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汉祚高门 分节阅读 683(1 / 2)

d大营中重要的营垒,至于腾出的舟船,则用来将一部分率先投降的邺地将士载运送回硗尾河洲暂时监押。

至于那些仍在营垒中的将士,弃械之后尽被驱入几座空荡荡、已经被拆除得仅剩围墙的大营中。然后便是收捡械用、营帐之类,短短几个时辰之内,整个大营便被拆除了将近一半,诸多收缴械用,俱都被堆放在那些空地上等待清点。

在淮南军接收大营的过程中,路永始终率领一部水军在津口镇后,同时派船速速返回调运骑兵队伍过河。乱军易动难安,短时间内绝对不能稳定下来。眼下贸然登岸追击,机动性欠缺、收效甚微不止,还极有可能遭到乱军反噬扑击。

从黎明发起进攻,一直到夜深时分,整个黎阳大营的接收仍未完成。但哪怕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劳碌,淮南军士气仍是高亢,一如大营周围那些冲天火柱。

一些年轻的将领们和寻常士卒,尚还只是有感于淮南军的战无不胜而自豪满满。但像是路永、徐茂等亲身经历过永嘉之祸,亲眼见识、亲身领略到匈奴、羯胡是怎样的气焰嚣张、祸乱神州的宿将,感受则更加深刻,乃至于生出些许迷茫。

他们这些人,人生旅程已经过半,回首这半生经历,究竟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往年被胡虏暴击痛追,背井离乡、远遁千里的是他们,如今率军北上,攻必胜、战必克,以厚重锐武之军势,直接压垮数万贼众大军的,也是他们

这个问题,似乎很复杂,又好像很简单。前后对比,差异好像只在于他们追随了一位永远不会让人失望、能够让每一个人的努力能够得到丰厚回报的主公。

然而为何都督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们是真的想不明白,也无须为此劳心,只要踵迹追随,未来必将走向一个个更大的辉煌

后半夜,韩晃所率领的五千骑兵抵达黎阳津,在大营中休养了几个时辰,待到战马消除了渡河所带来的不适后,便向黎阳以北发起了席卷扫荡

配合骑兵行动的,乃是淮南军各路水军,沿着一些河流支道,快速向周边进行渗透。诸多游荡在郊野的溃卒,包括左近一些乡众们俱都被驱赶出来,被舟船源源不断的送回黎阳大营。

萧元东成为淮南军督护之后,在此次追剿中自然也参与其中,他选择涉过卫水稍显荒僻的一片区域,这里因为远离水道,并不能最快捷的退回邺城,因此向这个方向溃逃的敌众并不算多。

之所以选择这一片区域,也是在发挥高风亮节,将更多军功让给那些运气不算太好的朋友们。

毕竟在这一场战事中,他所部人马收获已经不少,在黎阳之战前便早已经锁定一桩大功,不独自己被拔用为督护,麾下将士们也已经确定将会有幸列入第一批军功授田的名单。

而且都督已经明确表示,在这正场战事完结后,将会再建立一支有独立作战权的军队,交由他统率,成为名副其实的督护。

所以萧元东肯让出主要的猎功区域,也是存念交好各军,等到那支军队正式组建的时候,才好得到其他将领们配合推荐勇卒,最快形成战斗力。

但有的时候,往往事与愿违,又或者说运气这个东西简直无解。当萧元东率领他所部两千骑兵在向卫水西侧清剿时,一路都有断断续续的敌踪痕迹,沿途收捡了数百名溃卒,而后便循着踪迹追进了一片丘陵中,而后便在一条山涧转弯处发现了近千名敌卒。

萧元东虽然不乏高风亮节,但凑到眼前的战功也绝不能置之不理,当即便率军包抄,直接将这一路敌卒围困在了山涧这里。

“莫非天要我亡于此处”

队伍中,须发杂乱的石堪望了望山涧对面那些淮南骑士们,脸上充满了挫败和绝望:只要一个时辰,只要一个时辰就能穿行过这片丘陵,然后抵达枋头附近,那里有一个饲养战马的牧场,可以在那里获取战马继而奔向枋头,与枋头的郭荣汇合,再觅生机

不过,祸兮福之所倚,石堪逃亡之旅止步于此,未尝不是一种幸运,因为可以少承受一次命运的打击。

此时山丘另一侧几十里外,并不是石堪所想仍在对峙状态,而是残留着大量的战斗痕迹,那痕迹之惨烈显示出原本这一处区域战场此前所发生的战斗,较之黎阳这个主战场甚至还惨烈几分。

不过诡异的是,这些战斗痕迹并非分布在东西枋城之间,而是主要集中于东枋城以及更偏北位置,好像东面突然出现一路强劲的敌军,向驻守于东枋城的邺地军队发起了凶猛的攻击。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此时在西枋城与汲郡郡城之间这一段路上,正有一路两千多名残军向西面仓皇而行。而在这一路败军中,两名统帅之间正爆发出激烈的争吵。

“为何不固守枋城,反要弃逃郊野你难道担心我军死得不够快”

一驾板厢俱被拆除的马车上,郭时平躺在一团丝绢杂絮堆起的垫子上,左肩胛处被紧紧包裹起来,但仍有血水不断从绷带中渗出来,打湿身下大团的杂絮。此时他苍白脸色充满愤怒,目眦尽裂怒视着坐在另一侧的郭荣。

他的确有愤怒的理由,此前战场上因被流矢命中而昏厥,迷迷糊糊中转移到已经人去城空的西枋城,可是当再次醒来时,军队已经离开了西枋城,正疾行向西而去。

郭荣这会儿脸色也并不好看,听到郭时的诘问,脸上顿时闪过一丝阴厉,恨恨道:“若你肯听我劝告,从缓以行,何至于落到这一步危险境地西枋敌将谢艾乃是知兵之人,如今竟连要塞都弃置不守,可知余处已生大变。凭我等残弱之众,若还留在枋头,才是必死无疑”

他们之所以落到这一步田地,原因也很简单。此前郭时进攻西枋城伤亡惨重,而后郭荣以统帅之名,将其他几路军队陆续拨入郭时麾下。

原本这过程也算顺利,但郭时却不满于其他几军各自将领仍存掣肘之念,兼之与其中几人还有私仇,因此将几名将领羁押暗杀泄愤。尽管如此,因为有郭荣的配合,局面一时间还能镇压得住。

但坏就坏在石堪后续派来的那一路增兵,其将领名为刘禾。在郭荣宴请刘禾的时候,郭时擅自作主以伏兵冲出直接斩杀刘禾,并因此前流言为借口言是刘禾暗中投敌,死有余辜。

如此局面便彻底崩溃,刘禾的兄弟刘泌率部直接攻打东枋城为兄长报仇,因此彻底引爆了东枋城所积压下来的隐患。如果不是东枋城坚固难攻,郭氏这一对难兄难弟只怕要直接身死当场。

而后局面便是快速变化,西枋城的淮南军同时出动,不知为何与刘泌的乱军合流,直接丢下枋头向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