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汉祚高门 分节阅读 695(1 / 2)

d乐观。先天不足,后天有缺,既没能抓住时机,也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时间。

如果是几年前桃豹刚刚退回洛阳时,卢德便能引为所用,他自信即便不能将桃豹扶植为一个争雄天下的英主,最起码也能在洛阳盘踞更久的时间,不至于全无反击之力。

可是现在,淮南已经势大难阻,河北纷争也将要分明。此前卢德建议在黄河对淮南军稍作掣肘,最好是能够将这一场战事拖延到入冬,届时南北水道枯竭,淮南军后力必将不继。

最开始桃豹执行的也算不错,尽管成皋方面被敌军围堵,但是在黄河水道上仍然能给淮南军造成极大牵制。可是很快,桃豹便厌倦了这种敲边鼓又没有直接收获的行动,转而将目光投注到兵力内虚的豫南几郡中。

淮南军主力毕集于黄河南岸,在豫南几郡尤其是汝南虽然仍保存着一部分兵力,但这些兵力也仅仅只够自保而已。特别是汝南这样一个互市商贸集中地,在没有了足够兵力震慑的情况下,商道接连失守。

桃豹虽然不敢主力尽出强攻汝南,担心会彻底激怒淮南使其放弃石堪而全力进攻河洛,但也屡屡派遣游骑外出阻隔商道,哄抢那些道途商旅。如此一来,所获也是极为丰厚,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解决了洛阳的物用匮乏,位于金墉城东面的大仓都被填满。

但这种掳掠短利之事,实在易放难收,桃豹也高看了其人对军队的掌控力,其麾下那些部将们在尝到甜头后,甚至私自离开防区外出掳掠。

原本此前努力整肃的军容也变得更加败坏,譬如洛阳南面重镇伊阙原本有守军五千余人,南面的淮南军分师突然发动进攻,结果城内守军居然不足两千,余者尽皆外出掳掠,被淮南军围点打援,歼灭近乎过半。

伊阙失守,令得洛阳形势陡然变得紧张起来。更要命的是由于大量兵众投入到无组织的掳掠中,令得黄河水道上牵制不足,继而使得淮南水军得以集中东去参与会战,干净利落的结束了黎阳方面的战事。

石堪败亡后,洛阳周边已经没有帮忙分担掣肘的势力,河洛也因此成为砧板上肉。而淮南军则根本就没有在河北深入作战,与徐州并十数万大军沿黄河水道并水道两岸向洛阳西攻而来。

桃豹或是有几分明主的气具,但实在没有那种禀赋。为短利所迷,结果当醒悟过来之后,已是悔之晚矣。

其人眼下或还指望旧主石虎搭救,因此还能保持一些顽抗之心,但卢德对此已经完全失望,且不说桃豹早已经游离于石虎势力之外数年之久,哪怕其人始终是石虎心腹肱骨。

但很明显石虎目下最重要并不是向外开拓,而是稳定住刚刚夺取的河北半壁。在强敌已经明确不会继续前攻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衔尾追击,不计代价的救援洛阳这一并无切身利害的飞地。即便是要向南用兵,顶多达于河畔即止,还要提防敌人随时可能会有的反扑。

总算写到攻打洛阳了,这是咸和十一年战略的最后一步,我向来觉得东晋北伐,军事上的胜利只是一个前提,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值得讨论的地方。现在距离全面胜利都差很远,所以这也算是一个新起点。顺便,月末最后一天了,再求一下月票。。。

第952章0947 左右为难

卢德的书庐,位于金墉城与洛阳垒之间,一座面积不小的水池附近。

卢德此前不曾到过洛阳,询问左近乡人才知他书庐旁的那座水池名为绿水池,在中朝时也是洛阳城西颇为著名所在,周围环境优雅,景致秀丽,楼观林立,广榭绵延,每至盛夏,多有中朝达官贵人云集于此,避暑游园。

可是如今那些楼观华榭早已不存,白石围砌的水池也早已经污浊不堪。在那些建筑残垣之间,搭建着一些简陋的窝棚,原本栽种兰芷名草的苗圃上也都种满了菘、菰等作物,长势正好。

苗圃之间则分布着大大小小坑洞,周边及坑底都用左近起出的御道条石所铺垫围砌,看起来不乏赏心悦目,至于用途则就稍显粗鄙。有的用来沤麻,有的用来蓄粪,哪怕时下已经入秋极深,人行此处,仍能激起成片的蚊蝇。

书庐规模并不太大,一座不算太高的石屋,里面堆放着桃豹专程让人送来的书简等物,这些东西在洛阳周边遗落诸多,若是用心搜集,多半都能有所收获,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卢德只闻其名但却无缘得见的故籍孤本。

石屋连接着两座草堂,原本是用来授业的地方,人数最多有数百人在此听讲,晋、胡俱有。原本卢德对此还不乏欣喜,认为所学传承不孤,后来才发现这些人多半对他讲授的内容并不上心,或是想要通过这一途径加入到桃豹的军队中,或是单纯的为了书庐早晚供给的餐食。

所以在持续大半个月后,当卢德开始考校所授课业的时候,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消失不见。仅仅只剩下十多人,或是的确没有了去处,或是真的有志进学。

眼见此幕,卢德难免失落,加上这段时间河洛形势越发严峻,他大多数时候都要前往金墉城商讨军务。即便留在书庐,更多的也只是埋首那些故章做一些修缮整理,对于草堂那里已经放弃,只是间或布置一些课业。

如此一来,草堂里人便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三四人,也只是留在这里作仆役杂用。

“卢先生、卢先生”

这一日,卢德正在室中修订牍书,他所学多纵横策略,然而治学最基本的声韵、句读之类技艺却是无有所传而欠缺,因此做起此类事情来便事倍功半,此时听到门外呼唤声,便出门去看,发现一个稍显瘦弱但却眸光晶亮的少年正立在门外。

看到卢德行出,少年小退一步,恭谨施礼道:“日前家中亲长卧病,弟子不能日禀,不是有意怠慢学业。近日亲长安康,速归先生门下受训。”

卢德听到这话,不免愣了一愣,他这书庐离去的多,但返回的却寥寥无几。眼前这少年,可以说是仅有的一个,不过他却没有什么印象。

他将少年带入房中,也不好直接表示自己对其人全无印象,待见少年兴致盎然打量着书案上那些简牍以及铺开的纸张,心中一动便笑语道:“你说自己侍亲罢业,这不是错事。不过,既然有所学便不可废,且到近前来让我看一看你学成几分。”

少年看到书案上雪白纸张,便稍显局促的摆手,凡从腋下抽出一根削成笔状的柳条,那柳条一段被磨得圆滚滚的,可见寻常就是以此习字。

“直用纸笔即可。”

卢德拿过那柳条在手中摩挲片刻,又说道:“冲幼入学,唯以正源为上。硬笔虽俭,殊悖六书之妙。往年我也用学从俭,积习难改,至今书之一途难登雅堂。”

此前桃豹的军队劫掠商旅,也多得从汝南流出的纸张之类物用,那些将士们自然不用,因此卢德这里存量极多。

少年闻言后便也不再推辞,上前跪坐凝神提笔,而后笔落纸上,初时笔法尚有枯涩生硬之感,但几个字之后便渐渐变得流畅起来,很快纸上便出现了半篇汉末蔡邕所著半篇劝学,这正是早前卢德所教授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