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本庾翼手中的宣城收回来,由自家掌握在手。
对于堂兄的安排,褚季野不置可否。大概是因为不在时位,他多多少少还存有一些理想情怀,觉得眼下最重要还是内外通力合作光复晋祚为主。
在这方面他是比较羡慕旧友杜赫,能够从于所愿显迹江北,而他既然承惠于家族,这种时刻也就难得自由,要为家族所缚,对于堂兄的安排没有拒绝的余地。
“有一件事,我也要向你先作通声。来年台中针对吏务还会有更严监察,届时会有巡使走访乃至常驻郡中,严察政务,失职者即刻解职论罪。这一次将由京府刘世瑜主持,他是一个怎样人,也不须我再多言。到时候,你自己要记得检点。还有随员拣选方面,应以德行为先,待到各县出缺,即刻补缺入事。”
江北徐州那么大的动作,台中不可能没有反应,但若直接针对徐州,难免流于意气之争,而且未必能够占到优势。
徐州恶事的发生,本质上还是台中对地方事务的失控,所以想要缓和乃至于彻底杜绝,还是要从根子上做文章,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可是眼下的江北,是台中影响不到的地方,那么也只能先将江东郡县更作巩固。
这原本就是台辅们商定好的步骤,先巩固住中枢的事权,然后再次第向外扩散,覆及整个江东,继而再反制江北。
可是沈维周强势入主徐州之后,也逼得台辅们不得不加快步骤。原本褚翜所主持的整顿吏治,已经给他积攒下不小的众怨,这一次动作还要更大,可以想见必然会有一些反弹和骚乱。
翜身在这样一个位置,自然也不会担心众怨问题,但是这当中还牵涉到一个利益分配问题。所以他与诸葛恢稍作会谈,还是决定双方俱都不直接参与,而是让刘超这样一个刚正不阿、力图恢复皇权的人来主持。
刘超这个人,性情上虽然有些孤厉,但在私德上却是无可指摘,且不徇私、不留情,正是主持这种事情的上佳人选。往年被排斥散置,那是因为担心其人作风太刚猛,或会破坏局面的问题,但眼下是沉疴而用猛药,好坏在此一剂,也就无需再顾虑太多。
季野闻言后便点了点头,明白所谓的德行为先、补缺入事,意思就是这一次随员挑拣,德行声望还在其次,最主要是能关照各方,挑选可以信任的人,借着这一次的整顿吏治将郡县严控起来。
关于明年的吏治整顿,褚翜又交代诸多,这是台中反制方镇的重要一步。虽然都下宿卫在高层将领方面已经经过一轮清洗,但在底层的凝聚力仍然堪忧,想要凭此对抗淮南、徐州两大强镇百战骁勇精锐那是做梦。所以对于江北的强臣威胁,重点还是要通过政务手段解决。
沈维周就算再怎么势大跋扈,台辅们如何施政他总无从置喙。就算这一次的吏治整顿会砍下一大批的吴人地方官,但主持此事的乃是一个公正而不偏倚的刘超,就算吴人因此受创良多,那说明官员本身素质极差,并不是台辅们有意打压,也达不到方镇兴兵劝政的程度。
所以这一次的计划,也并不是什么阴谋权斗,而是实实在在的阳谋。就算目下再怎么着重边功,也不可能完全罔顾江东吏治的败坏。而在时下任官者,又有几个是勤恳尽责、清廉如水
就算会因此误伤一部分侨人,但自有其他侨人群体替补进来,反而能够将一些不得志的侨人更加团结起来,成为严格控制江东的可靠力量。
当然,计划是好,就怕意外。在讲完了正式事务之后,褚翜稍作沉吟后又说道:“你在宣城,政务之余不妨去见一见庾稚恭。这段时间,历阳多有阴蓄甲戈的迹象,我担心他那里会有躁动。”
季野听到这话,不免悚然一惊,涩声道:“局面已经危机至此了么历阳如今名为西户,实则已成内藩,已无边事侵扰,庾稚恭阴作私蓄,他是打算做什么如此肘腋之际,台内怎能坐视如此悖行”
翜闻言后便苦笑一声,也不知该要怎么向褚季野解释。此前因为庾冰之事,台中跟庾家闹得非常不愉快。
虽然这件事庾怿没有参与其中,但自家兄弟被如此摆弄一番,还是有些不舒服的,亲自上表台中建议将庾冰夺职发往荆州,由他自己亲自教训。言外之意,他们庾家人不需要外人管教。
这件事还是皇太后发声应付过去,而后庾怿又用兵汉中,暂时无力东顾。否则单单一个沈维周便弄得台辅们头疼至极,再加上一个庾怿,他们将会更加寝食不安。
说到底这件事也让人气闷,明明上次摆弄庾冰最狠还是沈维周,结果人家两镇仍然合作亲密,甚至南阳沈云率众前往襄阳助战汉中,看不出撕破脸的迹象。反倒是被动应对的台辅们,被弄得里外不是人。
无论如何,双方因此生隙,台辅们也不好对庾家兄弟再作逼凌。而庾翼就借着这样微妙的时机,在台城眼皮子底下搞小动作,台辅们也都忌惮不便细问。
至于其人究竟意欲何为,褚翜他们也都是不乏忧虑,担心庾翼再跳出来捣乱。
第1084章1078 行商苦旅
江东的冬天,虽然没有江北那种大雪漫天、冰封千里的苍茫壮阔,但酷寒之处却无多少逊色,天际铅云低垂,凝结成冰渣的冻雨劈头盖脸洒落下来,那种寒意直接渗透衣衫达于骨子里。
这种恶劣的天气下,人在家中围炉而坐,炉火倘或不旺仍然难免寒意入侵,若是不得不跋涉于途,则更是一种辛苦的折磨。
但寻常小民生计所迫,又哪里有资格能够完全免除这种苦劳奔波。而且正是由于条件的艰苦使得这种时节收获往往要比春秋之际更高得多,所以更被一些人当作一年生计重点所在。
此刻在句容乡野里便有这样一支队伍,队伍规模不算大也不算小,约莫百数人众,这些人多为盛年丁壮,驱赶着十几头牛马畜力并五辆满载着货品的货车。
队伍的首领名叫孟止,年在三十六七岁之间,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积累而体能、精力也没有出现明显的衰竭。
孟止是吴兴长城人,原本是县中乡豪家养陶工匠人,因为技艺精湛而渐渐获得主家看重,后来主家在建康都南兴建工坊,便被派遣离乡在都南担任一个管事。工坊的经营上了轨道,孟止也因为这些贡献而被方面为民,成为自由身。
虽然成了在籍之民,孟止也没有脱离主家,由原本的主仆转为了雇佣,几年下来也积攒了数目不小的浮财。
今年主家关闭了在都南的工坊,将许多人财物货都撤回乡中。