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江面上停泊眺望奴兵的军阵格局,心内不乏失望。老实说,早在得闻奴军将要大举南来时,沈哲子不是没有梦想过效法江东前贤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但是当真正身临战场时,才感觉到这借鉴前人之法是有些不靠谱。
陆逊能够火烧连营,那是因为蜀军远离水道,分散立营在山林中,这才有了火攻的地理环境。可是现在淮上多开阔之地,而且竹木密林都被淮南军先清理一番,即便是采取火攻,火势也极难蔓延开,更谈不上什么火烧连营七百里。
当然也不能因此就说淮南军此前清理竹木材料就是小家子气的失策,即便是淮南军不砍,奴军南来也会就地取材以充军用。单纯为了一个法从前贤的妄念,便将大量军用材料遗留给敌人,那就太不负责了。
跟随沈哲子一同观阵的,不乏有淮南老人,其中有的甚至还亲身经历过早年石勒南来的战事。此时再观望奴军军容,顿时便感觉眼下的奴军声势较之十几年前确是有天壤之别。
当然这也是废话,早年的石勒虽然已有打败司马越大军的威名,但也仅仅只是汉赵之下一战将,肆虐华夏一军头,甚至连固定的根据地都还没有,军民裹挟近乎流寇,顿兵葛陂妄图南攻建邺。
虽然最终没能如愿,但此行也并非一无所获,当时豫州活动的许多乞活军余部便多为石勒所接收,成为他日后扫荡河北的中坚力量。像是在与汉赵战事中表现出色的石堪,以及冉闵的父亲石瞻等,便都是在这个时期被石勒收入麾下。
如今,石勒俨然已成中原之主,穷尽华夏之兵而南来,气象较之早年自然是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奴军摆出这样一副阵势,倒是颇有几分堂皇之师的意味。看来沈哲子此前发往淮北的檄文,石虎是真的听进了心里。但这一点也并不足以让沈哲子窃喜,奴军大举压下,淮上各处设堡,带给淮南军的不仅仅只是心理上的庞大压力,还有不得不扩大防守,将本就不多的兵力分散淮上沿线的实际困境。
当然,如果能够深悉奴军各部虚实,倒也不是不能通过观阵来猜度奴军攻略重点从而做出防守调整。但是对于得自祖约的军情,沈哲子本就不敢尽信,就算祖约不是害他,但以此人在奴军处境,也未必就能所知尽为实情。
不过那些情报终究还是有用,最起码可以确定石虎与郭敖积怨深厚,这样一来,可以将镇守涡口的路永军调回寿春,稍稍缓解寿春兵少困境。
六月的最后一天,石虎的中军大帐俨然出现在敌阵中,并且派出使者,沿江叫喊邀战。
第740章0736 烈战颖口
石虎的使者喊话内容,倒也没有什么新意,只是早前国中发兵时的檄文再诵一遍。同时又着重反驳了一下早前淮南军散往淮北的檄文,可见奴军中也是有文学之士随军,倒是写出一篇语调不乏慷慨的骈文,大意就是南荒少识,不见中国英雄,中山王雄才大略,不计较你们的恶语中伤。
比较让沈哲子感到意外的是,那喊话最后居然也开始点名,包括自己在内,淮南军郭诵、毛宝、韩晃等众将也都在被点名之列,就连如今在合肥坐镇后路的庾怿都没有漏下,可见奴军对于淮南形势也并非一无所知。
不过这点名倒不是在辱骂,而是在招降,号召他们弃暗投明,如此才能保住性命,甚至名爵都有进益。像是沈哲子,如果肯于率部投降,直接封以县公,并可择主以适,驸马之位保留,名位甚至还要在庾怿之前,挑拨之意实在浓厚。
