困守淮南小城以待形势有变,便成了他唯一出路所在。

当然,还有另一个生机所在,那就是投降。所以,在退至淮南小城之后,彭彪即刻派遣使者,前往沈哲子所在营地,邀见商谈投降事宜。

虽然此前已经有知,敌方主将心狠手辣,就算生获黄权都即刻将之斩首。但他与黄权又有不同,如今他所部仍有两千余众,对方想要全歼啃下,仍要付出极大代价。

而双方开战以来,他所败者都是策略,其实并无恶战,哪怕已经优势占尽,对方仍是求稳,避免交战,可见也是要保存实力。

所以,彭彪相信只要自己递上降书,对方多少会有动心。而后彼此往来交涉商谈细节,就算最终谈不拢,这个交涉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或就能救他一命。

凌晨还有一更,写完淮南战事。。。

第679章0675 分功饮胜

淮南小城并非险峻所在,其实整个淮南之地,只要确保寿春不失,其余的城防都无太大的战略意义。

而这一座小城,其实也并不属于整个寿春防御区,而是早前祖约与台中交恶时,特意兴筑的意气之作,用来表示对台中兴筑涂塘防备自己的不满,落成之后也并未久作经营。实在是四野平坦,左近又无水流可引,根本不是一个合适的筑城地。

而彭彪选择这样的孤城作为最后的防守地,可见其心仍未死,一旦城不可守,或是战况发生变化,四门洞开,即可奔驰于野。更有甚者,趁着对手调度攻城的阵型混乱之际,直接在城内凿破城墙以骑兵冲出,将敌人杀得大败亏输,羯奴早年在北地不乏以此手段反败为胜。

再小的城池那也是城,沈哲子想要将彭彪所部完全困死在淮南小城,也要调度起数倍兵力。所以看似自弃、穷奔绝路的一个决定,其实还是充满了变数。

沈哲子在战术上其实并没有太高妙的见解,也并不是什么用兵如神的奇才。单就彭彪所选择的这个驻守地,如果不是郗鉴讲解,他甚至都没看出来。

是的,如今站在沈哲子身畔与他并肩观望淮南小城的人正是郗鉴。在收到沈哲子的表态后,郗鉴竟然亲自快马飞奔至此,由于他这半年来都在北地主持淮地战事,赶来此地的时候,居然还赶上了淮南最后一场围歼战。

“此城坐落坦荡,若是常师困守于此,那可谓生机断绝,再无作为。但彭彪所部尽骑兵,可以城墙阻敌,但却不成困师。维周你求稳至此,想必也是要一竟全功。你那雄车之阵,也是一道奇谋,但若所守之处敌之不攻,也只能望尘愧叹,无可奈何啊。”

郗鉴讲到这里,言中不乏感慨:“这彭彪已至穷途,仍能不失谋略,将维周你万军之众牵于这区区小城,也实在不失狡黠。豫州今次来攻,所众又有多少若是大军久困于此,淮北之众奔援,势必难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