沈哲子对此的回应,便是命令水军引弓排射。他对羯胡的公主,那是半点兴趣也无。即便不以大义而论,石勒就算有什么貌美如花的女儿,那也是秋凉的黄花菜,掰着手指头都能算出还有几天就要蔫吧了。
那些沿河叫阵的使者被射退之后,旋即便被引入奴阵中军大营中,得知沈哲子如此倨傲强硬,石虎也是怒极反笑道:“南乡蛮夷,终究识浅。我还道这貉子沈维周是个明识之士,不乏远瞻之望,原来也只是一个抱残守旧庸碌之徒。他既然自绝退路,那也不必再客气。今日小歇一夜,明日早炊之后起攻颖口三日之内若不能下,督阵者归营领罚”
他虽然自恃兵众摆出一副堂皇浩大气势,但初期的进攻重点,也只能放在水路的争夺上。如果不能打通水路,徒具大军几十万也只能望波兴叹,面对浩荡淮水裹足不前。即便是眼下在淮水近畔造舟,有着颖口淮南军的存在阻截,也很难成功将大队人马运送过淮。
作为南来第一战,又是攻打水道要塞的颖口,无论克与不克,气势首先要打起来。所以明日之战,石虎亲自点将,命令前锋之将张豺负责第一轮的进攻。
张豺领命之后,也知责任重大,不敢怠慢,归于前阵挑选五千名骁勇善战士卒,独立于营垒之内,配发精甲利刃。天色还未黑暗,这一营内便已是杀牛宰羊,烹炙大飨于众,天黑之后,饱餐士卒们便都归营入睡,养精蓄锐。诸多巡防操练,俱都省去,全力以备战,这是先登陷阵拔营士卒们才有的优待。
第二天一早,奴军各部便都活跃起来。那五千名精选士卒早已经在军前列阵完毕,等待主将发出进攻旗号。而石虎也早早便起身离营,亲自坐镇于战场之后已经高设而起的土台上,诸将环伺其身畔,前后俱有重甲拱卫,威势可谓煊赫到了极点。
为了配合正面战场的进攻,奴军各部也都作出了相应的调度。左右两翼战卒们分别探出十数里外,竹排木栅放置在沿河处,用以阻拦江面上游弋的淮南水军,避免热战正酣时水军登陆冲阵。
同时在沿淮一些水道狭窄之处,也都多有奴军集结,准备浮板竹筏之类,一旦发现淮南军调度不便,防线出现漏洞,便即刻放板冲击。
大战前夕,这一片区域气氛已是空前的凝重紧张,或是因为慑于兵威,就连水流看起来都不如以往那般顺畅。从昨夜开始,淮南军便以舟船往颖口增兵,一直到了天明时分,载兵舟船仍未停止,源源不断从寿春出发溯淮而上进入颖口。
而在这一段淮河水道上,几乎每隔里许便有一艘战船浮动于水面,宽阔水面几乎没有闲波
沈哲子正坐镇于淮上一艘战船,无论此前有怎样的雄心壮言,真正事到临头,仍然难免紧张。他不是因为信不过郭诵才离城掠阵,实在是没有心情安坐于城内,需要亲临战场亲眼看到战斗的进行,才会感觉到安心。又担心自己若是入营,反会影响到郭诵的临机应变指挥,所以便留在了淮水上。
此时仍在络绎不绝驶入颖口的舟船,看似吃水甚重,但其实载运的多为土石木方,真正的兵众并不多。如今其余各处除了保留有必要应急的防守兵力以外,剩下的绝大多数已经集中在了颖口左右的营垒中。
类似虚张声势的疑兵之计,或许瞒不过对方兵长将领,但还是能给那些寻常战卒们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而对于防守方而言,后方舟船频频出入,也在一遍遍的提醒着他们并非孤军奋战,而是有着强大后援,对于军心则是一个稳定。破釜沉舟、自断退路那种绝户计,除了能够激励将士死战之心,也有可能瓦解战意,让兵众不战自溃,分分钟弄巧成拙。
“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